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之下的冷思考
2017-09-25林杰
【摘 要】 结合当下的媒体生存环境,围绕“内容为王”的核心理念,探讨电视演播室的进化历程及其与电视节目形态发 展之间的联系,提出电视演播室形态和功能更新迭代的构想,思考节目制作方式、理念变化和技术更新、演播 室迭代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只有对优质节目内容的渴求,才是推动技术进步、媒体发展的核心源动力。
【关键词】 新媒体;演播室;优质内容;迭代演进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7.08.002
【Abstract】According to current media environment, focusing on the core idea of "content is king",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TV studio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io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V programs, and puts forward the update conception of form and function of TV studio, thinking of programming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thods, ideas change and update technology, studio iterative.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only the desire for quality program content is the core power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media development.
【Key Words】new media; studio; quality content; iterative evolution
1 引言:生存之惑
必须承认,目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虽然关于“究竟什么是新媒体”这类探讨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即使是那些整天谈论新媒体和做新媒体的人们,其实也未必就明白什么才是新媒体。这倒也好,因为当一个新生事物被明晰地定义的时候,其实它就已经不再“新”了,因而,迷茫是难以避免的。但身处这个行业的媒体人,除了迷惘,也许更需要在一片喧嚣中保持一些冷静、开放和追本溯源的思考,也需要一些寻求改变和创新的勇气,还需要一些适当的自信和坚守。
在谈到生存困境的时候,要讨论一下电视媒体人身处的竞争环境,比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种视频网站,遍地开花的各种自媒体平台、直播平台,但是无论这世界如何喧嚣,传播平台如何争奇斗艳,应始终坚信:内容是核心。内容依然是最稀缺、最根本的资源。一方面,无论什么样的媒体平台、什么样的媒介,最终还是要把适当的内容传播给适当的受众,与受众形成良好的互动,而受众寻求的始终还是自己需要的内容和良好的体验。另一方面,传播平台的不断扩充、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只会不断加大对内容的渴求、依赖和争夺,不断提升优质内容的价值,平台、媒介本身的重要性反而在减弱。电视台真正的核心价值和既往优势恰是节目内容的制作生产能力,因为通过几十年的实践积累,电视传媒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完整的岗位建制,和铁血打造的对大型节目、内容项目的执行力,这至少是其他新兴媒体暂时无法完全具备的。
虽说制播分离在我国已经有了相当多年的实践,不可否认其对于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增强体制活力、活跃创作思维、提高整体制作水平和营造健康的市场氛围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出现了很多专业的节目制作公司。但事物都有两面性。经过那么多年的风雨洗礼,其实不难得到一些基本判断:如果电视台失去了内容制作这一基本能力,那等待着电视媒体人的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命运?也许我们连媒体都不是了。因此,长远来看,任何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哪怕只是想要生存下去的电视台,都应该把优质节目内容的生产制作作为自己的基本能力。只有自身在优质节目内容的制作生产能力方面保持优势,才是靠得住的立身之本,不断加强和巩固优势,在此基础上再谈改革或者所谓“媒体进化”。
談到优质节目内容的生产,这就离不开两个过硬的体系,一个是内容创作体系,另一个是技术与制作体系。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实现两者的高效配置与完美结合,才能为优质节目内容的创作和生产提供强大的支撑。
2 演播室的演化和迭代进程
演播室(厅)作为电视节目录制的场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绝大多数的电视节目,都需要在一个非常具体的空间场景中完成前期拍摄。演播室的建造理念和所实现的功能,提供着节目制作的可能性,也大致反映着当时节目制作的理念和形态。而节目制作的理念和节目形态的发展又对演播室的建造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泱泱电视大国,演播室的建造在中国已不是新的课题,自从有了电视台就有了演播室,伴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至今已走过了近六十年的漫漫长路,也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演化和迭代过程。
基于个人二十几年的工作经历和近年的观察思考总结,笔者尝试着把它们划分为以下四个主要的演化和迭代进程。
2.1 演播室1.0
