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实现及其引导
2016-12-14吴曲余佩玲
吴曲++余佩玲
摘要:新媒体时代为大学生提供更为自由的话语空间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网络话语权失范。“上海女陪男友回家过年后逃离江西”本是网络虚假信息却能发酵成为公共舆论事件,在网络上形成了城乡青年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骂战。本文以江苏大学为例,结合网络评论,研究了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失范行为,并对亟待解决的网络话语失范行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话语权;失范;途径
2016年2月春节期间,一则上海女陪男友回农村老家过年后逃离江西的新闻引发了网民热议,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该新闻被证实为虚假信息,然而在此过程中网友对此事件的关注和评论行为,一方面体现了当代公民话语权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公民在行使话语权时仍需有效引导。为此,笔者就此事件以所在的江苏大学为例进行了相关调查和采访,旨在研究和探索当代大学生网络话语权行使现状和引导路径。
一、事件中的话语失范分析
该事件起因于论坛上的一篇自述,一名自称是上海人的女子讲述了她跟随江西男友回农村老家见家长,在见识到农村的破败后连团圆饭都没吃完,就当夜跑回上海并想和男友分手的事情,同时附有一张昏暗灯光下男友父母准备的团圆饭的照片。该自述一经发表,就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并随着各大主流媒体和微博大V的评论和转载,一跃成为了春节期间最受全国人民广泛关注的一件热点时事。在统计江苏大学大学生对此事的网络评论情况、采访他们发表的或看到网友发表的评论内容时,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人用理性的态度和文明的媒介素养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在表达个人观点时话语权使用失范的现象,他们混淆了话语权的法律意涵。“话语权”以字面的理解就是说话的权力,但是,这种权力不止是“说”的权力也是被“听”的权力。更进一步说,就是拥有表达诉求的权力和保障话语有效的社会机制。[1]但这部分人在享受作为话语人的自由和权利时“畅所欲言”,漠视法律和道德。
综合话语权使用失范的言论,主要分为以下三种:①言辞用语不当,一味谴责。如“看不起穷人没关系,人家也没指望你什么。这种女孩就是没家教、太势利,简直让猪油蒙了心。”等等用词激烈、缺乏理性的评论。②把事件扩大到地域,将上海和江西对立化。例如一评论“上海人的自大是全国闻名的!这对情侣分了也是对的,我只想说事中的男主角眼光才是差!这种女的我一开始就不会要!”③对该女子进行人肉,侵犯其隐私。目前该名女网友身份已被曝光,当事人表示压力很大,希望网友不要再“人肉”。
随着事件的白热化发展和网民的深究,事实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经过调查,有关网络部门证实该事件为虚假信息,自称是“上海姑娘”的女网友其实是江苏人,这个故事不过是她和丈夫发生争执、自己过于苦闷无聊而胡诌出来的。纵观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虽然有一部分网友在伊始便发现了疑点、提出了质疑,但大部分网友在接收这一信息时,并没有追问真伪便大量转发、评论,甚至从中发泄负面情绪、推波助澜。虽然“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这一新闻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多年来网民未辨别信息真伪即大量转发最终造成社会恐慌的实例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如何规范和引导s公民正确行使网络话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失范分析
(一)网络话语权利意识扭曲化
由于网络空间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大学生可以在论坛、微博、博客等网络平台上随意发表感想、抒发情感,在这些没有熟人的虚拟世界里大学生的表达空间更大,自由度更高、约束大大减少。因此,一些大学生就逐渐忘却自己的社会责任,认为自己在这些虚拟空间中拥有绝对的自由,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实现平时在现实生活中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有的大学生甚至对他人实施网络暴力,如人身攻击、肆意辱骂、人肉搜索等,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此类网络话语权滥用的现象无疑会对网络环境的有序化、文明化造成一定的阻碍。
(二)网络话语表达中自我意志的丧失
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垄断的局面,给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言论空间,有助于大学生更自由的行使话语权。但面对高度传播、来源多样、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信息时,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不足、人生经历浅薄,进行真假辨别、是非判断的能力比较低下,缺乏理性分析的能力,容易被诱导,缺乏反思和批判精神。有的大学生甚至全盘信任一切网络信息,不能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无法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造成网络话语表达自我意志的丧失。
(三)大学生网络话语权行使的非理性
网络上有理性的声音,但同时也充斥着各种情绪化、非理性甚至庸俗化的言论。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富有正义感,喜欢打抱不平,面对网络时事总是给予热情的回应。但大学生有其固有的弊端,他们在网络表达时往往冲动和鲁莽,忘记理性的约束自我,最终演变成互相攻击、辱骂、甚至是网络暴力。同时,如今大学生学习压力大、就业困难,部分大学生内心压抑,负面情绪无处释放,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隐秘的释放空间,但部分大学生却没有正确利用这一空间,而是在其中肆意妄为、胡言乱语,造成网络环境的失序和混乱。此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事物的知识水平、认识情感相近,容易对同辈的观点、行为产生认同感并积极附和,易激化矛盾,造成网络事件发展极端化。
三、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引导途径研究
由于网络的固有特性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大学生在网络上拥有自由的话语权的同时,其网络话语权失范的现象也相应的出现了。大学生是社会的有生力量,是一种特殊群体,在社会管理以及舆情导向方面起着重要影响。面对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失范现象,我们要立足青年自身特点,“疏导结合,以导为主”[2],避免单纯的简单压制、一味限制他们的话语权,营造一个有序化、合法化的网络空间,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获取权利的渠道。
1.坚持政府优化网络环境
拥有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大学生合法、理性使用话语权的基础、前提,政府应从技术监管等方面着手优化网络环境。第一,发展新科技、新技术,更加有效的监管各类信息,进行信息过滤,防止有害信息腐蚀青年、威胁社会稳定。第二,树立官方网站在舆论导向中起主导作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威信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3]政府开设专题门户,拓展网上举报渠道,及时传递权威信息,防止网友的主观猜测和恶意谣言的肆意传播,引导意见向有利方向发展。第三,网络内容的健康化,让优秀文化和主流文化立于网络文化制高点,防止封建腐朽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入。第四,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科学制定网络话语规范读本,塑造有序化、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
2.高校应科学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话语权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场所,应加强其对大学生话语权的引导。青年有其自身的特点,高校在引导过程中,应立足于此。第一,要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水平。话语往往是人内在修养、素质,知识水平的外在表现。大学生网络话语则反映了大学生的知识理论水平、思想态度和道德境界。高校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思想政治原理课程,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主流文化、优秀文化塑造大学生,帮助他们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理性对待各类信息,做出正确判断;能够自觉抵制封建腐朽文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第二,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公共精神,增强其自律精神和他律精神,促使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规范,文明上网,科学上网,自觉抵制各类有害信息的侵害,学会区分,择其优质信息。并且,在科学文明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还应自觉承担其义务以及社会责任。第三,提高大学生网络话语水平,话语水平的高低体现着一个人的水平高低,网络话语具有一定特点:简洁、直白、调侃、幽默、接地气,其往往是非规范的形式。这些是网络话语的优势,轻松活泼的方式及内容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易接受和被感染。但也应避免低俗、恶劣言语,不造谣,不轻信,不误传虚假信息,不侵犯他人隐私。
3.大学生提升自身修养、增强法律意识
大学生应自觉提升自我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价值观践行者。第一,学校安排的思想政治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大学生应认真听讲,用心体会、理解,进而内化于自身;第二,多阅读课外优秀读物,拓展自身视野,开阔心胸,提升自身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郭祺佳.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发展趋势探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1:123-126.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001.
[3]刘鸿斌,邓春.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导控问题浅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