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2017-09-23杨艳艳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6期
关键词:波及主导产业投入产出

杨艳艳

摘 要: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核心,主导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于保持经济全面的冲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选择广西的主导产业,将决定广西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结合广西经济发展的特色,对广西各大产业进行波及效果分析,为广西主导产业的选择提出参考性的建议。

(二)主导产业的选择与投入产出法的波及效果分析

2.1 主导产业定义及理论来源

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一定比重,对其它产业以及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较强的带动作用。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的选择需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第二,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第三,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第四,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间有着较强的前后联系,因此,如果选择这样的部门予以优先发展,则将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结合广西省经济发展的特色,对广西省各大产业进行波及效果分析,为广西省主导产业的选择提出参考性的建议。

主导产业的概念最初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赫希曼主张,在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他在其发展经济学经典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选择主导产业的“产业关联度标准”。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选择这些产业作为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主导产业,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用“创新”及均衡的打破等观点来解释经济发展,为主导部门的形成、演变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了研究主导产业理论的非均衡动态分析的思路,对主导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做出了一种阐释。

对主导产业理论进行明确、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在吸取熊彼特创新理论和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罗斯托从经济史的研究出发,探讨经济发展的理论,强调主导产业的作用,并用来解释现代经济增长。罗斯托认为,经济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即通常所说的主导产业,它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具有强烈的向前拉动或向后推动作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带头作用;经济成长阶段的演进又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主导产业部门通过投入产出关系来带动整个经济增长,主导产业部门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与发展阶段相联系,是一个有序更替的过程。

对于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明确而具体提出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经济学家是日本的筱原三代平。筱原三代平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条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基准。1971年,日本產业结构审议会在筱原三代平二基准基础上又增加了“环境标准”和“劳动内容”两条基准。这两条基准是为了实现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除以上基准外,有的学者还提出“经验法则”、“高附

加值基准”、“货币回笼基准”、“边际储蓄率基准”、“就业与节能基准”、“生产要素持续基准”、“产业链延伸效应基准”、“市场导向基准”、“经济效益比较基准”,等等。

中国对于主导产业理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把主导产业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及其方法上,特别是放在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上,认为确定合理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是正确选择主导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前提和基础。

以往有关主导产业的理论和对主导产业的分析,从产业结构的视角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较多,考虑产业变革的较少。目前,我们正处于经济变革时期,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使得产业呈现出变化发展快,生命周期缩短,技术含量高等特点。一国或一地区,如果不能选择正确的产业,不能跟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则其发展将落后于全球经济,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中落后。因此,动态产业选择方法,尤其是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对于本阶段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的制定非常重要。本文的研究正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即从动态的经济长周期的交替演变的思想出发,研究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提出主导产业选择矩阵。

2.2投入产出法的波及效果分析

投入产出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它是投入产出理论的具体应用,是把一个复杂的经济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系统地数量化的方法。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以及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利用投入产出法,不仅可以对产业间的关系进行静态的结构分析,还可以对产业间的关系进行动态的波及效果分析。

所谓波及效果分析,就是指当投入产出表中的某一系数发生变化时,对表中其他系数可能产生影响的分析。进行波及效果分析的基础是投入产出表、投入系数表和逆矩阵系数表。其中,投入系数表则表示了各产业经济技术联系上的规律性,是进行波及效果分析的基本工具。而逆矩阵系数表在分析波及效果时的作用最大。波及效果分析主要应用于现状分析。核心思想是就是运用里昂惕夫逆矩阵: ,其中,B表示昂惕夫逆矩阵,I表示单位矩阵,A表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从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中引申出的各种系数,以认识经济现状中产业变化状况的各种规律。在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主导产业进行研究时,主要是利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衡量、分析和反映产业关联强度,确定地区主导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能够较好地判断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技术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

其中,影响力系数反映的是当区域内某一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对经济各产品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要及波及程度,即该产业在所有行业中的影响力。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bij为完全消耗系数;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之

和,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列和的平均值。当影响力系数大于1时,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各部门影响力的平均水平,反之亦然。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发展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

感应度(推动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以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其计算公式为:

(2)

其中,bij为完全消耗系数,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之

和,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行和的平均值。当感应度系数大于1

时,表示第 部门的生产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各部门感应程度的平均水平,反之亦然。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感应力系数越大的部门就越具有基础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属性。

(三)数据来源与实证研究

本文根据2012年广西省国民经济各部门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并依据公式 得出列昂惕夫逆矩阵。详见表1

猜你喜欢

波及主导产业投入产出
聚合物流变性对非均质油藏波及效率的影响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消除相互影响的基波及谐波相量测量算法
基于I-O模型船舶工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研究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主导产业
基于DEA模型的煤矿安全投入产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