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耄耋老人的助学长征路
2017-09-26覃业彦陈国平易继刚
覃业彦+陈国平+易继刚
24年前的7月24日,石門县望羊桥乡(后与白云桥乡合为白云乡)联校的会议室内,老师们在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节目。大家从电视台的报道中得知,望羊桥乡有90多名适龄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时,内心不是滋味。64岁的退休教师文非坐不住了,他建议联校成立一个扶贫助学基金会。这个提议得到了在座老师的积极响应,大家一致推选文非为负责人。
起初,文非的目标是募捐4万元,存入银行,每年用利息扶助那些特别贫困的孩子。4万元,当时在文非眼里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他起草了几种募捐启事,面向海外的,用文白相间语言表述,一律用繁体字,写得言简意赅;面向国内的,则用现代白话文表述,声情并茂,然后到处邮寄散发。
文非清楚地记得,1993年下学期开学初,他去找曾是同事的几个乡镇联校长开端“揩点油”。同事们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但说到钱,都说:“不是哭穷,是真穷。”文非只好在老同事面前“耍赖”:“为了失学的孩子,你们不用钱打发我,我是不会走的!”无奈之下,6个人捐了25元。文非十分感激,并一一开出“收款单据”。
四处奔波为贫困学子“化缘”,文非很多时候都是步行。从25元到220万元,24年来,文非走南闯北,至少走了15000公里。他用真诚发动身边的学生、朋友和老乡等,广募助学资金,还在上海、南京、美国旧金山等12个城市设立募捐点。24年来,文非没拿过一分钱报酬,反而自己倒贴了近2万元的路费、邮费、电话费,还把政府奖励给他的1.6万元全部捐献出来。
“南京大学教授苏群夫妇捐款2.1万元,广州市公安局干警江洪十年来捐助4.21万元,91岁的退休干部文敬德将捡废品的2万元积蓄捐给基金会……”文非把捐赠人的名字记在一个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现在,这个笔记本里已记载了近3000个爱心人士的名字。他还把每一笔钱的用处编成《爱心简报》寄给爱心人士。目前,《爱心简报》已经编印了143期。
“精神激励更胜于物质资助。”文非广泛收集关于“立志成才”“发奋苦学”等励志警句和经典故事,编印成三册《磨砺集》,作为精神食粮赠送给每一位受助学生。他还将爱心人士捐资助学的动人故事编印成《大爱芬芳》,赠送给受助者和捐赠者,收到了很好的激励鞭策效应。
文非的义举深深地感动并激励着广大教师和受助的贫困学子,他们纷纷接过“爱心接力棒”。石门县有80余名教师加入了文非的“爱心使者”队伍。文书辉和龚华玉是文非资助过的学生,文书辉参加工作后,第一次领工资就捐出助学款2000元。龚华玉工作后首先想到的是像文非爷爷一样帮助别人,结对帮扶欧阳佳美从初二直至考上大学。欧阳佳美参加工作后也结对帮扶苏海荣、刘梓良和陈辉云等贫困学子。
“24年助学路,也是扶贫攻坚的历程。”文非告诉我们,他的助学基金会资助的431名贫困学生中,已有216名大学毕业、3名读研,其中有1名考入清华大学。白云镇鹤山村曾经的10名资助对象,如今家家建起小洋房,户户买了小汽车。
“独卧山村不自哀,尚思为国育人才。夜阑春风送春雨,桃李芬芳入梦来。”如诗中所言,在捐资助学的路上,88岁高龄的慈善老人文非还将继续走下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