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爱点燃希望 照亮流浪者回家的路贵州省黔东南州救助站工作纪实

2017-09-26龙琼彩

中国民政 2017年18期
关键词:帅小伙救助站流浪者

◎ 龙琼彩

用爱点燃希望 照亮流浪者回家的路贵州省黔东南州救助站工作纪实

◎ 龙琼彩

上图:黔东南州救助站2017年6.19全国救助日活动

下图:黔东南州救助站集中讨论救助工作开展方案

“姐姐……姐姐……我舍不得你走。”小女孩难过得哭了起来。

“刘阳不哭,现在回家了,好好照顾自己,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嗯嗯,谢谢姐姐,我会加油的。”

“好样的,加油!”两人紧紧相拥。

……

这是贵州省黔东南州救助站工作人员小龙与受助人员刘阳在成都火车站临别的一幕。

刘阳,只是黔东南州救

助站众多受助人中的一员,一位年仅15岁患上间歇性精神分裂症离家走失的花样少女,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爱心帮助下,回到父亲的身边。

人间有情最温暖,世间有爱最动人。相互勉励、倾心关爱的话语,受助人员与救助工作者犹如亲人难舍难分的画面,是他们——黔东南州救助站工作人员十年如一日地用情关怀、用心倾听、用爱相伴为流浪者点燃“回家之路”的明灯。

“用情关怀,回家之路不再远”:互联网+救助寻亲,走失五年的流浪汉找到家

2016年3月14日,温暖的阳光正唤醒着冬眠的大地。黔东南州救助站站长严锦祥在上班途中,发现一名穿着破棉袄、蓬头垢面的中年男子蜷缩在墙角下,正在狼吞虎咽地吃着从垃圾桶里拾来的食物。严锦祥判断这是个长期流浪人员,他慢慢走到流浪汉跟前俯身问道:“你是哪里人?从哪里过来?我送你去救助站带你回家好不好?”流浪汉抬头看了一眼,眼神充满恐惧和惊慌,本能地走开了,在不远处又坐下来。严锦祥再次来到他的身边蹲下,“跟我去救助站吧,有吃的,有住的,有新衣服,还可以送你回家,不要怕。”经过一番的耐心劝导,他终于点头了。

到了救助站,业务部迅速分工,年轻小伙把他带进了洗浴间,年长的帮忙剪头发。一会儿工夫,脏兮兮的流浪汉就变成了一个干净帅气的小伙子。他们打趣着说:“哟,你还蛮帅的勒,我们就叫你‘帅小伙’吧。”“帅小伙”摸着身上的新衣服直笑,腼腆地低下头,这是一位精神障碍患者。

从断断续续的话语中,工作人员捕捉到他的信息:湖北人,曾在广州佛山务工、沿着公路步行至凯里;并立即将他的情况推送到全国救助寻亲网站。让人员惊喜的是,不久电话打过来,一位吴女士激动地说:“这是我弟弟,一定是我弟弟,终于找到他了……”工作人员从体貌特点、年龄、口音等方面一一核对,直到最后,“帅小伙”拿着电话喊出“姐、姐”。

原来“帅小伙”叫吴某君,湖北人,父母和弟弟都是聋哑残疾人,姐姐和他正常。5年前吴某军在佛山务工,因工厂倒闭、生活压力大导致精神障碍,出走后就与家人失去了联系。走失的5年,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姐姐从未放弃,一直在寻找他。

黔东南州救助站这群普普通通的人,用真情洗尽了聋哑父母5年多对儿子期盼的辛酸与眼泪;也正是他们偶遇流浪者时的关心驻足,才圆了多少破碎家庭团圆的梦。

“用心倾听,回家之路不再难”:坚持不懈,离家多年的苗家女儿终回家

她笑了,而他们却哭了。她,是“无名氏150311”;他们,就是黔东州救助站的工作人员。

2017年4月25日,在他们的护送下,她终于回到了从江停洞镇东岑村的家,见到了年迈的父亲,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角渗着泪花。

2015年3月11日,雷山县民警将一名衣着破烂、神志不清的女子送到黔东南州救助站。工作人员将她送去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进行观察治疗,并取名为“无名氏150311”。之后两年里,救助站一直定期探望,并为她找家。虽然杳无音信,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她隐约说出“榕江”两个字,他们开始怀疑她说的是榕江这一带的苗语。

