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

2017-09-25卢国强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14期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数字图书馆教学改革

卢国强

摘 要 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加深,推進了其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而“十三五”规划也将教育现代化作为未来教学改革的着力点,通过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成为信息时代学校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以信息化技术为切入点,通过剖析学校教学面临的发展困境,谋求变革发展之路,从而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现代化;教学改革;在线教育平台;数字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4-0038-02

1 引言

当前,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化应用,MOOCs、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得以迅速发展,学校教学面临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的全方位、多层次融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其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并指出信息化技术在学校教学改革中的深化应用及融合创新,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基于此,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及教育方式的创新发展,成为当前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第一要务。本文以信息技术研究为切入点,结合应用特点,剖析其给学校教学带来的诸多影响,并以此为基点探寻创新发展路径,从而加速推进学校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2 信息技术运用下学校教学面临的现实发展困境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和推广应用,教育信息化发展得以飓风式的速度推进,以微课、翻转课堂为典型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但机遇与挑战并行,信息化技术与学校教学的加速融合要求构建现代化的教学环境、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及转变教学理念。然而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学校教学尚未达到既定要求,仍然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具体分析如下。

教学环境构建滞后于学生发展需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了其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也给学校教学环境的信息化构建提出新的要求。但从目前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备质量和规模上来看,距离教学信息化还有很大的距离,无法满足教学和学习需求,尤其是多功能教室、多媒体设备、校园网络、实训教室等硬件设施的配置程度较低,且较为低端,而在线教育平台、数字图书馆及仿真模拟软件等较为高端的设施更是少之又少。

在这种硬件设施种类及数量较为缺乏的影响下,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在短时间内将无法实现,一方面,学生接触信息化设备的实践较少,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受到限制,对于提升技能需求的仿真模拟实训要求更不能得到满足,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必然受挫,最终影响学校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教学平台、数字图书馆等的缺失,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无法得到整合和共享,制约了课堂教学的延伸发展,致使学生不能根据自身学习需求自主进行在线学习,线上和线下学习的发展成为空谈。

教学理念无法对接信息化教学发展 日前,随着“十三五”规划对教育的总体部署,教育现代化发展被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其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结构性改革作为主题和发展主线,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出新的要求,信息化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改革的关键是理念先行,学校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学理念。但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学校教学仍然沿袭传统教学以“教”为主的模式,教材的选择、教学进度的掌控、教学方式的应用等都是由教师来决定的,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还停留在被动学习阶段。而且因为资金欠缺、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限制,很多学校对于信息化教学是较为抵触的,对于信息化教学模式及设计方法知之甚少,存在认知误区。这势必会制约信息化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推广应用,进而影响两者的深度融合。

教师队伍无法适应信息化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交互式仿真模拟教学方法、多元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整合、仿真软件的安装操作等,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其已经成为衡量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而从对多所学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很多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尚不能达标,与信息化教学的目标存在很大差距,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应用和操作能力普遍较低,且存在层次上的明显差异。如对于多媒体课件制作、投影教学及PPT、Word等简单操作尚能应对,但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仿真实训软件、动态网页制作软件等信息化水平较高的操作则无法适应,影响了信息化教学开展。

3 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以信息化教学为目标,加速推进教学理念的转变 现代化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推行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及信息化应用水平,进而让学生认同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并促进教育公平和教学质量的双重提升。这种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理念。为此,学校教学改革要突破以“教”为主的固定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学”为教学目标,学生的主体性被确认,教师成为引导者和帮助者,可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课件,以丰富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该种教学模式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能力及水平,适时选择教学课件进行在线学习,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以更好地查缺补漏,进而确保学习质量加速提升。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加速教育资源的共享 在“互联网+教育”发展背景下,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成为影响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要素。为此,信息技术应用下,学校教学改革要加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互动共享。学校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知识储备丰富、技术能力高的综合性人才,从而更好地对接行业发展需求。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不仅能够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认知架构,而且促使学校教育紧跟行业发展的最前沿,确保教学的社会适应性。由此分析,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学校可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与其他教育机构、企业的合作,搭建教育资源共享交流平台,汇聚各地区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而增强教育资源在更广范围内的交流力度,提升学校教学的覆盖范围。

以信息化教学为着力点,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目前,信息技术对学生影响与日俱增,学校教学应该抓住这一特质深化教学方式的变革,通过平板、手机、互动、远程、云桌面等各种教学信息化的应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以此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可巧用电子白板,灵活进行教学内容的导入,突破难点、循循引导,并增添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实现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4 结束语

随着“十三五”教育现代化目标的确定和逐步推进,以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及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技术得以深化应用,并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其在教育资源共享、教学方法互动、教学环境转变及教师角色重塑等方面的具体影响,来加速推进其与学校教学改革的融合发展,并给出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以加速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2]李逢庆.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3]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8):35-39.

[4]柯清超.技术推动的教育变革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2(4):9-13.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现代化数字图书馆教学改革
智慧教育平台助推大连教育现代化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刍议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技术及其防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