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大学生军训误区及对策
2017-09-25牛颖
牛颖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军训不仅有利于提高其身体素质,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国防安全意识,促使大学生积极参军入伍,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如今对于高校大学生军训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是促使军训课程在大学顺利开展的必然要求。
【關键词】大学生军训;误区;对策
一、引言
我国实行大学生军训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在军训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培养了同学之间的默契和团结精神,还通过军训的形式体验了部队的生活,促进了教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了学生的军事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军训的必要性
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生力军,无论是在学术和技能的学习上还是在军事素质培养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期间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而当代大学生思维和行动上所特有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又决定了其在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大学生军训不仅有素质教育功能,而且兼有社会教育功能。因此,军训课程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展开不仅能够满足当下大学生本身的情感和体能需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精神,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思维灵敏度的锻炼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素质教育功能
首先,军训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大学新生由于刚刚走出高中校园,来到新的环境中,面临着学习、交友和竞争等方面的困惑,再加上身心不够成熟,依赖性强,自理能力较差等问题,在面对大学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往往难以正确处理,感到无所适从。
军事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门生存学问和智慧,可以培养大学生独立生活的勇气,部队里“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在问题面前制定整改措施,在错误面前拒绝理由”“以智使力”等生存法则对大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此外,军训可以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持久性、高强度的军训,不但可以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增长学生的生存智慧,提高其承受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处理复杂情况具有指导作用。
其次,军训可以培养学生间和平共处、团结协作的关系。每个学生必须遵守军训制度和条例。参加不同方队间的各种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敢于竞争、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和谐相处的精神,“一人犯错,集体受罚”的部队训练原则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再次,军训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生通过参与严格有序有力的军训活动和有现实意义的军事教育,能够激发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为国奉献的自觉性,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水平。
(二)社会教育功能
第一,军训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不屈不挠精神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物质条件优越的和平年代,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弱。军训能够培养大学生肯吃苦、肯锻炼的精神。很多高校都将军训课程设在新生开学伊始,此时天气比较炎热,再加上军训任务紧,训练强度大,科目多,所以最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另外,军训项目包括基本的站军姿、走队列、整理内务等,这些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如今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习惯较为散漫,性格较为个性化。而军训能有效克服大学生性格上散漫娇气、唯我独尊的缺点,培养其自律意识。
第二,军训能够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高等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接受最基本的军事训练,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军训是国家赋予大学生的法律上的义务。当代大学生长期处于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居安思危意识较为薄弱,国防观念有待增强。对高校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可使其有效认识到国际环境的复杂局势,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国防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第三,军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长久的战斗中自发形成的宝贵精神,具有坚忍不拔、不怕牺牲、压倒一切困难、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特点。对大学生进行军训,有利于使其充分了解和学习部队的优良传统和宗旨,军训过程中教官的以身作则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学会忠于人民,忠于党。集体主义精神无论对学生在校学习还是日后参军,或者是踏入社会参加工作,都是必须具备的素质。军训期间开展的各项活动几乎都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的,有趣、有序又紧张的军训比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
三、大学生军训中存在的误区
(一)军训教育目的上的误区
如今,大多数高校将军训作为新生入学的一项必修课程来完成。教师和领导只是以完成任务为任务,以学生积极参练为目标;部分教官在训练过程中,由于受训对象是学生就有意降低训练的要求和标准,以完成训练任务为目的;部分学生在训练时以获得学分为目的,并且存在频繁请假现象,对军训的目的认识不足。实际上,军训的真实目的在于通过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国防观念,增强学生的纪律性和组织性,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磨炼学生的意志和品质,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作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大学军训实践的误区
各大高校军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首先,在时间分配上不合理。根据教育部、总政治部和总参谋部联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和解放军条令条例,高校学生参加军训的时间以两到三周为宜,不得少于14天。然而在实际训练中,则是以高校自身的安排而定的,时间上的随意性导致军训时长普遍缩短。另外,在军训过程中,时间多花在了队列的训练上,所以便造成了“军训等同于队列训练”的误解。其次,训练内容上单一乏味。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军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和训练、轻武器射击、军事地形和战术等综合训练。但是在实际军训过程中,高校将队列训练和军姿训练作为主要的军训内容,而其他的训练内容被一带而过甚至取消。此外,有些军训的内容与中学军训内容不衔接,从而出现军训内容低层次的重复和循环。最后,现代高校军训考核内容也不尽合理和科学。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军训考核内容应该与规定的训练内容相一致,但是在实际的考核中,往往以简单的阅兵式和分列式代替,考核内容不全面,不合理。endprint
(三)由军训误区带来的影响
由于军训过程中存在目标上和实践上的误区,对整个军训活动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对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利。大学阶段正是学生求知欲再次攀升的一个重要阶段。军训作为一项能够满足学生对军事理论和军事能力求知欲的重要课程,却由于军训内容的简化单一,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大大降低,队列中简单重复的动作被机械性地训练,十分不利于激发参训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军训目的上存在误区,难以大幅度提高高校学生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水平,难以顺应现代化高技术战争的发展趋势。再次,军训上存在的误区使国家难以达到有效培养预备役军官的目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提出,高校实施军训是“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的军训中,由于重复性地训练单一的队列等基本项目,忽视其他技能培训和军事理论培训,导致训练成效低下。
四、改善大学生军训质量的对策
(一)正确定位大学军训目标和理论
为改善大学军训质量,减轻军训误区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应该正确定位大学军训的目标和理论。军训中应该减少单纯的任务型训练,以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大学生的集體荣誉感、民族自豪感为目标,同时要向学生积极灌输先进科学的军事理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军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军训纪律严宽结合,以人为本、科学施训
军训过程中,教官应该注意把握训练强度和力度,不可过于严苛以致超过学生自身承受限度,亦不可过于宽松导致学生忽视军训的重要性,降低军训效果。军训实践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施训,兼顾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共同训练,采用严宽结合的手段,鼓励学生勇于面对训练过程中的挫折,敢于同恶劣的环境做斗争,从而培养学生的军事素质和身心素质,促使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三)丰富和调整军训内容,以真实的部队训练为依据
针对军训内容单一重复的问题,应该及时丰富和调整军训内容,依据真实的部队训练内容和制度,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训练要求,合理增设必要的训练内容和主题,保证军训内容的系统性、时代性、实用性和完整性,从而调动参训学生的训练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进一步达到培养预备役军官的目的奠定基础。
五、结语
历史的经验告诫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故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十分必要。本文就高校实施军训的必要性,分析了当下大学军训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能提供现实性参考。
【参考文献】
[1]李金阳.当前大学生军训工作探析[J].才智,2016(02).
[2]韩衍杰.浅谈军训对大学新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5(20):252.
[3]蒋龙.基于心理与行为特点的“95后”大学生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40-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