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室内温控系统
2017-09-23田鹏顾亭范蒙蒙
田鹏+顾亭+范蒙蒙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室内温控系统。该系统是以Arduino板做为主控板,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无线Wifi模块来远程实现对室内温度的控制。为了证明该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我们针对该系统的各个功能进行了相应的测试,结果表明,在测试过程中系统运行稳定,测试效果较好,实用性较强,适合大力推广。
关键词:Ardunio;互联网;智能化
(西北民族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双E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6180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互联网[1]技术开始普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通俗的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该项目基于互联网技术对远程硬件的智能化控制,实现远程温控系统的智能检测和智能化控制,完成室内的温度检测以及控制任务。
1 远程室内温控系统的结构
该系统的主要结构包括[3]:Arduino主控板、升温和降温模块、Wifi无线模块和温度检测模块。该系统主要的工作过程是:Arduino板与Wifi无线模块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控制Arduino板处理的数据通过路由转发连接服务器,使得在互联网上能够实现对Arduino板的io控制,然后通过Arduino板的io控制降温模块与升温模块和对温度的采集,从而完成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室内的温度控制。该系统结构简图如1所示:
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运用Arduino板作为该系统的主要处理机制,通过Arduino板与无线wifi模块串口连接,控制Arduino板处理的数据通过路由转发连接服务器,使得在互联网上能够实现对Arduino板的io控制,并通过Arduino板io控制降温模块与升温模块以及温度的采集,从而完成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室内的智能温度控制。具体方案为:首先温度传感器模块实时采集当前温度再通过主控板对温度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与Wifi通信将温度数据上传到网络服务器,在客户端可以查看当前温度信息来调节控制阈值从而实现温度控制,系统流程图如图 2 所示:
3远程温控系统的特色介绍
3.1 温度检测的智能化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和智能化正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尤其是在对智能化的需求方面更是与日俱增。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本系统使用Arduino板对温度进行检测的过程以及通过在web网站上面实现对室内温度阈值的设定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智能化的应用。
3.2 使用Arduino板作为系统的主控
Arduino[4]是一款便捷灵活、方便上手的开源电子原型平台,包含硬件(各种型号的Arduino板)和软件(Arduino IDE)。它构建于开放原始码simple I/O介面版,并且具有使用类似Java、C语言的Processing/Wiring开发环境。而且Arduino能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来感知环境,通过控制灯光、马达和其他的装置来反馈、影响环境,具有跨平台、简单清晰、开放性的特点。
3.3使用Wifi进行网络连接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而Wifi[5]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目前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青睐,被广泛的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当中。HLK-RM04就是做為一种基于通用串行接口的符合网络标准的嵌入式模块,内置TCP/IP协议栈,能够实现用户串口、以太网、无线网(WIFI)3个接口之间的任意转换。通过HLK-RM04模块,传统的串口设备在不需要更改任何配置的情况下,即可通过Internet 网络传输自己的数据。
4 结语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可能,本文所介绍的远程室内温控系统正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产品。为了说明该系统的实用性,我们分别针对该系统的各个功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在测试过程中运行稳定,取得了较好的测试效果。相信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飞速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应用将会更加普遍,使互联网能够更好地服务大众。
参考文献:
[1]蔡睿妍.Arduino的原理及应用[J].电子 设计工程,2012
[2]于欣龙、郭浩斌。爱上Arduino Massimo Banzi.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程晨.Arduino开发实战指南[美],机械工 业出版社。2012
[4]袁本华,董铮.基于Arduino控制板的温 室大棚测温系统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
[5]贝能国际有限公司.Wifi无线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2,12(13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