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大学精神
2017-09-25姚辉周琳
姚辉+周琳
【摘要】大学精神的缺失,源于人文教育的缺失。没有人文教育的大学教育是不完整的大学教育,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理念缺失、认识错位,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大学必须要转变理念思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良好的人文教育土壤。
【关键词】大学精神;人文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对策
一、大学呼唤人文教育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饱受诟病,著名教育家章开沅发表的《中国大学的堕落已经令人难以容忍》一文,对当下中国大学的各种积弊提出质疑和批判。从数据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根据教育部网站显示: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等学校283所,在校大学生2695.8万人。而2005年,全国高校1788所,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1600万。十余年间,无论是高等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都已经成倍增长。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然而,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质疑甚至谩骂却总是不绝于耳。前有钱学森之问,现有章开沅之怒。中国大学到底怎么了?无数专家和学者已经给出许多不同的答案。我们要弄清楚的是,大学是干什么的?办大学是为了什么?当我们回到起点,才发现我们离最初的目的越来越远。所以,有关让大学回归、让教育回归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那么,大学是什么呢?1919年6月15日,蔡元培在《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里,提出了中国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和自主的;第二,大学应当具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第三,大学学术与思想自由需要相应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如果蔡元培被视为中国现代大学的象征,那么这三项基本原则就是这个象征的实质意义。但是,百年过去了,我们的大学在很多人眼里已经不再是国人心目中的圣地。有人讽刺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失去了脊梁,泯灭了精神,只余下赤裸裸的追名逐利。更有人说,中国二十多年来根本没有大学,有的只是一个“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当代中国大学所暴露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大学不再像大学,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文化的原因,也有社会的、体制的原因。本文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灵魂的缺失,即大学精神的缺失。而大学精神的缺失,源于人文教育的缺失。大学要回归本位,教育要回归本位,首先就要使人文教育回归大学。大学呼唤人文教育。
二、大学精神与人文教育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放眼当下中国大学,大楼林立,但大师鲜见。大师就是学问高深、品德高尚、志存高远、受人景仰的学者或专家。大学没有大师,就难以形成大学文化,没有大学文化,就谈不上大学精神。换言之,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按照蔡元培有关大学的论述,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学术与思想自由需要相应的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下,经过长时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大学精神具有独特性,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哈佛大学的精神是,追求真理,独立思想和注重人文。牛津大学的精神是,对卓越有绝对的追求,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上,都永远不会安于现状,持续地追求做得更好。蔡元培所倡導的北京大学的精神则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从这些著名大学的大学精神可以看出,大学精神主要表现在“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社会责任,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等方面。
那么大学精神怎样形成呢?大学对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场所,更是发挥想象、放飞灵魂的国度。大学对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科学研究,更是对自由心灵的培育、灵魂的塑造。因此,大学精神从本质上看,其实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大学教育首先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关注的是关于人之为人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和生命意义,对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关系的探寻,追求爱、善和美,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内容,在科学层面,重视知识、科学、真理;在道德层面,重视道德行为、修养、信念和人格;在人生层面,是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在社会关怀层面,是指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终极关怀层面,是对超越和追求无限的渴望,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综上所述,大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大学精神往往通过人文精神得以体现。而人文教育是塑造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大学教育离不开人文教育,没有人文教育的大学教育是不完整的大学教育,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正如上所述,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塑造全面发展的人。表现在教育教学中,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部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面向 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这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构想,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事实上,许多大学对人文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一大批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应用型高校。这类高校,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教育,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失衡,重术而轻道。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教育的理念缺失、认识错位
可以说,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本就没有人文教育的理念,人文素质教育也根本没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当中。重术轻道的思想,使他们更看重立竿见影的技能培养,而忽视“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教育。于是,我们看到人文教育在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尚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从目前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一所高校重不重视人文教育,基本上取决于这些高校自身的需要和教育管理者的学识背景和个人认识。蔡元培秉承“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实现了来自不同学术背景、不同思想信仰的多元文化大融合。他开创的北大传统,是以培养具有独立批判意识的思想家型的人才为主,着眼于民族的、人类的长远利益,培养为未来国家、人类的发展提供新理想、新思维的思想家、人文学者。为此,他特别强调思想自由,强调作为北大传统的兼收并蓄、容纳多元思想文化的宽容精神,强调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切宽阔胸怀,为更大胆的、更解放的、更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学术开辟道路。很明显,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中,人文精神是核心。endprint
