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声作品两题
2017-09-26◎军声/文
◎军 声/文
军声作品两题
◎军 声/文
感悟青藏线
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四千里风雪青藏线,是一条由青海西宁通往西藏拉萨的交通干线,也是被西藏人民称为“生命线”“能源线”的经济大动脉。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6℃,高寒缺氧、气候恶劣、人迹罕至。
然而就在这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下,驻扎着一支部队——总后青藏兵站部。青藏兵站部是总后最苦的部队。青藏兵站部所属汽车部队担负着繁重的进藏物资运输任务,长年奋战在高寒缺氧的青藏线上。担负着进藏物资运输、管线输油、通信保障等任务。半个多世纪以来,数十万官兵立足本职岗位,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兢兢业业练精兵,一心一意谋打赢,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无愧于时代的英雄人物及先进集体,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悲壮之歌。
这次到青藏兵站部格尔木部队来体验生活,第一次到青藏线格尔木部队,通过听报告、参观部队、观看车队出发、领导介绍,耳闻目睹这里的一切,见到了青藏线官兵生活之苦,聆听了英雄模范杰出代表的英雄事迹,见证了青藏线的变迁,感受到了高原严重缺氧的艰苦。
虽然第一次到高原来,但学员们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不顾恶劣的自然环境,不顾身体不适带来的痛苦,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感受和体验着高原部队的艰苦生活。
感悟一,青藏线虽然苦,所到之处官兵士气高昂。
到了部队之后,对青藏线的了解一天天加深。一代代的高原军人,用青春和满腔热血与充满野性的青藏高原较量,创造了世界上惊人的奇迹:青藏公路的开通、千里银线的架设、高海拔输油管线的铺设,这一项项震惊世界的奇迹是生活在这里的军人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站着的人意志更加坚定,而倒下的生命得到升华,我对高原反应已不再那么恐惧。看着那一个个绿色的方阵、那一辆辆在青藏线上奔驰的汽车、那一张张坚毅的面孔,还有那一位位用柔弱的肩与丈夫一起托起边关的太阳的军嫂,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这里没有人会因为高原反应而呻吟,没有人会因为牺牲而哭泣。因为我们相信,青藏高原不仅可以被征服,而且它将永远会被我们踩在脚下。
4月中旬的北京已是穿单衣的季节,可行走在青藏高原,我把自己裹进皮靴、棉帽、大衣的沉重里。几乎密封起来的脸靠近车窗玻璃,放眼望去,一切都那么遥远、那么空旷,可一切又都在你的眼前。广阔的空间,稀薄的空气,使我感到憋气,高原第一大天敌是缺氧。科学家测定,海拔每升高1000米,含氧量就要下降10%。据此推算,那里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水是重要的,但水可以一天半天不喝,氧气却不能一口不吸。在高原,呼吸方式必须改变,嘴张开一半不行,全张开像一条活鱼被甩在岸上。“胸闷气短,头痛腿软”“一言难尽,两腿发直,三餐不思,四肢无力,五脏六腑,七上八下,久久难眠,十分难受”。我们的高原军人,就是日夜奋战在这条线上。缺氧滋味,虽不是死去活来,却足以让人终身难以忘怀。吃饭几乎成了一种负担,胃口不好,饭量减少,加上伙食单调,蔬菜不新鲜,每顿饭都是作为任务来完成,即便如此,也只能完成三分之一。初上高原的人大多有恐夜症。不睡难受,睡了更难受,偶尔睡着,也是在梦中度过。整个晚上出乎想象的难熬,身体像烙饼一样不停翻转,真是度夜如年。还有冷暖骤变的罕见恶劣天气,一天可以经历四季。在青藏线上,时时都能感受到大自然强加于人的痛苦,住在沱沱河兵站那个晚上,我很清楚,这里的海拔4700米,我正身处“死亡地带”的中心。严重缺氧状态下的高山急症,随时都可能出现。果然,到了半夜,我胸腔闷气、呼吸困难、脑袋骤胀,浑身起疙瘩、发痒。夜深了,也不忍打搅同样有高原反应的随队军医小张。第二天早上,小张医生说我是得了荨麻疹,是因缺氧和寒冷引起的。
在这里,生存环境的恶劣可想而知。长期高原生活付出的代价和牺牲几乎是相同的。健康的身体,是长期在高原奋斗的资本,然而,在这里长期工作却很难保持健康的身体,高原官兵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半个多世纪以来,有750位官兵为青藏线献出了生命。
几天来,每到之处,深受部队和官兵们的热烈欢迎。处处都能感受到高原军人的阳刚之气和催人奋进的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战士们在一起感觉很实在很淳朴、很可爱,令人欣喜,令人鼓舞。那天我们组织去沱沱河经过最艰苦的地方五道梁本站时,看到“扎根高原、赤诚奉献”宣传标语时,我才感觉到对于我们这些内地人来说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青藏高原上的官兵常年在这里奋战奉献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完成着戍边卫国的任务。
