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感探析
2017-09-25王亚东
王亚东
【摘要】获得感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词汇。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民族政策的受益者,因而获得感最多。文章聚焦他们在赣各方面的获得感,基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等理论,运用实证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57个关联因子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终证明影响他们获得感的为6个关键因子。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感;影响因子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编号16YB171。
一、获得感文献述评
“获得感”一词从2013年提出到现在仅仅四年,但获得感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对获得感的理论研究起步于2015年。笔者以“获得感”为搜索词在知网上检索到从2015到2017年7月为止,各类获得感论文1229篇。其中,北大核心164篇,CSSCI来源135篇。从数量上来看,关于获得感的论文逐年增长势头非常迅猛:2015年186篇,2016年616篇,2017年427篇。从质量上来看,高质量论文数量大幅增加:北大核心2015年19篇,2016年73篇,2017年72篇;CSSCI来源2015年11篇,2016年57篇,2017年67篇。
从论文的主题和研究内容来看,其特征相当明显,就是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和一个主题。一个中心:通过做什么、如何做、怎样改来提升人的获得感。一个主题:改革开放。聚焦于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反腐倡廉、治党治国、大众民生等与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密切相关的事物。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反腐倡廉类:该类文章主要叙述如何从政治层面的改革,如治党治国、反腐倡廉,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2.深化改革类:探讨各个领域的机构如何深化改革来提高获得感。3.理论探讨类:对获得感的概念界定、蕴义、内涵、意义、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揭示獲得感的本质。4.教育类:探讨教育部门如何对其机构、方针、思想、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来提升师生的获得感。5.民生类:关注各类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机构改革,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民生举措等来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6.“三农”类:关注农业、乡村改革,以提升农民的获得感。
从研究观点来看,呈现出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李志启认为,获得感是基于获得而产生的心理感受。获得是获得感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即没有获得,一定没有获得感;有获得,不一定有获得感。曹鹏程认为,获得感是果,深化改革是因,获得是改革的精髓。王继兵认为,有获得才能有获得感,而有获得感会产生新的获得感。他把获得分为“具象获得”和“抽象获得”。前者看得见,摸得着;后者则无形,需要通过自我心理转化才能产生。“具象获得”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往往更重视“抽象获得”等精神需求的满足。夏中南认为,获得感是边际递减的。在改革之初的临界阶段,一分获得就能激发十倍、百倍的获得感。现在,获得再多,感受也是平淡的。这种获得感的钝化,关键是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张品认为,获得感是指因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获得而产生的可以长久维持下来的满足感。要实事求是地解释“获得感”,就要从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得到满足的社会认知角度理解“获得感”,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曹现强认为,获得感是中国特色的新词。“获得感”的提出明确了发展和改革的目标、落脚点和突破口,解决了发展质量、改革成败的评价标准问题。“获得感”是发展、改革的动力源。杨伟荣、张方玉认为,“获得感”成为新时期诠释幸福的全新语境。“意义获得感”与“实在获得感”的平衡路径既体现“疏离型”幸福的生态内含,也彰显中国人内外超越的人生智慧。王道勇认为,获得感是一个社会群体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的收益所进行的主观评价。影响改革获得感高低的因素众多,其中改革性质、改革效应和改革收益评价等三个因素的影响尤其显著。刘继青认为,“获得感”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主体论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和形象化表达,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思想。
