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与礼仪教育
2017-09-25吴金木李晓芳
吴金木+李晓芳
内容摘要:当前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即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本文从面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出发,探讨语文课上的礼仪教育。
关键词:礼仪教育 语文课堂 职业核心能力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过程。礼,是人对人尊重的一种文化;仪,是表达对人尊重的外在形式。人“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深知语文课在职业院校的地位及其所起的作用。在强调理论够用的原则下,职校教育更应注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養,以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趋势。笔者一直在思考:该怎样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堂有效地向学生渗透“礼仪文化”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呢?下面以《鸿门宴》一课为例,谈谈这一课中的礼仪教育。
一.从人物身份看职业操守
这里主要谈两个人物:左司马曹无伤和楚左尹项伯。我们知道,刘项矛盾的产生是因左司马曹无伤的告密而起。那么,曹无伤是怎么知道刘营机密的呢?项羽为什么会相信曹无伤呢?左司马,官名,掌管军政事务,有机会探知刘营的核心机密。正因如此,他的话可信度也就极高。而当项羽决定要攻打刘邦时,楚左尹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这两人的行为,就涉及到了一个职业操守的问题。
职业操守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守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一个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否则将一事无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包括:诚信的价值观、遵守公司法规、确保公司资产安全、诚实地制作工作报告、不泄密给竞争对手等。
也许曹无伤的告密仅仅是因为他看到当时刘项的实力差距,项伯是为了一己之私交而把信息透漏给了张良。我们估且不论曹无伤和项伯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必须告诉学生,追求更高的价值本无可厚非,但是用泄密的方式来赢取升官发财之道,最终必将毁了自己。我们知道,曹无伤最后被刘邦所杀,而项羽容忍了项伯的错误,最终自己被刘邦所困。
二.从座次安排看尊卑有序
在分析人物性格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去分析鸿门宴上关于座次的安排,以此来突出项羽的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古人以东向为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是西向。“鸿门宴”在军帐中举行,排座次等同于室内。按照礼仪,刘邦是客,理应在尊位,但鸿门宴中是这样描写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直接把尊位留给了自己人!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怎样来安排坐次呢?这里我们就可以由学生来实践操作并让他们谨记:国内的座次是以左为尊,而国际惯例是以右为尊。尊位应该留给贵宾,留给长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我们的诚心,我们对对方的尊敬。
三.从称谓对方看长幼有别
人类的称谓是在社会中使用的,我们从交际双方所使用的称谓可以看出参与语言交际双方的身份和重要地位。在古代,一般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名、谥号等,这些称谓将根据人们所处场合的不同,人与人之间亲疏关系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称谓。
我们先来看看,在《鸿门宴》一文中,不同的人对项羽的称呼。最先出现的是项伯。他从刘营回军中后,见了项王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项伯称项王为“公”,那是因为项伯是项羽的季父即叔叔,是项羽的长辈,但项羽是“王”,所以这一声“公”不仅体现出了他们俩之间长幼之别,同时也体现了尊卑之异。
之后是刘邦到鸿门谢罪,称项王为“将军”,樊哙闯帐后称项王为“大王”,亚父范增召项庄,项庄请求舞剑时均称项羽为“君王”。而当刘邦成功逃脱时,亚父悲叹,称项王为“竖子”。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体现出了当时人物的心理,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同的社交场合,选择合适的称谓,对我们接下来所要做的事情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传承这些文化,更要将这些文化化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池睿.浅析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的礼仪规范教育[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6,(1):70-71.
[2]李翔.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7,(1):172-173.
(作者单位:金华市技师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