沱沱河兵站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心灵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和冲击,受到自然的熏陶和心灵的洗礼。沱沱河兵站教导员今年正营已经是第四年了,因为没有位置仍然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没有怨言,仍然热情地为汽车部队辛勤服务。相比内地部队到了该调整的时候没有及时调整就发牢骚说鬼话,他的精神令人钦佩。
感悟二,身处机关,到青藏高原,是生活中的一次经历,是生命中的一个片断,品尝了一次苦涩,经历了一次艰辛,同时也享受了一次快乐,获得了一次收获。
“在这里待着就是奉献”“损了身体,亏了父母,苦了妻子,误了孩子”“献了青春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多么神圣。人在高原,身临其境,显得太渺小了。置身于蓝天白云、雪山草地之间,广阔无垠,美丽无比。为一种雄伟而浩瀚的气魄所震慑,人的胸怀一下变得开阔多了,顿时旷古的豪情,赋予了坦荡、豪放的性格,不禁对大自然的博大、宽厚萌生深深的敬意。我们领略了返璞归真的意境。那里是一片净土,是我国乃至世界空气最清新的陆地之一。那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嘈杂,没有美味佳肴的诱惑,没有舞厅酒吧的调剂,甚至很少有异性的吸引,真正享受到了原始的纯自然的美,仿佛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杂念荡然无存,心灵深深地超脱和净化。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生活得很累的人,一到这里便感觉到一种淳朴清新的风气。
难怪党和国家给了他们崇高的荣誉。党的十大至十六大、六至十届全国人大,他们都有代表参加。1954年12月25日,毛泽东同志为青藏公路通车亲笔题词祝贺。1990年7月7日,中央军委授予他们“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荣誉称号。邓小平同志先后三次视察青甘两省接见驻军干部时称赞青藏兵站部。江泽民同志于1990年7月和1993年7月两次视察青藏线,并在格尔木接见连以上干部。1995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格尔木视察时,亲自接见青藏兵站部团以上干部。这些荣誉,是青藏线广大官兵前仆后继干出来的,是他们战天斗地创造出来的,也是党和人民对他们为戍边卫国做出巨大贡献的褒奖。
感悟三,青藏高原是一本书,我无法一页一页地咀嚼。我走出了那块土地,雪域高原却走不出我的心,永远雄踞于我的情感之巅,成为温馨的永恒忆念。使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幸福,所谓的幸福是四千里青藏线官兵常年在恶劣的环境面对各种困难始终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高原却锻造着青藏线官兵顽强、坚忍、坦荡、豪放的性格。他们用意志和力量推翻了“生命禁区”这一论断。
感悟青藏线,感悟的已不仅仅是一条天路,一簇簇骆驼刺,一个个热血的军中儿女,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打不败、拖不垮的精神,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高原精神。参观青藏兵站部,令人深省,给人以教育和启迪,这次参观学习不但开阔了我的眼界,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意志,而且学到了许多以前根本没有学到的知识,增加了我的信心,鼓励我安心工作,努力奋进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敬礼,四千里青藏线,你有“入藏难,难于上蜀道”的过去,你有“铁骑滚滚,血脉畅通,银燕展翅”的今天,随着铁路的修建,你更有“千里天路一日还”的明天。你是青藏人民的生命线、连心线、幸福线。
再见,青藏线的官兵们,有机会我们一定会再来。不管人们把这万古荒原描绘得多么可怕和不近人情,我们仍然要来。来看望你们,来学习你们,来反映你们的生活和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青藏线,认识青藏线,支持青藏线,学习青藏线。
革命圣地——延安
小学课文里的那个清晨氤氲缥缈,勾画的是你素雅俊逸的神韵;中学教材里的那台纺车,吱吱呀呀,讲述的是你抗争不屈的品质;高中课本里的那棵白杨,玉树临风,展示的是你乐观博大的胸襟。这就是你——延安,令人敬慕的革命圣地。
今天,我们来了!铁流千里,甘陕风物烟云过眼;绿装五百,将校逸兴豪气啸天。我终于踏上这片魂牵梦萦的热土,得以近距离解读那热血与火铸就的精神丰碑,沿着老一辈的足迹,去探寻那段神圣的红色岁月……
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南部。总面积3.7万多平方公里,辖一区十二县,总人口205.6万,是举世闻名的革命胜地。延安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荟萃。在这块黄土地上,有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地,这是华夏子孙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有闻名天下的黄河壶口瀑布,它雄浑壮美的风姿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魂;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前辈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在此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开辟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此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