2017年4月17日,黔东南州救助站将她转入位于榕江县的黔东南州精神病医院,在这里,他们协调懂当地苗语的工作人员与她交流,她又蹦出“东岑”。经过多方的协查和走访,终于确定她就是从江停洞镇东岑村人。

回家的路,充满忐忑,根据当地苗族的习俗,外出的女儿回家要带上鱼和米饭,工作人员精心为她准备着,给她换上了崭新的衣服。看她提着鱼和米饭的手在不停地颤抖,就拍着她的肩膀鼓励她说“别紧张,回家了”,她点点头,笑了。当她父亲接过装着鱼和米饭的袋子时,工作人员也知道了她的苗名——老八。

黔东州救助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为这个离家十多年的女儿重拾缺失已久的父爱,也安抚了年迈的老父亲牵挂的心;因为有了他们的用心倾听,才在只言片语中找到开启他们回家之门的“金钥匙”。

“用爱呵护,回家之路不再艰”:永不言弃,遭弃两年的幼儿终有家

2015年6月10日,黔东州救助站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受助人员,一个被遗弃在工地的2岁小男孩。那时的他浑身脏兮兮的,光着个小脚丫,穿着小短裤,胆怯而恐惧地看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不愿吃饭、不愿睡觉,哭着喊“妈妈、妈妈、妈妈……”看着这个瘦弱、无助的孩子,工作人员都把他当作了自己的孩子。

救助站的“爸爸妈妈”给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杨心诚,寓意他长大后有一颗善良、诚实的心。小孩子夜里睡觉都会吵闹着找妈妈,杨心诚也不例外,为了让他睡得踏实,“爸爸妈妈”们会把房间里的灯光调暗、给他放轻音乐、听儿歌、讲故事。小心诚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所以一看医护人员就会拼命哭闹,“不要打针针、不要吃药药。”这时候,“妈妈”们总会鼓励他:“心诚是个勇敢的宝宝,是个男子汉,像奥特曼那样勇敢打小怪兽喔。”

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上了幼儿园,学会了识字、画画。从咿呀学语到唱歌跳舞,从简单数数到涂鸦画画,从蹒跚学步到上蹦下跳,更是从一个懵懂的小孩变成了独立自强的“小帅哥”,4岁多的他已经学会自己穿衣、整理被子,还打扫卫生。看着渐渐长大的他,救助站的“爸爸妈妈”深感欣慰的同时也暗暗着急,多希望他能有个完整的家。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8月5日,救助站联系到了他的妈妈,给了他一个真正的家。

黔东州救助站用爱搭建了一个温馨的避风港,救助工作者用心传递着父爱的伟岸、母爱的细腻,陪伴着流浪未成年人茁壮成长,他们用爱填补“孩子”内心的创伤,用心让“孩子”回归正常家庭,享受家的温暖。

“不忘初心,救助之路永不停”:传承精神,争做最美民政人

在黔东南州救助站,一直传承着“带好每个新成员、站好最后一班岗”这样一种传帮带精神,“孺子牛”徐建国在岗位上坚守42年,他用大半辈子生动的诠释作为一名救助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舍小家、顾大家。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这个职工不到20人的救助站,承担了大量的工作:每年救助约2400人次,其中无法提供个人信息的约50人次,因精神异常、行动困难等原因需要护送返乡的约380人次。2014年,黔东南州救助站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的荣誉称号,成为贵州省唯一一家等级救助管理机构。

也是在这样精神的激励下,工作人员与时俱进,创新了“互联网+救助寻亲”工作模式:以全国救助寻亲网为主线,借助报刊、网站、朋友圈等大众宣传平台,搭建无名氏寻亲的网。2016年以来,已经成功为33名无名氏流浪者找到了家人。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东南州救助站)

猜你喜欢

帅小伙救助站流浪者
邻居
瀑布是大山的领带
流浪者成美国防疫“定时炸弹”
寻找下家
巴士车上的“浴室”
短镜头
无刺刺猬受到救助站悉心照料
给你一个温暖的家
救助站
码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