早在20世纪70~80年代,以中央电视台大楼的建造为开端,全国各地各省、市兴起了一股电视台建设的高潮,在那个年代建设起来的电视演播室,基本上都是按照当时广电部有关设计单位的统一设计规划来建造的,最大800 m2,稍小的有600 m2、400 m2、300 m2等这么几个相对固定的规格。大致布局是长宽比4:3左右,设备层高12 m~14 m,一端是表演区,三面围绕大约9 m高的白天幕(后来有了黑天幕);另一端是观众区,设有可电动伸缩的观众席座椅;中间留有3 m~4 m的通道作为摄像区;观众席一端的底墙后面,一楼是服装化妆间及休息室,二楼是技术、导控区。endprint
从剧场的角度来看,其实这就是一个没有后台、没有附台、没有台仓、没有建筑台口的剧场式建筑。由于没有檐、侧幕,没有附台,没有布景吊杆,没有台仓,净高空间多数在7 m左右,典型的应用模式是搭建固定的布景,通过布景手段做一些局部的迁换。摄像机和观众在同一边共同观看或拍摄,偶有“反打机位”,典型的“第四堵墙”模式。适合于组织编排一场文艺、综艺、竞赛之类演出,多台摄像机在同一轴侧把这场演出连同观众的反映一同拍摄下来。在表演区一端,被白天幕完全包围,地上还有天幕灯槽,除了天幕后有应急消防门外,没有其他拓展空间,所有人流、物流都从观众席一侧进出,包括演员候场,观众进出,摄像、技术人员操作等。
某些规格稍小的比如300 m2演播室,则不设观众席,而分割成若干个景区,分别布置若干个专题栏目,也以大致相同的模式使用。笔者称之为演播室的1.0时代。它奠定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基本制作模式和构架,第一代电视综艺节目在此从摸索中走向成熟,也产生了一大批人们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的节目和范式。比如央视的《正大综艺》、广东台的《万紫千红》等。
2.2 演播室2.0
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节目类型的多样化,节目规模的扩大。以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厅的落成为起点,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又兴起了第二波的演播室建设浪潮,这次出现了两个趋向。
一个趋向是突破了800 m2的规模限制,开始建造更大的演播室,比如1 200 m2、1 500 m2、2 000 m2甚至更大,但是基本上只是建筑尺度的加大,基本的构造和格局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改变。
另一个趋向是出现了“电视剧场”这样一个新模式,以标准剧场为参照,建造适合于电视拍摄的场所,设有标准观众席、镜框式建筑台口,舞台内部设置附台、后台;甚至装备了固定的舞台机械装置,比如升降台、旋转台、平行车台、专用的布景吊杆,舞台的净空高度也与剧场基本看齐。有了适度的前后台划分,观众、演员、演出职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装备物资实现了分流。基本可以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剧场来运营和使用。但是在建筑声学设计、设备机房规划、灯光音响配置、信号传输接口、机位、轨道设置等方面更加适合电视节目的拍摄工作。笔者称之为演播室的2.0时代。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大型的综艺晚会,反映了一个时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大众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在电视节目制作方面,走向更大规模化、复杂化的时代趋势,对场景效果、灯光和音响效果也初步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开始寻求突破原来的建筑条件限制,走向更大的体量、更合理完善的功能布局以及追求场景变化的功能。可以从中央电视台及北上广等主要的省级电视台历年的春节晚会以及大型综艺晚会中看到这个变化的过程。
2.3 演播室3.0
作为综合性的电视演播室,它总是要照顾到台内不同类别的电视节目的制作,因而只能是个中性的兼顾的建筑功能格局,并且各个节目生产有周转周期的限制。到了21世纪初,一些新型的大型的综艺节目模式的不断涌现,这类节目往往经费投入巨大,制作周期很长,带有鲜明的主题,特殊的功能需求,而且往往体量更加庞大,在空间构造、场面调度、机位设置、新的拍摄技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都已经非传统综合性电视演播室或者电视剧场所能满足;而且,随着节目制作量的增加,有些电视台现有的演播室已经不够用,其所处的城区位置也很难再规划出大型的场地供某个节目专用。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模式:根据某个特定的节目需要,在异地或者郊外量身定做一个专用的演播室,这种演播室有些是参照电影摄影棚的模式建造,有些是利用旧有的厂房、体育场馆或者展览馆等大型建筑空间,针对某个具体的节目或者项目的具体要求而搭建专用的演播室,在一个较长的周期里固定使用。其特点是,须要容纳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营造宏大的场面效果,并且通过这种度身定制的方式,可以制作出个性特征更加鲜明的节目,也有利于特殊的拍摄技术手段的展开。由此出现了许多高质量的甚至是现象级的电视综艺节目,如《非诚勿扰》、《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我是歌手》等,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制作由此得到快速的发展,制作质量也跃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笔者称之为演播室的3.0时代。
2.4 演播室4.0
如果说以上谈到的只是演播室物理空间和建筑功能上的扩展和完善,是在广度上的拓展,那么近年来,尤其是自2010年以后,电视传媒在逐渐地转向另外的一个纵深方向发展。随着电视媒体与互联网之间的相互渗透,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應该说,逐渐进入了一个新媒体、多媒体、融媒体的时代。关于这些新概念的确切定义,以及理论概括,还处于一个探讨和构建的阶段,但不管怎么样,实践总是先行的。
这一发展趋势给演播室内的电视节目制作带来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一方面是对外,节目制作系统不再封闭而趋于开放,除了传统的电视制作和传输系统以外,还广泛利用互联网的手段,使得广电以往单向、封闭式传输的樊篱逐渐打开,在许多综艺节目、体育节目、时事评论类节目中,已经形成网、台同播、网台联动、多时空实时互动等新的节目形态。