令人遗憾的是,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在当代却被人遗忘了。人文教育也在所谓的高教改革中渐行渐远。人文教育的缺失、认识的错位,带来的是什么结果呢?那就是中国大学的文化味缺乏。据报道,几个中国著名大学的校长在文化交往活动中洋相百出,令人啼笑皆非。有的不认识“寸寸河山寸寸金,瓠离分裂力谁任”中的“瓠”,有的把“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中的“黉”读成了“皇”,还有的把“七月流火”理解为天气炎热,等等,不一而足。大学校长尚且如此,大学生们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二)把人文教育等同于人文知识教育
有的高校也搞人文教育,把人文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等同起来,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人文教育需要人文知识,但绝不等于人文知识。当然,在教育实践中,人文知识的吸收和熏陶是人文教育必要的手段。因为人文学科独特的思维模式、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尤其是独特的社会批判功能和批判精神,与大学精神所强调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是完全契合的。但是,在许多应用型高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少之又少。即便开设了,其所占比重通常微乎其微,几乎没有作为核心课程开设,绝大多数是作为开阔视野、丰富课外知识的辅修课程设立,课时不多,内容单一。有的院校甚至将本科要求开设的《大学语文》也无情地砍掉了。多年来,对人文知识的轻视,导致出现大学校长不认字、省长认错字这样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人文知识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支撑,但不是全部,不应试图以简单的人文课程设置来充当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追求的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渗透于各学科之内,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让学生在学习、实验和生活中去感悟人之为人的道理,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将人文教育道德化
不少人认为人文教育就是道德教育。于是在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存在着以政治、法律和思想品德等课程的开设来替代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以为通过开设这类课程,搞好思想政治教育,便必然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有一些教育工作者习惯于借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特有的理论灌输手段,来传授以潜移默化为特质的人文理念。由于方法不当,效果不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人文课程的认识。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应摒弃我们惯用的说教与灌输方式,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基础,以关注、关爱、关心为准则,以合情、合理、合法为原则,尊重学生。从学生成才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向往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养成换位思维的习惯,坦诚相待,宽容厚道;引导学生注意沟通,学会理解,关爱他人,讲求语言艺术,寻求良好的人际关系。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存在办学历史较短,文化积淀不深,学术底蕴不厚等缺陷。同时,由于经济效益和就业率等功利性的诱惑,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注重学生实用技能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重视不够。而人文教育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促进学生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所以,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显得尤其必要与迫切 。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人文教育的对策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更新理念,积极创造条件,切实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现实任务。
(一)更新理念,真正从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着眼于民族发展大局,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深刻认识到,高校要发展,要真正培养出在市场上富有竞争力的有用之才,不仅要追求专业建设的高水平,更要有人文素质的深厚底蕴。
对于大学校长们来说,必须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人文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关系,把人文教育融入办学理念、融入办学的全过程。要坚决摒弃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人才的未来成长,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人文教育良好土壤的培育。有人说:“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毒品。”為国家和民族培养“上品”人才是大学的应尽职责。
(二)把人文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多渠道多方式加强人文教育
加强人文教育,不仅仅在于加开几门人文素质的课程,编写几本人文素质的读本,举办几场人文素质的讲座,而是要把人文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从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到实习实训,从校园活动到社会实践,从学习到生活,时时处处都应有人文教育。单从教学看,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中去。因为专业课程教育是学校最为重视、学生最为关注的,而且课时多、比重大。如果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那就会使之变得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学生就会浸淫在人文素质教育的环境中,时时感受得到人文教育的滋养。
(三)培养建设一支人文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加强人文教育,关键在教师。可以说,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发展程度与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文教育质量与水平。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成败。教师是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这一任务的直接承担者。因此,我们必须把教师队伍人文素质的培养纳入到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中去。要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要让教师既是学生专业学术上的领路人,也是生活上的导师。同时,也要改革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除了强调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也要把人文素质纳入考评体系,推动教师主动提升人文素质。
(四)营造特色化、有品位的校园文化,形成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学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校园文化是形成人文教育的土壤,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大学精神。从物化形态内容看,无论是图书馆、教学楼,还是实验楼、学生食堂等建筑物,都应该尽量融进学校特色,传达独有的大学精神。与物态化校园建设相比,非物态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复杂,也更难实现。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职工采取多种方式,尽职尽责,言传身教,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大学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一代代学子聚沙成塔。大学精神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我们必须在人文教育的良好土壤上,精心培育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为中国大学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奠定扎实的人文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OL].人民网,2013-03-17.
[2]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
[3]王明华.浅谈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6):153.
[4]孙晓东,张红梅.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0):54-55.
[5]罗双燕.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4(02):55-57.
[6]易查方.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09):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