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法研究
2017-09-25侯敏韩骏刘菁张加莎
侯敏++韩骏++刘菁++张加莎
摘 要 在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与教学评价相关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赏识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发展性评价、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等理论,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学评价的分类,构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模型,以期为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提供思路。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法;多元智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4-0074-04
Research on Instructional Evaluation Metho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n Primary School//HOU Min, HAN Jun, LIU Jing, ZHANG Jiasha
Abstract Base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evaluation in primary school, analysi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primary school, appreciation education,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development evaluation, constructivism education theory which are related to instructional evaluation, combine with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established in the paper, 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evaluation method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structional evaluation method;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1 前言
自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发布以来,我国中小学逐步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也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必修课。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独特的课程内容、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与这些独特性相适应,信息技术课程也需要有自身独特的评价方法。
然而,由于专业信息技术教师的缺乏以及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等种种原因,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主观随意性大,以教师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方法,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是采用其他课程的传统评价方法,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参考平时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再加上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殊性,传统的课程评价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评价。
本文在对北京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力求构建出一套适合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法,来完善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体系。
2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现状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也迫在眉睫。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育相比以前的传统教育来讲,更加提倡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与之相适应,信息技术教学评价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过分强调选拔和甄别地评价学生逐渐过渡到重视学生的发展上来,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在北京小学已经基本普及,为了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现状,笔者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主要针对现阶段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依据与角度,学生是否愿意自己的作品被教师与同学评价,是否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学生更喜欢的评价方式等问题,以北京市某小学为例,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随机抽样调查四、五年级学生共101人。其中,考虑到年龄问题,此次问卷调查的人中四年级占32%,五年级占68%;调查人数中,男生占60%,女生占40%。采用网上调查的方式,问卷回收率为100%。下面是对问卷结果的说明和分析。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94%的人比较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程,喜欢的人数占到绝大多数;只有少数学生不喜欢或者不确定是否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程。这说明信息技术课程因为其本身的特点,对小学生来说有其一定的吸引力。
在對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包括上课提问、上机操作、作品展示、试卷考试、考勤、课堂纪律)的调查中,允许学生多项选择。结果显示,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采取最多的是上机操作的评价方式;其次,上课提问、作品展示、课堂纪律是比较重要的评价依据;另外会参考试卷考试、考勤等一些其他的评价方式,如图1所示。
在对学生是否愿意自己的作品被教师、同学评价的调查中,79%的学生愿意自己的作品被教师、同学评价,认为这样可以知道自己作品的优缺点,方便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方便教师掌握自己目前的状况,以便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支持和依据。endprint
在对学生是否可以客观地评价他人作品的调查中,84%的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其他学生的优缺点,这说明四、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以及公平的观念。并且可以很好地约束自己,在学生作品评价的过程中本着一颗公平公正的心,同时反映了学生对于受到公平公正评价的强烈渴望。
学生在进行作品的评价时,更加关注作品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作品的创新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同时希望可以考虑到作品的完成度、是否符合基本要求等方面。这也就告诉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仅要注重学生是否按照基本要求完成了作品,更应该关注学生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信息以及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对于什么是学生最喜欢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学生最喜欢的还是上机操作的评价方式;其次,作品展示、上课提问、教师评语、学生互评也是他们比较喜欢的评价方式;另外,对于试卷考试、小组内评价、自评的评价方式也有不少人支持。这说明在目前教育影响之下,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教学评价的价值,只是习惯目前教师所采取的一系列评价方式。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可以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现状做出以下几点概括:
1)信息技术教师采取的评价方法以传统的上机操作、作品展示、上课提问、课堂纪律为主,较少采用独具特色的具有创新理念的评价方法;
2)在教学评价时还是以教师评价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3)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教学评价,并且能够做到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更希望自己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意义被注意到,而不仅仅是是否完成作品,同时希望评价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4)目前存在的评价方式比较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绪、态度、习惯、努力程度、思想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所选学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该区属于教育强区,对北京市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现状进行的研究,具有普遍意义。通过上述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当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教学评价的需求,教学评价的进步空间仍然很大。笔者在对相关评价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模型,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模式给予启发。
3 教学评价模型的提出
理论基础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通过新课标中对于教学目标的描述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学更加注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可将其概括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标中对于教学评价的描述为:“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评价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来进行。教学评价不仅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需要灵活多样,更要鼓励学生创新,应该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可以看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评价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以及创造性,评价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建立师生互动的评价机制。
