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是文明火炬的双向传送带

2017-09-26昆仑文

群文天地 2017年5期
关键词:丝绸红薯瓷器

昆仑文

丝绸之路是文明火炬的双向传送带

昆仑文

在古代人类文明的各发展节点,多是点状形态散落在地平线的远方。当一个地方文明蔚然而起时,相隔不远处的人群可能还处于蛮荒的阶段。而由不同民族创立的先进文明又是多元的,相对独立的。由于受到大自然的各种制约和人类自身条件的限制,各种文明之间,如空谷足音或雾里看花,鲜有真实的接触和感受,故常停留在神秘的传说中。如古代的欧洲人称中国人是“能从虫儿的肚内抽出丝的人”。

陆上海上丝路的兴起,使人类创立的各种文明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使各种文明由点状分布连成了一条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从这个层面上说,中华先民们创立的丝绸之路是文明火炬的传送带,通过这条千年不衰、愈走愈宽的路,将中华文明散布到世界的四方,也将域外的各类文明带至华夏神州,这就是丝绸之路的伟大功绩。

丝绸之路加快了人类迈向文明的脚步

丝绸的问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标志。丝绸是中华先民们的智慧结晶。它作为一种商品,有着无限广阔的市场;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具有无穷的魅力和独有的禀赋,是其他文化产品不可取代的。

早在三国时代,东吴帝孙权遣朱应、康泰出使扶南(柬埔寨),看到该国男子都是裸体,女人也只用芭蕉叶等遮其下身。两位使者不胜惊骇,心有不忍,便向国王讲述人必须有衣穿的道理,国王觉得中国使者讲得有理,便命国人以中国丝绸制简裙穿之,从此,柬埔寨人告别了裸体习俗。从裸体到穿简裙,无疑是文明的一大进步。朱康二人访问南亚数国,往返六年多,劝人穿衣之事,恐非只扶南一国,只是史书不记罢了。

中国的先民们将自己对美的追求,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和认知,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眷恋,都一针一线地织进了丝绸之中,顿使丝绸春色满园,气象万千。可以说中国的丝绸通过陆路、海路传至海外时,必然要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域外之人,通过丝绸了解到东方文明古国的繁荣昌盛。中国丝绸在国外不只是用于做衣冠之料,而且广泛用于祭祀、宗教、婚嫁、赏赐、外交礼仪等多个方面。如世界各大宗教场所及神职人员,都以中国丝绸作装饰,尽显威严和华丽;又如当中国丝绸的制品及图案设计传至波斯时,启发了波斯人的想象空间,波斯人在自己的丝绸上,织进了国王、勇士、神话故事、花卉动物,甚至连国王的赦令也织入波斯锦缎中,送达四方(图1);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古代丝制品中,有一双织锦圆头鞋,鞋尖绣对狮,鞋面绣“富且昌、宜侯王,天延命长”等汉文字。这鞋的制作者及鞋主人的民族、身份已无从考证,但绣工将富贵寿考的企盼都织到了鞋上,具有明显的波斯风格。说明穿此鞋的人,很可能就是一位奔走天涯的商人或是一位受命出使的官员。

图1 波斯婆罗钵文织锦上织“伟大的光荣的王中王”

依托丝绸发展起来的中华刺绣品,将丝绸文化的内涵表达到极致。据《杜阳杂编》载:唐德宗时,广州有绣女卢眉娘“能于一尺的绢上绣华法经七卷。字大小不逾粟粒而点画分明,细于毛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这卢眉娘是位传奇人物,至今广州地区仍流传着她才艺绝世的许多传说故事。

瓷器和丝绸是光照万里的双子星座

丝绸之路不但向世界各地送去了中国的丝绸,而且也送去了中国的瓷器和制瓷技术,这对改善和美化人类生活、提高生活品质,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丝绸并列。美国著名的东方学者卜德著文说:“全世界公认,瓷器最能表达中国人的智慧和绝艺。”因此,丝绸和瓷器堪称世界文化星空中的双子星座,光照大千。