杨家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延安城西北2.5公里处。这里安静、隐蔽。当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厅等中央领导机关都设在这里,党中央就在这里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毛泽东、周恩来等大多数中央领导都曾在这里居住过,他们旧居内的摆设仍是当年的模样。绿树掩映的中央大礼堂庄严、整洁,仿佛党的七大代表们刚刚走出这里……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8公里处,因枣树多而得名。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到这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先后迁入园内居住过。一走进枣园就可以看见这些伟人们曾经居住过的窑洞。窑洞里那简陋却整洁的床铺、桌椅似乎还散发着伟人的体温……毛泽东故居前,游人们争先恐后地摇起了当年的纺车。
宝塔山,又名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延河和南川河交汇处。古塔作为延安的标志巍然屹立。矗立在延河之畔,仰视巍巍宝塔山,不禁让人感慨万分。这普通的宝塔,是延安精神的见证和象征,在那“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岁月,她像一把光芒四射的火炬,照亮了革命的航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成为广大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精神家园的擎天支柱。相传,宝塔创建于唐代,重建于宋。宝塔系八角楼阁式砖塔,九层,高44米,塔内有阶梯,可登塔远眺,古城新貌尽收眼底。塔旁有一口铁钟,为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铸造。钟高150厘米,直径106厘米。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报警。现在该宝塔经过修饰,安装彩灯,每逢佳节,塔身灯光齐明,大放异彩。北面的山上有烽火台、摘星楼等。山下有范仲淹题“嘉岭山”三个大字,旁边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八个石刻大字。据《延安府志》记载,范仲淹镇守延安时,曾在此山驻扎,备战死守,防止西夏进攻。宝塔山现已建成宝塔公园,山坡遍植松柏、刺槐山上林木葱郁、鸟语花香,令人神往。
杨家岭、枣园、宝塔山……这一处处红色胜景,浓缩了艰苦岁月中一段卓越历史,展示了革命精神巨大的能量与活力,让人在喧嚣的都市之外,得到灵魂的净化和抚慰。听着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讲解,不禁在心中默默唱起“花篮的花儿香……”参观途中,淳朴善良的延安人,头系白羊肚毛巾,身挎安塞腰鼓,用雄浑的歌喉、粗犷的舞姿不断演绎着那段红色经典的无穷魅力,道出陕北人民对革命年代的热情歌颂,对党的领导的由衷礼赞,对美好明天的无比憧憬。
是啊,有延安精神的激励和指引,延安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一定会焕发新的活力,写下新篇章。如今,延安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退耕还林(草)的主要区域。从红色革命到绿色革命,从“兄妹开荒”到“兄妹栽树”,延安正浓墨重彩地书写着新的历史篇章。
延安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陈旧的黄土小城镇形象。你看,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整齐清洁的水泥大道、五光十色的广告橱窗、傲然挺立的邮电钟楼、花团锦簇的街心公园、川流不息的红黄出租车、南腔北调的旅客游人,现代文明在延安的每个角落开花结果,且花繁叶茂,已把这里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城市。
作为新时期的共和国军人,应该着眼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传承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发扬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观结束,意犹未尽,以几句打油诗抒怀:“素怀敬慕到延安,关山千里意盎然。星火燎原杨家岭,旌旗漫卷宝塔山。莫道延河临塞外,正是陕北好江南。自力更生抒壮志,艰苦奋斗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