从研究趋势来看,主要有这几个:1.从聚焦具体的实际研究转为抽象的理论探讨,2015年的论文主要研究提升群众的获得感的具体措施,从2016年到2017年则出现许多探讨获得感的内涵与实质的文章;2.研究领域从政治、政府、经济等少数领域逐渐拓宽到其他各个领域;3.关注的群体从城市群众到学校的学生、医院的病人过渡到农村的农民。
研究的不足:1.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实证研究,大多数文章都是从理论到理论,而从数据到结论的文章较少;2.研究手段有待提高,获得感与心理、神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受条件的限制,用高科技仪器仪表来研究获得感的文章基本为空白。
研究趋势预测:1.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获得感的研究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断向未知领域拓展而保持同步发展和深入;2.研究的视角多元化,随着获得感理论研究的深入,获得感理论会不断丰富,研究的视角将越来越丰富、新颖。
二、获得感的概念界定
获得感是跨学科概念,它涵盖了心理学、认知科学、信息加工理论、教育学等理论。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它有不同的解释。获得感是什么?从字面理解,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不仅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获得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得到的各种经济实惠而产生的。从理论层面来看,获得感是因获得而产生的感受,或者说是获取某种利益而产生的满足感。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人们因获得而产生的心理感受。从认知神经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它是具象抽象获得输入大脑,经过大脑加工而产生意义的过程。
三、获得感的基本特征和模型
(一)获得感的基本特征
1.获得感边际效应。指连续地增加某种获得,所新增的获得产出的获得感反而会逐渐减少。第一次获得时情感体验较为强烈,但是第二次获得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endprint
2.获得感临界点效应。临界点指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前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如冰在超过0℃之后就化成了水,水在超过100℃之后又变成了水蒸气。物理化学变化中往往存在这样的临界点。获得感临界点效应指开始时获得感随获得增加而增加,进而达到一个相对的顶点,即获得感临界点;之后,再增加获得,获得感反而逐渐减少。
3.获得感的相对性。获得感具有可比性。假设某人的获得感固定不变,但当与别人的获得感或自己过去的获得感相比较时,该获得感会发生变化,该变化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例如人们常说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这个道理。比如一位学生英语考试以前从未及格过。他第一次及格的获得感非常强烈,但高兴之余,看到自己的排名仍然在班里倒数第一时,其获得感顿时减少了许多。
4.获得感的动态性。获得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不稳定性,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获得感会发生转化,转化有正向转化和逆向转化。获得感正向转化可以转化为成就感和幸福感,而逆向转化可以转化为失落感和痛苦感。
(二)获得感基本模型
假设具体的和抽象的获得通过人的感受器官感知,产生初步的获得。该获得经过大脑信息加工和心理转化最终产生获得感。因此,获得感的基本模型可以概括为“具象抽象获得→感受器→获得→信息加工→心里转化→获得感”。
四、获得感研究假设及证明
(一)假设1
获得感在未达到临界点前与实际获得成正比,即获得感等于实际累积获得。该假设可用一个正比例函数公式表示,图形为“/”。
假设证明:心理实验一:学习英语单词获得感。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观察法、对照法和认知心理学口头报告法。实验分为两组,第一组教10个新单词,第二组教20个新单词。两个组均采用讲授法教学。测试结果发现,第一组学生听课率和学习注意力接近100%,大多数学生报告10个单词全部吸收。而第二组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听课率在讲到第15个单词左右开始逐渐下降,学生报告平均吸收单词13个。
