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2017-09-26中山市小榄镇中心小学冼碧云
文 中山市小榄镇中心小学 冼碧云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文 中山市小榄镇中心小学 冼碧云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60例1的教学目标是:①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从平均分的情况下,有两个不同的结果,分得完和有剩余,从而建立起 “有剩余”的表象,对认识余数做好铺垫;②借助表内除法的含义,迁移到新知中,通过实物、符号、文字等表征的转换,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③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经验。
一、动手操作,理清正好分完和有剩余两种情况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师:请全班同学读题,思考题目有什么要求? (板书:每2个摆一盘)
师:这些草莓指的是哪些?
师:图片中有一条虚线,把草莓隔开了两部分,一边有6个,一边有7个。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出示例题,通过读题、分析题意,抓住例题中的这些草莓,让学生明晰分的总数,为区分生活中平均分物的两种结果。
2.动手操作,感受分得完及有剩余
出示活动要求:
先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 ( )盘。
再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 ( )盘。
摆完后用完整的话与同桌说说摆的过程,并思考两次摆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大胆放手,要求进行两种不同数量的实物操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通过语言表达、符号表征之间的转换,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时有分完和分不完的两种情况,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同时为教学 “有剩余”的表象做铺垫,并提供很好的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3.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让我们知道,在平均分物时,有的时候刚好分完,有的时候是有剩余的。
二、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回顾表内除法
师:这种分得完的情况,你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吗?
生:6÷2=3(盘)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生: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可以用除法计算。
2.理解表内除法算式中的含义
师:你能看着图,说说6÷2=3这道算式表示的意思吗?
生:6表示有6个草莓,2表示每2个摆一盘,3表示摆了3盘。
3.说出表内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上升到数学知识,先巩固 “包含除”这一知识,体会全部分完,可以用一道除法算式表示,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出发,从具体情境到符号化的过渡,同时也是学生从操作表征、语义表征向符号表征转换的过程。
4.经历有余数除法算式的产生
师:这种有剩余的情况,你能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吗?请你打开练习本,尝试写一写。
生:尝试写出除法算式。
师:展示学生所写的算式,提出用原来的形式可以完整表示吗?对于剩下来的部分,怎样呈现出来,在辨析中教师完整展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板书:7÷2=3(盘)……1(个)
出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概念应该是在辨析之中清楚的,学生有表内除法的基础,很容易能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上,但是,剩下来的部分,怎样完整地在算式中表示出来呢?这是这节课学生要明晰的,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从放手让学生试写算式,到教师完整教授的过程,就是有余数除法算式产生的过程,也是本节课所关注知识的思考点。
5.认识余数、教授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这个1在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叫什么呢?叫余数,那3呢?2呢?7呢?认识有余数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6.认识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含义
师:你能看着这幅图,说说这道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吗?
生:7表示有7个草莓,2表示每2个摆一盘,3表示有3盘,1表示还剩1个。
7.模仿写出完整的除法算式,对比两道算式中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
师:同学们,看看这两道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呢?
相同:都是用除法解决、都是每2个摆一盘。商的单位都是盘。
不同:一个有余数,一个没有余数,余数的单位与商的单位不同。
师:同学们在分物时,只有规定了每份分的数量或者是规定了分的分数,都可以用除法计算,遇到分不完的时候就要用余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意义及本质、深刻感悟两者的联系,为后续教学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打下基础,学生的思维也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抽象化过程。
三、运用新知,巩固练习
师: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各种活动,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下面要求你先圈一圈,看你能否掌握。
1.做书本60页第1题
(分组完成,再交换)
2.回顾主题图,变式拓展
师:去掉了虚线,现在这些草莓有几个呢?尝试每2个分一盘,分了 ( )盘?用简单的符号画一画、圈一圈。
生: (汇报)
师:就只能每2个分一盘吗?还可以怎样分? (学生尝试分)
生: (汇报多种情况)
师:小结:总数不变,每份要求分的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师:出示题目: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师:有余数的除法还蕴含着很多有趣的知识,比如除数与余数的特殊关系,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五、板书设计
六、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原来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版后,此内容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学习,在教学的定位上做了处理,把三年级时一开始就借助笔算理解余数,调整到将有余数的除法与刚学习的表内除法这两种情况对比呈现,借助大量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同时体会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关系,进而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笔算。
本教学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紧扣着教材中的这些草莓,让学生在同时经历分6个草莓和7个草莓的活动中,体会分的标准相同的情况下,分的结果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分得完,一种是分不完的。使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数学知识。
然后从生活情境上升到数学知识:怎样用算式来表示分得完的情况?又怎样用算式来表示分不完的情况?分不完,剩下的部分怎样表示呢?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发现,剩下的部分要在算式中表示出来就要产生一个新的量,在数学上这个新的量就是余数,学生在多元表征的转换中进一步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算式的理解。
到了最后环节,再回到分草莓的情境中,变换分的标准,使学生真正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含义。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