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诗意德育智慧摭谈
2017-09-25顾伟
内容摘要:陶行知基于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建构了独具特色的诗意德育,在“诗的学校”中培植诗意存在,在“诗生活”中涵养诗意德性,在“生活诗”的书写中培植诗意德行。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 诗意德育 智慧
“诗意德育”直对“规训式”德育而言。[1]以此关照陶行知,根植于生活教育和人文诗教的“诗的学校”、“诗生活”、“生活诗”是陶行知诗意德育的重要特色,非常值得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诗意存在:建构“诗的学校”
建构“诗的学校”是陶行知诗意德育的重要理念,也是他诗意德育的诗性智慧。
“诗意是人性精神原型”[2],也是教育的精神生态,它源于生活实践又反作用生活。陶行知的诗意存乎他的人文精神、人文诗教、人文生活,存乎物质匮乏、政治恶劣与办学艰难的矛盾对立,既涉到生存、创新、发展和生活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实践中,陶行知之属“詩意生存”的意志和品质始终充溢着积极、向前、向上、乐观,并藉此开辟创新,无坚不摧。在形式上,陶行知有述有作有为,其制胜法宝之一就是爱诗、读诗、写诗、用诗,建构“诗”的校园生态,用诗的精神、诗的美侵染师生共有的精神和德性,凝聚做真人的价值和决心。就陶行知诗意存在的起点而言,其逻辑有四:一是紧扣“人的尺度”和生活的尺度,培育诗意德育的主体性,战胜物质、条件、环境等尺度的不足;二是基于个体、校园、社会等生活的统一,培植德育的诗意自觉;三是基于诗的精神境界引导师生追求情感、精神的高尚与纯粹;四是从诗美中汲取创造的活力,追求诗意境界的生活化。
二.“生活教育”:开辟“诗生活”
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诗生活”涵养学生的诗意德性,以自制力、创造力、生活力开辟“诗生活”,是陶行知追求诗意德育的理论智慧。
“诗生活”基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创造性实践。在德育取向上,陶行知注重在自治、自立、自强的理念下,培育德性的民族性、生活性、创造性和诗性;在德育形态上,基于诗性的精神感召,融师生个体、群体、社会的生活于一体,在“诗的学校”中创造师生的“诗生活”;在德育路径上,基于德育“教学做”,以“做”为主,在处理“知”与“行”、“劳力”与“劳心”、“真”与“假”的关系中,始终将“行”、“劳力”、“真”放在首位;在德育的理性化与诗化、知识化与生活化的关系中,注重理性、知识与个体、群体、社会等生活的有机结合,将个体鲜活的诗意德性融入群体道德追求,用个体和群体的德行应对个体、群体和社会的生活。
三.诗意德行:书写“生活诗”
在培植生活力的过程中谱写“生活诗”,在真善美的“生活世界”中历练诗意德行,是陶行知诗意德育的实践智慧。
陶行知倡导的“生活诗”存乎人的存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书写“生活诗”既是其诗意德育的方法论,也是目的论。陶行知的“生活诗”不光写在课堂,更写在学生全部的生活实践,既有知识、情感的认知与体认,更有“生活世界”中的德性历练。作为生活法的“教学做合一”和“行知合一”,学生的“诗意德育的人性观”、“诗意德育目的观”和“诗意德育的实践观”[3]均得到全面的发展,即以德育诗教启迪学生对德性内涵的理解;以“教学做”与“行知”的合一体验“诗生活”;以实践中的“生活诗”书写,积累和升华学生的诗意道德体验,促进诗意道德的完整建构。而这种德育实践智慧的核心就是建立“生活诗”与生活实践的对话:一是与艺术生活对话,或“兴于诗”,或“游于艺”,或鉴于讽喻,或“温柔敦厚”式地心灵净化,用艺术呈现真理的方式焕发德育理性与诗性的统一;二是与生活困难、生活创造对话,在“劳力”中“劳心”,克服困顿、自给自足;三是与全部的生活对话,在“共甘苦”的师生生活共同体中,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生成德性的螺旋式互动,涵养德性的真善美境界。
陶行知的德育是建立在生活教育上的“诗意栖居”。诗化、生活化、审美化、生活实践性生发了德育的诗意,这是他留给当代德育的一个重要智慧。在学校德育概念化、抽象化、知识化、校园活动化依然存在的今天,学校德育应该贴近诗意、贴近生活的真善美,树立德育的诗意立场、生活立场,直面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诉求,而非面对单纯求知识、求分数、求升学的“单向度”生活和碎片化成长,以“诗生活”聚焦德育“知、情、意、行”的“生活诗”。启示易得,知易行难,诗意德育的实践建构任重而道远,我们尚需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冯铁山.诗意德育建构的理论基础[J].教育学术月刊,2012(6):44.
[2]冯铁山、田云伏.诗意德育视域下的班级起始教育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4(7):97.
[3]冯铁山.论先秦儒家的诗意德育[J].教育研究,2009(8):97-100.
文章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诗教开展农村小学人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11/01/132。
(作者介绍:顾伟,运河高等师范学校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