另一方面是对内,在演播室内录制节目的诸多元素之间,不再是以往那种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关系,而是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基于数字信息传输的实时交互关系。比如说基于以大屏幕为代表的视频元素在演播室装置中的广泛运用,和多屏互动的方式,使得在整个空间和场景中多种媒体介质之间交互、融合而实现多媒体化。再如,基于无线局域网等手段,在场节目的参与方之间实现实时的信息交换和互动。
第三方面,是现实景象与虚拟景象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基于数码影像、多屏互动、虚拟场景、在线包装等技术,在计算机系统中再造一个虚拟的空间或形象,并且这种虚拟的空间形象和构造同时植入了摄像机系统,可以多机位多景别中自由切换,节目制作可以实时地在一定程度上基于现场空间而又脱离现场的视觉效果,现实场景与虚拟场景之间有机融合。由此,电视节目的录制现场和制作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摆脱了其所在现场的时间和空间所造成的限制,其在时空意义上也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外部系统以及自身的内部系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互动。笔者称之为演播室的4.0时代。比如,2016年底广东广播电视台制作的《我是直播歌手》等节目,就是基于网台联动、多媒体实时互动以及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概念来进行制作和播出的。endprint
从这一代开始,由于电视节目形态和制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更加多元化和数字化,演播室也不再是基于物质现实的一个独立的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多种媒体介质并存或者交互融合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综合的提供信息交汇和处理的数字化平台,这是其主要特征。广泛的创新探索和实践依然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目前能看到的新趋向,比如4K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尝试,有关这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将来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和可能,还只能拭目以待。
3 走向未来
作为节目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技术保障,自从中国有了电视台,就有了演播室,它从最初的一个房间、一张桌子、一块背景板走到现在,跨越了大半个世纪,经历了四次迭代,是什么样的内部逻辑推动它的演化进程呢?如果说,就如我们看到的那样,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答案可能是太过于简单。当然,不可否认技术手段的进步和设备的迭代更新对我们产生的吸引力,也不可否认人们对新鲜事物和由此带来的新奇体验的渴求,技术手段的确能满足观众一时的好奇,甚至成为内容的一部分。但它带给我们的只是奇幻的表面现象,而人们还希望看到内涵。所以,更本质的渴求,应该是人们对优质节目内容的渴求。
伴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娱乐方式等也不断地发生改变,新的内容和新的需求就会不断地产生,而这必然要寻求新的形式和手段与之相匹配,并且契合于当下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潮流。就是这股力量,推动着电视演播室一步一步地向前迭代演化。电视节目内容的生产制作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它在一次次失败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渐地走向成熟,又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完成痛苦的蜕变。每一次节目形态的进化,必然要求制作手段的及时跟进,使其能够以崭新的面貌得以呈现。而每一次技术和艺术手段的突破,又可能催生出新的节目内容呈现样式和可能。二者之間又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也就在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中我们掀起一个又一个文化潮流,打造出一个又一个共同的时代记忆。
应该冷静地看到,互联网也好,新媒体也好,自媒体也罢,无论这世界如何的喧嚣,在各种科技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乃至更加发达的明天,优质的内容,大众对优质内容的渴求,依然是媒体的核心价值,是推动整个传媒产业继续向前发展的核心源动力。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法只是手段,新的技术、新的可能、新的样式总是会不断地出现,只有充分合理地利用当代新技术成就,坚持优质节目内容的生产,更加高效地传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站在主流文化的前沿,才是电视媒体人的立身之本和生存之道。也只有敢于有所坚持又勇于有所改变,既把握问题的核心又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顺应并引导社会发展的潮流,才能真正摆脱电视媒体当前的生存困境,迎接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
林杰,广东广播电视台制作部舞美制作科科长,二级舞美设计师。1995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1995年至今任职于广东广播电视台制作部。带领广东台舞美设计团队承担该台绝大多数综艺及专题栏目的美术设计工作,已独立完成或者主持该台各类大型文艺晚会、专栏、体育赛事等电视节目的美术设计近300台。其中,1998年《广东电视台台庆晚会》、2002年《第二届明日之星总决赛设计》、2007年《第四届国际超模大赛舞美设计》、2013年《2013广东电视台跨年歌会》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美术设计作品奖一等奖。
(编辑 张冠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