2)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通过欣赏和赞扬受教育者的优点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1]。心理实验结果表明:一个缺乏激励的人,其能力仅能发挥出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发挥到80%以上。由此,运用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充满自信,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活力,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2]。这也说明,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运用正面评价,以鼓励评价为主,能够更加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学习潜能。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一种关于智能的新理论,他把智能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價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产生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3]
传统的评价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方式,并且只重视考查学生言语语言智能以及数理逻辑智能,对于学生其余方面的智能却很少考虑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学生完成的学习作品,利用学习档案袋对学生长期发展进行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来实现评价的多维性、全面性和公平性,使教学评价可以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4]。
4)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不能仅仅注重甄别和选拔,而应该以促进学生发现自我的价值、发挥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导向[5]。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5)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6]。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在于教学的过程,而不只是去关注教学的结果;教学评价应重视评价学生知识建构过程,包括如何寻找知识、认知策略与自我监控,从多维度、多层次的角度评价学习结果[7]。
6)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进行教学评价研究时,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心理特点。依据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相关调查与分析,小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心理稳定性差、好奇心强、好胜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等[8]。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必须适应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注重评价的公平性,关注到每位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评价模型的建立 基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现状以及相关理论,以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为线索,探究每个阶段中适宜的教学评价方法的使用,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评价模型,如图2所示。
在课前,教师需要运用诊断性评价,尽可能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风格(包括认知风格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习时间的最佳安排等)、个性特点以及其知识技能基础,以充分了解该学生是否具有将要学习的新的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据此来确定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为实施因材施教以及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教师可以通过小测验、调查问卷或者课堂提问、教师访谈等方式来进行诊断。endprint
在课中,教师在注重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需要有意识地更加注重评价的过程,改变以往一言堂的状况,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被尊重感,不断提升每位学生的公平公正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
可以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结合起来,建立学生学习的电子档案袋,记录每一位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进行作品评价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性以及他通过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或者情感,这样不仅可以给予学生被尊重的感觉,而且更加有助于教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了解。除此之外,运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将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安排成一连串有趣、有层次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上机操作、考勤、课堂表现等的评价方式与作品展示结合起来,使评价方式更具有多样性。不管是哪种评价方式,出于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的考虑,建议以赏识教育为主,在评价时多采用正面评价,多鼓励学生,以更加委婉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他们的缺点,督促学生改正缺点,不断完善自己。
在课后,教师需要重视对于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反思,对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总结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其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发现学生在学习后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的方案。在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之后,会有每个学生在这门课程中付出的努力、取得的进步、学习态度的改变以及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的记录,为教师制订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为学生的期末评定积累素材。
无论是课前的诊断性评价,还是课中的针对性评价,或者是课后的总结性评价,三种评价方式之间并不是毫无关系、互不相干的,而是彼此联系、环环相扣、互相渗透的。在课前通过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注意这些要点。对于学生的优点要发扬,针对学生的缺点也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其改正。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总结性评价时,需要在课前诊断性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其先前的知识来看到其知识以及能力上的进步,根据其原有的基础来判断其取得进步的程度。并且,笔者在这里所描述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并不是单独指每一节课,而是可以扩展到一個单元、一个章节、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更长。
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评价中,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定量评价为主。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运用一句话评语、创新点、闪光点等评价的方式,又需要结合相对应的评价量表,使用百分制或者等级制的量表进行评价。评价要注重精神评价与物质评价相结合,以精神评价为主。在对学生进行关心、爱护、赞扬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发放奖状、小红花、奖励卡或者是笔记本等文具作为简单的物质奖励。在评价时,教师要注意将正面奖励与批评惩罚结合起来,以正面奖励为主。在评价时,不仅要针对学生的优点进行恰到好处的评价,也要针对学生的缺点或者不足提出适当的建议。在一定情况下,需要对学生进行方式恰当的批评,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而不仅仅是放任学生的行为。
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评价中,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确保公平公正,以鼓励为主,以爱与尊重作为教学评价的出发点。
4 总结
本文通过对北京某小学部分学生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上升空间,然后根据与教学评价相关的赏识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发展性评价、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教学评价的分类等理论,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现状以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出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模型。在评价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评价量表的设计和应用,这也是笔者接下来要研究的领域。另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评价模型充分运用到教学设计中去,以给予研究更多的事实依据。
参考文献
[1]金晓华.浅谈赏识教育[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90-91.
[2]杨秀芹.论赏识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及其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224.
[3]刘宏武.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4]殷健.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5]王淑慧.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研究:基于芙蓉中华中学华文多元化教学评价的个案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6]匡雅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教学设计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7]刘丽珍.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评价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8]梁天祥.分析小学生心理特点、总结常见心理问题、探究解决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