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观
2017-09-23姚月祥
姚月祥
人教版的《初中与社会》教材是初中生的一门通识课,旨在通过基础的历史知识与社会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与社会文化素养。总体而言这门课程能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历史与社会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对历史社会文化的正确认识,从而为以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以该教材的教学目标为参考,试图通过教材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概要与分析
新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一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专门为初中生编纂的一门通识课,主要是为了拓宽中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系统了解中国历史概况、简单的世界历史概况与基础的社会文化常识。具体而言,这六册书从简单的人类家园到宏观的大陆和大洋再到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内容涵盖历史、地理、科学、生物、自然等内容。虽然内容庞杂,但是都是比较基础性的,常识性的知识。比较利于学生掌握。而且学习内容是分模块进行的。每一个模块是独立的,但是彼此之间却有概念与地域、空间上的衔接。
从文化意识的培养角度来讲,这本书的确是良好的文化意识培养的精品素材。从社区看我家,体现了集体概念,与大家和小家的关系;乡村与城市的对比体现了现代化生活发展的轨迹,既有生态意识又有城市文化的概念。
在地里风貌、自然环境的章节,学生系统了解了水路环境的相互依存,通过天气、气候的论述向学生传输了自然生态文化;通过世界各地的人种、语言宗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发展。通过山水、草原、畜牧等像學生传输了借助自然生存的自然文明。逐渐过渡到原始社会的萌芽、封建国家的建立再到后来的人类文化的发展与朝代的更替,系统向学生展现了一个宏观的历史社会文化全貌。八年级到九年级,这套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逐渐涉及到了世界史,例如亚非大河文明,中华文明,西方古典文明,还有各大文明的比较,到了后来是中华文明的古今论坛,系统介绍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到了九年级基本是对近代文明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阐述。总体而言这套书基于中华文化,模块化地引进了世界史的宏观知识,加之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知识,让这套丛书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读本。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中小学校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若干文件明确提出“要培育学生基础的语言文化知识,通过社会社会生活实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而这本书正式最合适的教育素材。立德树人是21世纪国务院关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的要求。所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文化意识是《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育人方向。如何基于本系列教材实现对初中生的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成了关键。
二、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建设性策略
1. 合理设计教学以文化渗透为主
这套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更加丰富,知识广度深,内涵丰富,所以教师要在具体的授课前,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要基于学生的需求分析与教材所在区域的人文环境,合理的培养学生的历史社会文化意识,主要是要点渗透,可以通过事件、现象与故事对学生进行有效渗透。
2. 作业设计上重实践而少理论
不要把这套教材上成历史课,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资料,以笔记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对自己感兴趣和比较重要的知识进行串接,教师在评价作业的时候与学生进行互动,给予适当的补充与修改。
3. 结合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内化历史社会文化知识
现在的初中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都有兴趣活动与学校设计的第二课堂,所以,教师要要善于利用这些活动与课堂让学生通过图书阅读、故事演讲、社会历史文化辩论等形式开展生动有趣的社会文化性活动,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对历史社会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另外一个方面也是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正好是一石二鸟。
三、结语
从本文对《历史社会》系列丛书的介绍与分析,再结合如何培养学生系统的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努力提升学生的社会历史文化素养的策略来看,这门课程的教学观就是文化观,而这种文化观,正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传承。对世界文化的了解,通过文化对比,形成民族文化自豪感,从而实现了这套教材的教学价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