早在汉代时,陆海丝路已将瓷器作为商品运往海外。到明清时,瓷器与丝绸成为海外贸易的主打产品,其数量达到巅峰。近年来,中外考古学家在东南亚、中东、欧洲、东非、美洲的各古代港口或古港口遗址上,发现了大量中国古瓷。东非的坦桑尼亚海岸发现46处,出土中国古瓷和宋代钱币。这使各国的考古学家们兴奋不已。西方的学者们以这些文物作断代参照物,重新修定和撰写当地的历史。因此,有些学者称丝绸之路应改称为“中国丝瓷之路”。

近年来兴起的海洋考古学与瓷器有着直接的关联。在中国的东海、南海先后发现了数十艘不同时代的沉船,从这些沉睡海底的古船上,发现了千万件古瓷器,其数量和品相堪称水下中国瓷器博物馆。就沉船“南海一号”和“碗礁一号”两艘船,所载古瓷就近10万件,其价值无法量化。现只说说“碗礁一号”的古瓷,“南海一号”的故事留在之后的篇章中叙说。

“碗礁一号”沉船2009年发现于福建平潭县海域。这是一艘长23米的中型帆船,装载着清一色的康熙年间的景德镇青花瓷器。器形有生活用品碗、盘、杯、碟等,还有不少做陈设品的大型瓷器,如将军罐、葫芦瓶等。经专家鉴定,这批瓷器均属于陶瓷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三代器”,胎釉精细、画工高超、烧制精良。这些瓷器是由宫廷下达样单选择优良的民窑搭烧,并由专职官员监督,行内称官搭民烧,故十分珍贵。装饰图样比官窑丰富多彩,活泼多样,更具时代特点,而且从一些有盖的瓷器及花卉图案中出现西方称为幸福花也叫天堂花的花卉,由此断定这一船瓷器是销往欧洲的。欧洲对这种瓷起了一个专用名,叫“克拉克”瓷。(图2)

从“碗礁一号”中共清理出各类瓷器15000余件,加上失散、被盗、被毁的,专家估计原载货量至少在50000件以上,可见当时“海上瓷路”的兴旺。而这只是一艘中型帆船,主要用于货物中转。而那些可直达欧洲或中东的大型货船其载物量就更大了。

图2 “克拉克”瓷

中国瓷器不但为欧美商人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而且通过瓷器这扇特殊的“文化窗口”,使欧美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风采,因此,有美国学者称中国瓷器是“文化大使”。欧美人从一件件中国瓷器了解到东方文明古国的礼仪、风光、建筑、神话及珍禽异兽、奇花瑞草。1750年美国费城展出一只青花瓷器,其蓝白相间的画面上有凉亭、楼阁、花园、小桥、人物,这一派田园风光,轰动了整个费城。由此,北美洲显赫之家都以收藏中国瓷器的多少为富贵之佐证。收藏中国瓷器成为美国人经久不衰的爱好。所以美国独立之后第一艘驶往中国的商船“中国皇后号”就在中国订制了大批中国瓷器,共963担(每担为133.3磅)。其中有一部分瓷器是由著名的美国军官组织辛辛那提协会订制的,上绘该会的会标等图案,十分精妙。因此当美国“国父”华盛顿见到这批瓷器后,十分赞赏,自掏腰包购买了360余件。现在这批瓷器仍陈列在华盛顿故居维尔农山庄,是中美文化交流的见证。

丝绸之路促进了欧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丝绸之路上的主打货物是丝绸和瓷器。从唐宋时代兴起,经千百年的培育,世界丝瓷市场兴旺发达,给各国的经济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特别是欧美市场形成的丝瓷销售网络和制度,使买卖双方得大利。从1775年至1833年,58年中,英国从中国进口的生丝由12980担增至31690担;丝制品从1964担增至263733担。法国、意大利等各国大致相同,这为欧洲资本的积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的拓展与延伸,促进了欧美各国大港口的形成和扩充,也使造船、航海事业得以长足发展。

