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视野下《裘力斯?凯撒》的人物群像
2017-09-25赵换
赵换
摘要:莎士比亚的《裘力斯·凯撒》是一部罗马题材的历史剧,围绕以凯撒为代表的独裁派和以凯歇斯为代表的共和派之间的政治角力展开,具有很强的政治隐喻性。本文从政治视野分析剧本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探究其中莎士比亚对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种政治模式的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剧中深刻且复杂的政治纠葛,以及集权、民主、群众之间的错综关系。
关键词:君主制;共和制;政治;人物群像
1.剧中罗马的政治概况
美国学者布鲁姆曾评论说:“莎士比亚有意识地要在他的戏剧中传达他的政治智慧,他有政治意图,他对美与感人事物的理解也首先建立在对公民社会的关切之上。”[1]伊丽莎白晚期开始,执政者加强了对文艺的管控,不允许作家随意评点历史,因此莎士比亚将自己对英国历史的考量改头换面呈现在世人面前,而要想真正理解莎士比亚的政治思考,我们需要先了解罗马的政治体制,对君主制和共和制有清楚的认识。
剧本中的罗马处于共和制向君主制的过渡时期。罗马君主制是家天下,君主的利益与民众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君主对民众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在这种情况下,君主要对一切错误负责,因为他是唯一责任人,没有归罪的对象。罗马共和制实则是一种伪民主,是贵族联合专政,很少考虑民众的利益。比如护民官称普通民众为“木头石块”、“冥顽不灵的东西”、“下流的材料。”[2]这样虚伪的民主制度下,民众往往沦为党争的牺牲品。
在君主制中,权力的最高拥有者和负责人都是君主。如果君主拥有德行和能力,则会推动社会和生产力发展,因此,君主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政治形式和政治领袖对于民众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民众更关心的是自身的切实利益。当一个人表现出他能为民众带来好处时,民众就选择拥护他,反之则群起而攻之。如果统治者明晰这种利益关系,就能获得较为持久的稳定。
在剧中,当凯撒死后不论是勃鲁托斯的演讲还是安东尼的表演,都不过是一种赢取人心的政治手段。勃鲁托斯作为一个有威望的元老,以一种俯视者的姿态表现出他对民众的怜悯之情。民众看到的是他应该是在为大家谋福利,但却很难感同身受。反观安东尼,一直将自己的姿态摆的很低,让民众心中产生一种心理认同,使民众产生了同一阵营的错觉。所以最终更懂民众心的安东尼获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实际上,罗马的权力集中在一个人的手中,凯撒,勃鲁托斯,乃至安东尼,都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民主的制度不过是一个虚无的外壳。民众在不知觉中被弄权者利用。下面本文将分析政治漩涡中,各个主要人物的处境、角色、特征及背后的影射意义。
2. 政治视野下的人物群像
2.1.民众:政治漩涡中的“木头石块”
在劇中,群众一直是单纯无害的形象。护民官面前的他们卑躬屈膝,让人忍不住去同情。这种形象的设计为种种争斗提供了合理的前提:民众是可怜的,需要被拯救的。但是,以一种拯救苍生的姿态面世的勃鲁托斯却败给了仅仅打感情牌的安东尼。所以实际上民众是不在意被谁拯救的,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影响政治,不论为谁欢呼,只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就会满足。
“恩情”,在关键时刻很难被民众想起。在第一幕第一场中,护民官就说出了事实:“你们这些木头石块,冥顽不灵的东西!冷酷无情的罗马人啊,你们忘记庞贝了吗?”民众对于政治斗争是“冷漠”的,当被呵责是木头石头时,民众哑口无言地离去,以此来证明自己并不是这样的人。而安东尼在后来的演说中,又很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你们不是木头,你们不是石块,你们是人;既然是人,听见了凯撒的遗嘱,一定会激起你们心中的火焰,一定会使你们发疯。”这话激起了民众的认同,让他们群情激奋,追随安东尼。原因在于安东尼知道如何取悦民众,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
2.2.勃鲁托斯:重名誉的失败政治家
勃鲁托斯重名誉高于一切,所以他不能容忍同等威望的人同自己一起,害怕西塞罗的加入削弱自己的影响力。勃鲁托斯以凯撒要恢复君主制为理由刺杀凯撒不是为了城邦的未来,而是想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誉。在后来安东尼的演说中,勃鲁托斯没有派遣任何的人去监视和看守,有可能也是为了保持自己在道德荣誉上的至高地位。因为他已经答应了安东尼,就不能做出这种小人的行径。从这个角度看,勃鲁托斯实际上只是为了高尚而高尚,他用道德绑架自己,但有时又表现出自身欲望和道德的冲突,所以他产生了关于凯撒灵魂的幻觉,实际上这是他内心的道德对欲望的拷问和谴责。
勃鲁托斯的性格中也有自负的成分,这自负来源于他对自身美德的极度自信,他认为作为占领道德制高点的自己理应成为领导者和决策者。在处置安东尼的问题上,对凯歇斯等人的态度上,以及最后的战略部署上,他都表现出异常的自信和强硬的态度。正是这种道德优越感带来的自信,将勃鲁托斯等人逐渐推入了绝境。他是个有血有肉的政客,未被欲望浸染的初心是高尚的,可惜这光辉的美德终将被掩埋在欲望的黄土下。权利和欲望很容易让人迷失,在政治风潮中,很难做到初心不改。