实验结论:本实验证明了假设1,即学习英语单词获得感在未到达临界点之前与实际获得成正比。
(二)假设2
获得感在未达到临界点前与实际获得成正比,在达到临界点后,如继续增加获得,获得感反而减少,与实际获得成反比,即获得感小于实际获得。该假设为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图形为“∩”。
假设证明:心理实验二:抢红包获得感。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认知心理学口头报告法,并用量表记录下来。测量工具為李克特7级记分量表,从1到7代表1-7分,表示获得感从非常弱到非常强。调查工具采用问卷星网络调查软件。实验日期为2017年5月4日至5日,实验对象为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16级少数民族预科生。样本容量为46,测试内容为12个量表问题。主要问题为“当你在网上抢到你有生以来第一个红包时,你的获得感;在一次连续的网上抢红包过程中,当你抢到第一个红包时,你的获得感;当你抢到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红包时,你的获得感”。测试结果如表1。
结果分析:在未抢到红包时获得感为零。当抢到生平第一个红包时获得感最强,为6.72。当抢到第6个红包时,获得感达到了一个饱和状态。此时,数值达到了一个次高点6.57。此后,随着红包的增加,获得感反而逐渐下降,到了第N个红包时,获得感呈现明显的下降,即获得感呈现出“低→高→低”的趋势。
实验结论:这一实验证明了获得感假设2。
(三)假设3
获得感在初始即达到临界点,此时获得感最高。此后,如继续增加获得,获得感反而减少,与实际获得成反比,即获得感小于实际获得。该假设可用一个反比例函数表示,图形为“\”。
假设证明:心理实验三:高考获得感。
实验设计、实验方法、测量工具、实验对象、实验时间同上。样本容量为71。测试内容为7个量表问题。测试的主要问题为“当你高考成功得知被大学录取的那一刻,你的获得感;一个月后你的获得感;二个月后、三个月后、六个月后、七个月后、当前时刻你的获得感”。测试结果见表2。
结果分析:在得知被大学录取的那一刹那,获得感最强。即一开始便达到了最高峰。此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获得感有明显逐渐走低的趋势,即获得感从一开始最高到逐渐降低。
实验结论:这一实验证明了获得感假设3。
五、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感调查与分析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感问卷调查
1.调查问卷及量表设计。本调查问卷共由57个问题组成,均为单选题。其中,量表记分题50题,非量表记分题7题。问卷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1表示获得感“非常弱”,记1分;2表示获得感“弱”,记2分;3表示获得感“较弱”,记3分;4表示获得感“一般”,记4分;5代表获得感“较强”,记5分;6代表获得感“强”,记6分;7代表获得感“非常强”,记7分。
2.数据采集。采用问卷星网络问卷调查工具,从2017年3月12日至4月11日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网络调查。笔者共获取调查问卷136份,全部为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以南昌工学院2016级一年制本科预科学生为主,占89.71%;大一学生占6.62%,大三学生占3.68%,男生占33.09%,女生占66.91%。还有部分是从南昌工学院预科结业回到江西省各个目标院校的学生。
3.数据分析。(1)50题量表题平均分从低到高排列,满分为7分。最高分为朋友友谊获得感5.28分,最低分为赣方言获得感2.39,组距为2.89。在居前10位的获得感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朋友和同学友谊获得感排在第一和第二位,分别是5.28和5.18。因为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过独立的生活,他们在一年的预科学习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内心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因而试图从朋友和同学身上获取一定的心灵慰藉和安全感,希望以此来填补这份因父母的缺席而产生的空缺。所以,他们对这份友谊格外地珍惜。排在第三位的是计算机课获得感。现在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离不开手机和电脑。而这些离不开电脑知识和软件使用。他们获取这些技能的主渠道是计算机课,因而其获得感较强。排在第四至第七位的是健康、读书生活、宿舍生活、师生关系获得感,这些因素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最密切,因而其获得感较高。排在第八位的是体育获得感,因为它集娱乐与健身于一体,因而受到学生的喜欢。排在第九位的是数学课获得感。