丝绸之路输入欧美各国的火药、罗盘针、印刷术成为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催生婆。火药和罗盘针的功能在欧洲得到极大的提升改进,为现代枪炮和航运奠定了技术基础;而印刷术在欧洲广泛应用,使文化、教育和学术活动的内涵外延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中国传入欧美的伟大发明甚多,专门研究中国科学史的学者李约瑟在其专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记录了262项,每一项都对欧美的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举一例:中国人发明的家畜阉割之术,由丝绸之路传至欧洲后,对欧洲的畜牧业以很大促进。总之,丝绸之路对促进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马克思在其所著《经济学手稿》中道:“火药、罗盘针、印刷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而这三项伟大发明的传播又与丝绸之路紧密相连。

穆斯林或穆罕默德教徒把自己拥有的地区(le pays)用阿拉伯语叫做Bilad al-Islām,……生于伊斯兰历385年(ca.995)的地理学家艾布德·阿鲁阿尔迪(Ebd Aluardi)的时期,伊斯兰范围从马瓦拉尔纳赫尔地区的费尔干纳城,或者说从位于阿姆河(阿拉伯语为Jay un)对面的扎嗝台河(le Zagathay)对岸开始,一直延伸到面向附近海洋的也门或幸福的阿拉伯海岸为止…[3]

丝绸之路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巨大

丝绸之路是一条人类文明的双向输送带,丝绸之路不但把中国的文明传至世界各地,而且也把世界各地的文明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兴起使中国以丝绸和瓷器为主的外销产业久盛不衰。唐代河北定县富商何明远资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雇工近千人;安州富商彭志筠一次献出绢三万缎,作为军需被封奉议郎;开元年间,唐玄宗问大商人王元宝家产有多少?王答:“臣以一缣系阶下南山一树,南山树尽,臣缣未竭。”看来这王老板口气挺大,也不怕玄宗得上红眼病,说明织丝业老板们的社会地位非同一般。

制陶、制瓷业,在唐至清,各朝都十分发达,遍布大江南北的各类陶窑、瓷窑炉火熊熊,经年不息,制作出千万件陶器及各类名瓷装船出海。

二、中国的造船业自古就十分先进,早在三国时代,东吴就造出了一万斛的远洋海船。到南北朝时,梁国海运船载货达到两万斛(两千吨),真有些不可思议。到唐代,中国造船业的规模和水平又有大幅度提高。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征高丽,一次就征调战船、运粮船近千艘,载兵6万多。当时在中国长期做生意的阿拉伯富商苏莱曼在其所著《东游记》中说,唯唐朝所造海船特别大而稳,可以在波斯湾的滔天巨浪中通行无阻。阿拉伯人也是航海的大玩家,他们不可能不向中国的造船技术学习,只是史无明载罢了。因此,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航运业的发展。

三、丝绸之路使中国沿海的各大海运港口勃然兴起,广州、泉州、福州、扬州、刘家港等一系列港口城市应运而生,其势如日中天。各国商买云集,万物荟萃,繁华无比。由港口延伸到西安、洛阳、益州等大城市,都有外国商团的社区和外商的专属市场。中外贸易的规模甚大,年代久远,为当地和中央政府积累了大量资金,大大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早在南朝时,广州地区就有一句俗话:“谁做了广州刺史(州官),只要到城门口转一转,便可赚得三千万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外贸的主要口岸广州的繁荣和富裕。

四、从陆上、海上丝路远至中国的各类商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内容,提高了生活水平,现举三例,代表三个不同方面。

例二、由丝路进口的珍珠、宝石、玻璃、象牙、犀牛角以及胡琴、胡笳、胡服、琵琶、胡舞等等,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而且催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歌、戏剧、雕刻、舞蹈,促进了中国文艺的发展。