2.3.凯撒:独裁自信的帝王之气
凯撒戏份不多,但却贯穿全剧始终,是反映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窗口。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称王,却是秩序的代表人。他创下了丰功伟业,成为霸主,雄才大略的他具有政治眼光和识人之才,想要成为独裁的帝王。“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经死过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凯撒身上有非凡的英雄气概,渴望得到权力和荣耀,实现最高的人生价值,他因此受到一些人的崇拜和爱戴。所以勃鲁托斯说:“啊!要是我们能够直接战胜凯撒的精神,我们就可以不必找害他的身体。”
当然凯撒不是完美的。他曾表现出没有子嗣的苦恼,作为一个领袖,他也是有、私心的,而并不像安东尼说的因为心系民众所以将自己的财产平分给每一个人。因为这种私心在现实中难以得到满足,所以安东尼也还能去塑造一个一心为城邦民众的凯撒。
同时他也是自负的,这让他忽略了刺杀前的预警,也让他看穿阴谋后依旧前往元老院赴宴。不过凯撒以勇气和智慧出名,如果他表现出任何畏惧不安,敌人就会觉得他软弱可欺,这容易导致政变或权力的转移。虽然他说:“并不是说我惧怕他们,因为我永远是凯撒”,但是他也不是一直无畏的,他也害怕没有子嗣是天神对他杀戮的惩罚。在后半部分,莎士比亚借安东尼之口将凯撒塑造成为一个完美的政治领袖,却安排他死于一场精心策划的刺杀,这似乎是莎士比亚表现出对野心家的不赞成。也正是由于凯撒已死去,所以他才能被给予更多的可能,因为他没机会打破自己被塑造成的形象。endprint
2.4.安东尼:才华横溢的成功政治家凯撒生前安东尼几乎没有台词,但是当凯撒死后,安东尼成为了凯撒精神的延续者,或者说莎士比亚意志的体现者。他重视感情,忠于朋友,勇敢而富有智慧,人格高尚,在政治博弈中憑借过人的才能谋略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安东尼在政治上的高度觉悟,于凯撒死后就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面对危险境地他懂得退让和自保,面对民众时懂得把握民众的心理,面对内部矛盾时,知道应该保持暂时的团结。他是全剧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而那一番慷慨激昂的葬礼演说将整个戏剧推向了高潮。“与自视高贵、不解民情的勃鲁托斯不同,安东尼明白这时他所面对的是情绪高涨却又对立,缺乏知识经验但又讲求实惠的普通罗马市民。”[3]通过高超的政治辞令,他终于点燃了民众的情绪,得到了民心:“我们要暴动!我们要烧掉勃鲁托斯的房子!那么去!来,捉那些奸贼们去!”
最后,安东尼为勃鲁托斯盖棺定论时,就将自己放在和民众同样的美德认同上,以此来博取民众的支持。抛开安东尼的政治手段不讲,不论在凯撒生前死后,安东尼的忠心都未曾改变过。这也是他在这个剧本中最终能被安排成为一个最终胜利者的原因。
2.5.凯歇斯:危险的阴谋弄权者
凯歇斯是整个元老院中反对凯撒的代表,反对理由是不愿意臣服于对待自己不好的领导,而不是反对专制。在第一次和勃鲁托斯的相互试探后,他说:“凯撒对我很不好;可是他很喜欢勃鲁托斯;倘然现在我是勃鲁托斯,他是凯歇斯,他就打不动我的心。”这种内心的独白,充分地展示了凯歇斯的内心世界。凯撒死后,他主张杀掉安东尼以绝后患,说明他的政治眼光在勃鲁托斯之上。他阴险老练,十分精明,也足够有野心,可是终究成不了气候,手段由余而宅心不足也。
凯歇斯也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政客。他随意解释天象,神明在他眼中是不值得敬畏的,神谕在他看来不过是可以利用的最佳政治武器。他时刻保持对自己政敌的高度警惕,在他眼中道德和感情都是可以利用的。他利用勃鲁托斯的声望为自己谋反找到正当理由。因为自己尚不够强大,所以宁愿匍匐在勃鲁托斯脚下,俯首听命。二人意见相左时,即使内心愤怒至极,他也懂得克制退让。然而对勃鲁托斯的言听计从,也是他陷入绝地的诱因。他认为名誉和声望都值得尊敬的人,在政治判断上也不会有错。可事实证明,在对政治的敏锐性上,勃鲁托斯在后期表现上是远远不如自己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纯粹的美德,在阴谋和手段的面前其实是脆弱的。比起凯歇斯,勃鲁托斯可以说是整个元老院中的一支清流了。也就只有他,还表现出对于美德的高度渴望。还有内心的挣扎和道德的谴责,而不是赤裸裸表现出被欲望所驱使。最终凯歇斯的结局设计也符合善恶终有报的大众心理。一个阴谋的结束,是另一个阴谋的开始。这也讽刺了哪些自以为是的,玩弄权术的阴谋家,其实谁都没能笑到最后。
结语:莎士比亚在这个剧本中,从许多角度向人们展示了罗马的政治制度。从拥有至高权力的元老院,到制度底层的护民官,都展示出了政治和道德,权力与人性的冲突。在以凯撒为代表的君主制和以勃鲁托斯等人为代表的共和制之间,莎士比亚通过民众形象从侧面表现的自己对民主制度的思考。但他对于政治的关心远不及对于人类本身,他笔下的人物,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政治家。因此本剧根本上讲是在政治斗争中探讨更为基本的人文主题。
参考文献:
[1]潘一禾,诗人与君王——从《裘力斯·凯撒》看莎士比亚的政治智慧[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本文所有原文引用均出自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3]田俊武,聂宝玉,政治学角度的《裘力斯·凯撒》中的勃鲁特斯和安东尼[J],理论界,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