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诗歌翻译的再创造

2017-09-25唐赛赛

东方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再创造

唐赛赛

摘要: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这一点在诗歌翻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成功的诗歌翻译是一种再创造型的翻译。本文以王宏印英译李白《秋浦歌(其十五)》为例,从诗歌韵律和意象两方面分析其中的再创造艺术,对启发学者们进行欣赏和翻译诗歌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诗歌翻译;再创造;唐诗英译

一、引言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2006)在《翻译的艺术》一书中指出,“译诗是有得有失的,如果得不偿失,那就应该‘以创补失”。由于中英两国文化及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加之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字对字的翻译必然不能传达出诗歌独特的魅力。诗歌翻译应该是用译语的优势弥补其不足,最大可能地传达出原诗的诗性与意境,因此,成功的诗歌翻译必然是再创造型的翻译。

二、诗歌翻译“再创造”的定义与度

诗歌翻译的“再创造”分两种情况,一是在译语中能找到源语的对应说法,或大体对应的说法时,再创造是指再现原作形象的巧妙转换创造,是一种移植。二是在译语中找不到源语的对应语时,译者在艺术冲动的刺激下利用译语优势进行的超越原作的再创造。

然而,诗歌翻译的再创造并不是无限制、随意的创造,它是有一定度的。“它不同于自由创作,不是用自己的构思写作,也不是完全随意的改写,其要求极为明确:原作的内容与艺术效果及风格不得歪曲”(许钧,2012:19)。王宏印教授(2014)在谈到自己的自译体会时也曾说过,“好的翻译要有所本,文化的本,语言的本,哲学的本,艺术的本,诗歌的本”。诗歌翻译虽是一种再创造型的翻译,但不能离其根本,必须有所依据。

三、王宏印英译《秋浦歌(其十五)》中的再创造

诗歌翻译的困难就在于其不仅仅是语意的传达,字里行间更流淌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闪耀绘画的光与色,饱含着意境的优美与深沉。这些音乐、绘画、意境无不传递着诗歌独特的魅力。然而由于文化语言的差异,译者无法对其进行一对一的移植,唯有通过再创造,以创补失,重现诗歌之美。

1、诗歌韵律的再创造

诗歌中的韵律之美不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带来听觉上的盛宴,有时更饱含深意,让人回味无穷。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发音模式的不同,韵律几乎成为诗歌中完全不能一对一移植的部分。然而,虽然不能一对一移植,译者还是可以通过再创造的方式,用译语的韵律表达法,对原诗所丧失的韵律美有所补充,甚至是超越。

看李白的《秋浦歌(其十五)》及王宏印译诗。

秋浦歌(其十五) Autumn Riverside Melody: Woe for My Grey Hair

白发三千丈, My grey hair grows three thousand feet long,

缘愁似个长。 --As long as my grieve mood goes along.

不知明镜里, Tell me, when did I begin growing a frosty brow,

何处得秋霜? Mr. Mirror, when I found myself in the fall of life.

此首诗意境含蓄委婉,表达了诗人暮年的哀愁。第一、二、四句末尾的“丈”“长”“霜”分别压-ang的尾韵,首先读起来比较好听上口,另外-ang的音较长,给人一种悠远的感觉,让人能体会到诗人哀愁的深沉和无穷无尽,对诗的主题有深化的效果。再看译诗,首先每句话比原句长,没有了原句的简洁精炼,但并没有给诗的格调产生太大的影响,甚至长句的冗长对主题有深化的作用。另外,第一、二句末尾long, along押韵,并且韵脚与原诗对应,在音韵和意味上都达到了与原诗相同的效果,这可谓是利用译语进行的再创造型移植。最后,第一句中three, feet中分别有长音,long中有后鼻音,这三个音节加起来给人的悠远的感觉较之原诗更加浓厚,在韵律上对主题的深化更加明显。第二句同样,long中的后鼻音,grieve, mood中的长音,加之along中的后鼻音,同样对主题有深化作用。所以就韵律而言,译诗传达的韵味更加浓厚,远远超出了原作的效果,这便是再创造型翻译的魅力。

2、诗歌意象的再创造

与诗歌的音乐美感相交织的是绘画美。中国诗歌非常注重用意象来传达内心神秘的诗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静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哀怨相思在一幅幅美妙的画卷中挥洒得淋漓尽致。意象之美的传达与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在翻译中也是很容易丧失的,如何运用再创造型的翻译方法重塑或再造原诗的意象之美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在此章节谈到意象,我们再看李白的《秋浦歌(其十五)》及王宏印译诗的后两句。这两句诗中有两个意象“明镜”和“秋霜”。在此译者并没有直接将“明镜”译为the mirror,而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巧妙地译为Mr. Mirror。生动形象,增添原诗文学性的同时,更给整首诗的意境增添了一种孤独的感觉。老年迟暮,旁若无人,只得与镜子对话,颇有一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清冷和孤独,这是原诗所没有的情感。再看“秋霜”,此意象在原诗是虚写,指老年人苍白的头发、眉毛。如果直译为the frost in the fall,不仅没有丝毫美感,西方读者还必定会不知所以。而译者将此意象巧妙地拆译成两个意象a frosty brow和the fall of life。a frosty brow的表达甚是巧妙,委婉含蓄地描绘出了原诗要传达的意象。另外,the fall of life中的fall一语双关,既指人生的秋季,又指生命的衰落,结尾点题,与原诗意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两处便属于典型的再创造型翻译,不与原文一对一照应,却超越原文。

四、结语

诗歌是不应该有国界的,我们不能因为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就掩盖诗歌的光辉与魅力。可以看出,通过再创造型的翻译,诗歌同样可以在另一文化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常霜林.诗歌翻译是一种文学再创作[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2]王宏印.另一种翻译 另一种创作--我的诗歌自译及其体会[J].《译苑新谭》.2014.

[3]王宏印.《诗与翻译:双向互动与多维阐释》[J].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

[4]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5]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再创造
目的论视角下看《瓦尔登湖》徐迟译本再创造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广告翻译探微
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基于中学数学“开放式多循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理解力培养与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有效性
从格式塔理论赏析《西风颂》的不同译本
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概念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