例三、民以食为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丝路运至中国的各类农作物品种,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著名农史学家石声汉教授著文称,冠以番字的作物或食品大多是宋代至元代由番舶(外国海船)引入中国,如番茄、番薯、番椒、番木瓜、番石榴等;冠以洋字的如洋葱、洋火、洋蜡、洋琴、洋芋(土豆)、洋姜、洋白菜等,大多是从海路引进;如胡椒、胡麻、胡瓜、胡桃、胡豆、胡蒜(大蒜)、胡荽(香菜)、胡萝卜等,凡冠以胡字的食物,大多是两汉两晋时通过陆上丝路传到中国。另外还有很多沿用原名的果蔬、器物,如玉米、葡萄、苜蓿、哈密瓜、西瓜等不胜枚举。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极大地丰富了中原汉族的食谱和饮食习俗。之前,汉族上流社会宴请时,每人前面放一小桌,上呈食物,菜肴种类不多。至唐代随着带“胡”字的食品大量进入中原后,就有了“贵人御馔,尽供胡食”的一大变化。就连胡人进食的配套设备貊盘,胡床也成为时尚。陇西长安里王村古墓出土的中唐墓壁画中,表现的是设宴待客,食案很大,菜肴丰盛,九人围坐胡床,随意进食。虽有筷子而不用,以“手抓”为主,有人还不习惯坐胡床,故姿态各异,气氛热闹而亲切,由此可见胡食对中原饮食文化影响之大。(图3)

图3

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劳费尔所著《中国伊朗编》记:“中国人是熟思、通情达理、心胸开阔的民族,向来乐于接受外人所能提供的好事物……宇宙间一切有用的植物,在那里都有栽培。当然这些植物的采纳和吸收是一步步进行的。”现说一下红薯传入中国的经过,以证劳费尔先生言之有据。

红薯原产南美洲,后传至东南亚。福建人陈振龙在明万历年间到菲律宾经商,看到当地“朱薯遍野,生熟可茹”“功同五谷,利益民生”,便想把红薯引到土瘠民贫的家乡福建。但当时菲律宾禁止薯种外传,陈振龙便以重金偷买薯种十多斤,并学会了种薯技术。薯种带回家乡后,他立即在自家田地试种成功,轰动乡里。福建巡抚金学曾听了地方官的报告后,大加赞赏,说:“该生涉险,带种而归,事属义举。其功不在树艺之下。”万历二十一年,福建大旱,发生大面积饥荒。在金巡抚的支持下,各地推广红薯,其生长期短,且“子母钩连,小者如拳,大者如臂,味同梨枣,食可充饥”。各地红薯大丰收,度过了这次大饥荒,名传青史。金学曾还亲自撰写了《海外新语七则》记述了红薯试种推广的善举。著名农学家徐光启非常重视这一外来物种,亲自参与栽培技术的完善和推广,写《甘薯疏》一文,并引种到松江、上海等地,都获成功;到清代,陈振龙的孙子陈以桂在浙江一带推广红薯;到乾隆年间,陈以桂的儿子又将红薯推广到山东,得到山东巡抚李谓的重视,亲自撰写了《种植红薯法则十二条》,把红薯作为“救荒第一义”的农作物。自此山东等地,“家传户习,青葱郁勃,被野连岗”;陈世元还叫他的三个儿子到河南、北京等地推广红薯,红薯便在大江南北安家落户,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重要食品。陈世元在乾隆年间刊行了《金薯传习录》一书,详细记载了红薯的引种、试种、推广的经过和技术。书中还收集了历代官员、士人、农民对红薯赞颂的诗文和民谣,成为一部极有文史价值的农业文献。对陈振龙祖孙数代人的贡献,人们并没忘记。后人在福建乌石山建“先薯祠”,年年祭祀对红薯引进和推广有功的陈氏祖孙及李曾等官员。红薯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传奇经历,也就是众多外来农作物的样板。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还将世界各地的宗教、哲学、医学、天文学、化学、数学、法学、美学艺术、建筑学、航海术等等传到中国。这对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应该是我们研究今日“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丝绸红薯瓷器
瓷器迷宫的暗影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蒸红薯,学一招
中国的名牌瓷器
坚强的红薯
遥望“丝绸路”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丝绸般的黑发,盘旋少女顶上
丝绸情调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