APP下载

例谈背景介绍在课文讲读中的重要性

2017-09-26魏云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死水雨巷首诗

虽然有的课文背景介绍的作用不太明显,但在大部分的课文中,背景介绍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诗歌讲读中尤为重要。我们现用中学课本中新选录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作,思想比较深邃,形式多种多样,又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个人写作时的心境以及倡导的文风、运用的手法千差万别,对于学生阅读、思考和理解都有一定难度,造成课堂讲读过程中授受双方很难沟通、配合,课堂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那么,如何才能使一个班级几十个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消化、理解教师所要讲授的主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呢?这就要看教师怎样组织讲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例如,《现代诗歌二首》中对《死水》的背景介绍。这首诗的重点是意象、象征和反讽手法的运用,这些写作上的特色对于中学生来说是生涩而抽象的。

首先,应紧扣全诗要点使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現状。讲明中国当时国内一片黑暗,民不聊生。对内,反动军阀、官僚过着奢侈无度的生活,他们整日花天酒地、肆意挥霍人民的血汗积累,同时又雇佣了大批御用文人在各种场合以各种方式极力吹嘘“一片盛世”,以此来掩盖社会的丑恶现实;对外,则是对外国侵略者步步退让,甚至还签订一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和领土,致使外国大量的劣质且过时的工业品倾销到中国来,而反动的军阀政府却如获至宝,奉为国粹,等等。经过这样的时代背景介绍,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使这首诗中的难点——意象,自然地与时代背景相联系,学生们便不难把握《死水》中“死水”——旧中国社会现实,“破铜烂铁”——外国侵略者倾销到中国来的大量工业品,“青蛙”的叫声——反动的御用文人的鼓噪等意象和象征意义了。

其次,是对作者写作此文时的心境的介绍。诗人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接受了“五四”新思潮洗礼的爱国青年,为了探求救国之路去美国留学。当他学有所成,怀着对祖国深沉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准备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横溢的才华来报效祖国的时候,面对他的却是国内军阀混战、列强欺凌、民不聊生的现实情况,这使得诗人极为失望,愤而写下《死水》这首诗。这样,学生便会理解诗人在这样的心境下写的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当然不是对现实的赞颂,而是一种对现实的嘲讽。那么为什么诗中运用了“翡翠”、“桃花”、“珍珠”等一系列异常华丽的词藻呢?这时,我们便可引用鲁迅先生批判复古主义时,讽刺他们的“国粹”是“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为例,来启发诱导学生回答出这是一种反讽手法。

再次,介绍诗人的诗歌主张。给学生讲述闻一多先生在诗歌创作中讲求格律,具体体现在诗人的“三美”主张中,让学生了解“三美”各是哪“三美”,具体指的是什么,如“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建筑的美”指的是“结构”等。先让学生在朗读诗文中体会把握,到讲读时学生对这些问题就不会陌生,对教师的讲解、提问会心领神会,难题会迎刃而解。

又如《雨巷》中对诗人及背景的介绍。如果不对《雨巷》这首诗作全方位的介绍,学生在理解文章时就会走入误区,甚至会把这首诗看成是一首爱情诗,一首没有得到爱情的伤感的情诗。如对背景加以提炼介绍,学生就会看到一个经历了第一次大革命洗礼的革命青年那种蓬勃、向上的形象,然而1927年爆发的那场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彻底击碎了诗人的激情和梦想。他看到无数共产党人、革命志士遭到屠杀,自己也受到通缉,被迫躲藏起来。孤寂中诗人便常想起儿时家乡江南阴沉的雨巷,这种回忆和诗人自己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何等的相似,忧郁、沉闷,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欢乐和阳光,这一切触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促使他写下了《雨巷》这首诗。所以诗中的“雨巷”体现了诗人在革命低潮时期那种无可奈何和低沉哀怨的情感,也写出了当时大部分知识分子共同的心态。同时还要指出诗人在极力摆脱这种现实,他在极力寻找希望和生命中的亮色。在文中他借“丁香”一样美丽的姑娘来表达自己追求美和希望的愿望。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便扣住了文章的要点,使学生对诗中疑惑的问题明朗化,在具体讲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同学们便能很容易把握这首诗中“雨巷”、“丁香”的意象,从而理解全诗的主题。

由此可见,背景介绍是诗歌讲读的重要一环,离开了特殊的背景介绍,诗歌的理解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讲授者和学生把握不住其内在本质的东西,对诗歌的掌握便会产生很大的偏差。可见,诗歌的讲读和背景的介绍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融为一体的。

但这并不是说背景介绍只在诗歌讲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其他一般性文章中就不起作用或作用微乎其微。实际上,在一般性文章的讲读中背景的介绍也必不可少。下面我们就以巴金的《灯》为例。

初看《灯》这篇文章,好似作者在借赞美“灯光”抒发一种情怀,但抒了一种什么情怀,很模糊、朦胧,可以有很多种假想,但如把背景加以完整的介绍,学生便会对作者抒发的情怀一下子明朗起来。

巴金写《灯》的时候,寄居桂林。当时虽然日军偷袭珍珠港,强占香港,表现上看不可一世。但实际上,由于日军发动的是非正义战争,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公愤。这是一个光明与黑暗决战的年代。作者是一位爱国主义作家,他的心情是可以预见的……这样的背景介绍,可以把学生的思绪一下子引到作者写作的那个年代,在那种氛围中去体味作者的所感所发,对作者的心境、对“灯”的寓意,就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

综上所述,背景介绍是使文章由隐含化为明朗,由感性到理性的必要环节,每一篇文章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但就看在讲读过程中怎样去介绍。所以背景材料的收集、摘选工作也是一项不易的事。太多,不但影响教学时间,而且学生的接受效果也未必理想;太少,则达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由此看来,只有恰到好处地进行背景介绍,抓住文章主体,并把学生从背景引入文章的情境之中,才能达到背景介绍的目的。

(魏云美 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 2214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死水雨巷首诗
南极和北极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戴望舒《雨巷》(节选)
死水
闻一多《死水》的艺术特色探究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雨巷,你可曾记得我
初恋是条幽深的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