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践
2017-09-23蒋昌武
蒋昌武
高中物理作为理科课程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知识原理的掌握至关重要,所以老师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向学生讲解知识原理和动手实践环节要两不误。本文主要从对高中物理教学实验存在的问题入手,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实验提出一些看法。
一、引言
当前,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各门学科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高中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教学课程,对于它的开展也不仅只停留在对学生知识原理的讲解上,还要注重对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加快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使其能够培养出有实践探索能力、思维方式活跃的人才。
二、高中物理教学实验的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设计完整的实验流程
一般情况下,具体的实验流程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得出结论,验证原理等,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步骤,都会使实验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老师为了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省略部分步骤。
(二)学生自主性较少
在以往的高中实验课堂,一般而言所謂的实验,就是学生在下面的实验台一步步模仿老师的步骤,这样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只顾着跟上老师的节奏,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不要说自由发挥了,这就必然会影响学生对于知识原理的掌握。
三、创新实验设计和与实践的方法
(一)设计学生探索式实验
实验活动的开展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动手和思考能力,对知识原理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所以,在需要进行实验来验证、探索知识原理的课程,老师一定要积极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注重引导,而不是模仿,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4节速度这一节时,老师就可以安排、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索。诸如以下实验流程:
1.学生将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放好位置。
2.然后打开电源,缓慢扯拉纸带,等到纸带上打出一行黑点时,关闭电源。
3.拿出纸带,从黑点的某个点出发,数数共有几个点,如果点有m个,则点的间隔数为m-1个,纸带的运动时间为t=0.02(m-1)s。
4.用直尺测量黑点计数到最后一点m间的长度。
5.根据两个黑点之间的长度与时间的比值计算出纸袋拉扯时的运动速度。
(二)联系实际、设计趣味教学
在平时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习惯的养成,例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第一章第三节静电这一节时,老师可以先以生活中的某一个静电现象为课堂知识的引入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到的静电现象,自己安排设计实验。例如,有的同学是先将一张白纸撕成小小的碎片,然后用塑料梳子梳几下自己的头发,然后试着去接触白纸碎片,观察有什么现象(如下图)。通过这种趣味性的实验,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时候,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逻辑。
(三)互动式教学
对于一些课程,开展探索式实验可能比较有效、方便,但对于某些课程,可能验证式、互动式的实验效果会更好,更能使学生了解知识原理的概念。例如,在老师讲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圆周运动这一节时,老师通过借助风扇来向学生讲解线速度的概念,如老师在风扇叶片上选取两个不同的点,黄点和绿点,到中间轴的长度不相同(黄点为Mcm,绿点为Ncm),用手缓慢拨动叶片转动,让学生观察黄色的点和绿色的点的运动轨迹,看哪个点更快。
四、结束语
在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已经不再是一味注重对学生知识原理的讲解,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时,积极改善教学方式,多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创新实验的活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