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失范”当以工匠精神纠正
2017-09-26范德洲
范德洲
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符合性调查研究”课题组依据国家现行的19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对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4套使用面较广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贯彻落实规范标准的情况进行了普查。總的来看,多数规范标准,如汉字笔画笔顺、汉字部首、异形词、异读词等都能得到较好落实。在同一部教材的不同内容中,表现出课后练习的规范程度比较高,课文正文次之,课下注释再次之,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末之的特点。课题组也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不规范现象,这会对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产生不利影响。
表面上看,造成语文教材频频“失范”的原因是,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由以前的“一纲一本”放开到“一纲多本”。自由度提高了,课文更新的速度加快了,教材教法不断求新求异。但是,在语言文字的打磨、推敲、锤炼方面,显然功夫还不够。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列出了26种笔画,但教材所讲授的笔画数都要少于规范的规定。同时,部件名称也不统一,如规范名称是“句字框”,有的教材中仍使用了“包字头”这样的俗称。至于儿化音节的拼写规则等,有些教材更是错得离奇。
看似是些小失误,其影响和危害还是相当严重的。这首先会给不同地区的学生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谁都知道,今天的这些孩子,明天必将因为升学而打破地域界限,彼时,教材中的不统一甚至“失范”,将使他们为一些基本概念而争论不休。同时,一些“失范”现象,也给人极其不严谨的印象。这种印象,对培养孩子们认真、仔细、严谨的学习态度,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干扰。这还只是就学生个体而言。将教材“失范”置于更为宏大的层面去思考,这对汉语的规范性、严谨性都会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因此,面对教材的“失范”,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这需要我们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材编写工作。我们习惯将教材称为课本,课本、课本,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根本。“本”的失误与疏漏,对于广大中小学生,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校园的学生而言,将会造成根深蒂固的错误印象。因此,我们在重视教材编写的自由度与灵活性的同时,必须让知识的规范与正确成为我们的“根本”。任何失误,都是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容忍的。所有的编写者都必须发扬工匠精神,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从每一个拼音字母、每一个偏旁部首抓起,将所有失误清理出局。
需要发扬工匠精神的还包括教材的审订者。面对语文教材,审订工作必须本着为万千中小学生负责、为汉语的规范与严谨负责的宗旨,以《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等为标准,逐字逐句地严格审查。主管部门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惩戒措施,惩戒在教材编写中存在的自由散漫心态与粗制滥造行为。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一套名副其实的“课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