数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是一门较难的课,该门课获得感较高,说明学生通过一年的预科学习,在数学方面确实有了一定的收获。排在第十位的是MHK(少数民族汉语考试)证书获得感。因为MHK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是必考证书,而绝大多数学生都获得了该证书,因而有较强的获得感。在居后十位的获得感中,排在倒数第一的是赣方言获得感,该项得分只有2.39。原因是学生对赣方言接触得少,了解得少。另外,南昌话也不优美,难学,因此学生不太感兴趣。倒数第二至四位的是一些收入类的获得感。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预科生,奖学金及兼职收入比较少,因而获得感弱。倒数第五至十位是一些比赛类和南昌菜、南昌气候方面的获得感。这部分的获得感也比较弱,说明学生对赣菜的认同度不高,对赣气候,特别是南昌特有的湿冷天气还不太适应。endprint
(2)教育获得感。在十种教育获得感当中,计算机课最高5.01,体育课第二4.63,数学课第三4.6,MHK证书第四4.53,英语课第五4.46,语文课第六4.37,民族理论第七4.16,选修课第八4.08,英语证书第九4.04,计算机证书第十3.54。
(3)第二课堂获得感。在九种第二课堂获得感当中,民族文化周获得感最高3.98,校园文化生活第二3.75,社团生活第三3.61,竞赛第四3.44,英语口语赛第五3.4,汉语辩论赛第六3.36,设计大赛第七3.01,歌唱大赛第八2.95,电子制作大赛第九2.94。
(4)校园生活获得感。在八种校园生活获得感当中,健康获得感最高4.9,读书生活第二4.8,宿舍生活第三4.78,网络生活第四4.34,校园环境第五4.34,饮食生活第六4.12,医疗第七3.92,美容第八3.75。
(5)赣文化、气候、饮食获得感。在十一种赣文化获得感当中,红色文化最高4.19,海昏侯博物馆第二4.08,南昌地铁第三3.92,赣菜第四3.51,赣文化第五3.38,赣饮食第六3.36,赣城市第七3.3,南昌炒粉第八3.25,赣气候第九3.15,藜蒿炒腊肉第十2.98,赣方言第十一2.39。
(二)获得感探索性因子分析
初始因子为55个,经过SPSS软件降维处理,提取了12个因子,共同解释74.129%,丢失的信息较少。在KMO中,概率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KMO为0.879,说明适合因子分析。观察因子协方差矩阵,12个因子的线性相关性几乎没有,符合因子分析的效果。最后,通过观察与分析,将12个因子进一步减少为6个因子,并命名如下:1.在赣适应性获得感;2.学习获得感;3.技能获得感;4.校园生活获得感;5.健康获得感;6.友谊获得感。
(三)获得感验证性因子分析
1.数据的信度检验。本研究采用SPSS16.0研究数据的内部一致性。将左边方框中待分析的数据逐个点入右边的items方框中,使用Alpha模型,点击OK即可得出结果,显示Alpha系数为0.960,说明本案所使用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
2.数据的效度检验。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是测量效度的一种主要工具,它反映概念和命题的内部结构的程度,对于验证性机构方程来说,如果理论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结构效度也较好。对于本研究,从以下一组拟合数据中可知理论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证明其结构效度较好(见表5)。
3.构建的初始模型。本模型有6个潜在变量,20个可测变量(见表3)。
(1)Amos设计的结构路径图和基本路径假设。
(2)获得感模型中各因素的具体范畴(见表4)。
(3)拟合过程及输出数据解读。
最初设计的模型路径(图1)考虑到了6个潜在变量的主要逻辑关系,但它忽略了友谊对健康的影响、校园生活对学习和技能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友谊对健康确实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校园生活包括社团生活、第二课堂、图书馆生活等,这些活动对学习和技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笔者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图2)。从绝对拟合指数来看,改进后的模型指数较初始模型指数均有较大的改善:卡方从403降为377;GFI从0.765升为0.792,说明这个变动是正确的、成功的。
但对照合格指标可以看出,各拟合指数不太理想。卡方值仍然偏大,RMSEA大于0.05,GFI、NFI、TLI、CFI值均未达到理论上所要求的0.9以上。因此,笔者必须对这一模型进行修正。修正的原则是,优先从潜在变量路径关联上的调整来改善模型拟合度,然后再从可测变量路径关联上来调整模型来改善拟合度。因为潜在变量的路径的契合度是整个模型的基础,决定了模型方向和优劣性,更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最终,经过反复修改,笔者确定了最终模型(图3)。各拟合指数除RMR外均到达并超过了合格的标准,说明结构方程拟合度良好。结构方程的拟合成功,验证了模型假设的正确性和因子的相关性(见表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