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设计界的创作设计本意

2017-09-23花俊岭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6期
关键词:建筑创作建筑师建筑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设计界的创作设计的理念的产生、发展、演变进行反思,强调了在当代建筑设计趋向的意识形态背景下如何创作适合中国文化的、回归的建筑。

关键词:居住;地域性:独特性

1 建筑设计的概念

有人类历史,便有建筑,建筑总是伴随人类共存。《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据此可知:巢居可能是人类社会采用过一种原始的居住方式,随着火的发明,人类围火而居——穴居,加大了人类杜会的活动范围。直到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轩辕氏教会大家建造房屋,人们才告别风餐露宿的历史,迈入居住的新纪元。从炎黄时代开始,华夏文明已传承了四千六百八十多年。这期间,文化兼容并蓄,建筑异彩纷呈,在建筑上形成了中国建筑的独特气息,历代的民居无疑是最能展现这种气息的典范。

2 设计过程的内容

当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引发建筑不断升温,形形色色的建筑一夜之间呈现在大众面前,欧式的、日式的、美式的、新加坡的、香港的……真正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楼万楼各尽态”。这些形态功能各异的建筑齐集一处,引发我们对中国当代新建筑的思考。

盖个电视台,把房子搞得东倒西歪,踢个球非得做个鸟巢,听个音乐非得造个鸟蛋,这是什么建筑形态?什么行为、什么逻辑?这些搞杂耍的人生怕人家说自己不懂艺术,生怕自己老实,非要做鬼脸给人看;本来就丑,还猛化妆,生怕引不起别人的注意。柱子都恨不得弯着斜着做,折腾死人,总想以所谓“个性化设计”来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其缺乏建筑学的基本常识,以为自己脚下没有地球引力了。也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住宅楼上的小帽子又变成了一片片小挑板。最近,举国上下的住宅顶上更是五花八门,这种涂脂抹粉的小手段几乎与建筑本体毫无关系。不禁也要问。这是哪门子艺术?

建筑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于西方的过程。中国建筑从殷商时代开始至今三千多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从老子对建筑的释义到先秦古籍的《考工记》、汉代的《九章算术》、唐代王孝通的《缉古算经》、宋代秦九韶的《数学九章》及李诫的《营造法式》、明代的《园冶》、清代的《工段营造录》直到近世的‘营造法原》等专著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论特别是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是我国建筑界的重要宝藏。但中国的建筑知识的教习一直是师徒相授、父子相传,往往人亡艺绝,阻碍了建筑学的发展。直到20世纪初,现代建筑师的称号及其知识传授方式才由西方传入中国,上述情况才得以改变。

正是由于我国建筑教育模式的特征和自身的局限,加上建筑创作中的社会经济因素等的影响,使建筑创作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发展较西方国家滞后了很长一段时间。建筑创作环境的窘迫、建筑论坛的封闭、建设部门结构体制的几十年一贯制,加上建筑商品化进程的缓慢,使得几十年来我国的建筑创作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只片面强调经验传统,忽略方法论的研究;只注重经验资料的借鉴,忽略建筑创作思想和方法的创新;只强调建筑的空间组合、比例、尺度等感性的因素,而忽略建筑与社会、环境、文化、使用以及技术中的科学性,使建筑完全变成了刻意追求风格和标新立异的个人情感的载体。这种情景在我国目前“大建设”时期同时又是外来各种流派蜂拥而至,而我们建筑师又极想一下子成名的特殊时期尤为显得突出。难怪有些我们认为相当不错的作品在外国人眼里是那么不可理解。“建筑所要做的事,无非就是要让居住者多一份回家的温馨感。”荷兰建筑师AldovanEyck对家居设计作如此描述。建筑是为了更好的居住,舍此之外的其他细节只是辅助的作用,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新建筑都是在舍本逐末。例如不少所谓的绿色社区,只是单单寻求绿化率的提高,而忽略了建筑深层次的居住理念。有些建筑在城市供暖便利的情况下,非要模仿国外的独栋采暖,不但增加业主的費用,更造成能源的浪费。国外小区的独栋供暖,是在小区远离城市居住区、采用城市供暖会增加大笔费用的情况下而不得己采取的措施。所以说:绿色建筑,应该更多的体现在能源的节省上。

建筑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有些发展商为了显露贵族气派而把西方的建筑生搬硬套到中国,导致一种文化上的格格不入,令人啼笑皆非。自1990年以来的城市房地产大开发中,仿欧风格越演越盛,至1996年左右到达顶峰,发展成业主、地方官员甚至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主动或被动追求的时尚。仿欧风格从最简单的建筑局部运用西洋建筑的线脚或构件,到立面摹仿西洋建筑的比例尺度和样式,再到建筑群体或城市设计中追求宏伟的古典构图。以上海市为例,1996年2/3房产广告中提出所谓的“欧陆风格(情)”、“欧洲艺术庭院住宅”等等,随后逐渐消退,至2002年已基本消失。中国土地上的洋建筑,可能适合少数有海外背景的人居住,但对于一个没有出过国、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面对西方的贵族生活,起初可能很好奇,但时间一久就会感觉乏味,好像在国外旅游住在宾馆里。

中国的建筑一方面要弘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寻求新的突破。我们并不反对海归们引入新元索,我们反对的是翻版那些所谓前卫的东西。真正好的建筑,应该是结合中国文化和所呈现出来的。材料和构造可以很现代,但营造出来的意境要很“中国”才行。告别生搬硬套,让建筑重新回到居住本身。建筑师要以平常而客观的心态来研究环境,研究社会,研究建筑和人的活动,以达到创作中的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美境界。

3 结束语

随着中国一步步坚实地步入国际现代建筑舞台,中国的建筑创作水平将愈来愈受到全球的关注。建筑师们已不再陶醉于老祖宗古建筑的诗情画意,而更希望在现代建筑创作领域中独树一帜。中国建筑师应创作的是不但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创造环境和改造自然的哲学思想。更有今天的研究环境、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创作理念和水平的建筑作品。

作者简介:花俊岭,身份证号码:4101051978122366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筑创作建筑师建筑
胖胖的“建筑师”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当建筑师
浅析阿里巴巴总部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应用
废旧材料在建筑创作中的再利用研究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简析建筑创作与文化认同之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