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井工作制度持续优化技术与应用效果评价

2017-09-23刘学栋冯新永吴娟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6期
关键词:系统效率优化设计油井

刘学栋+冯新永+吴娟

摘要: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油层条件的变化、注入端方案的调整、压补堵措施的实施均可造成油井产液量及液面发生变化,势必打乱油井原有正常的运行状态,经常需要通过调整机采方式、抽汲参数来恢复油井的正常运行状态,并对配套工艺技术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油井系统效率,确保其高效运行。结合油田开发形势的变化,开展工作制度及配套工艺技术的优化设计,确保了油井长期高效的运行。

关键词:油井;工作制度;优化设计;系统效率;高效运行

油井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是确保其正常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结合投产以来生产开发形势的变化,通过开展一系列泵况诊断分析,适时采取了换大泵、转换举升方式等措施,并在开展上述措施的同时,对其配套工艺技术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得至今仍高效平稳运行。同时,结合对油井的优化分析,总结出机采井的合理工作方式,以科学指导油田油井的实际生产。

1基本生产情况

A井为油田一次加密油井,投产至 2016年 5 月,生产水平一直相对比较稳定,产液在 70~90 t/d 波动,液面在 600~ 900 m 波动。

2016年 6 月,油井液面在井口,出现抽不下去现象,根据现场诊断结果于 2016 年 7 月随检泵实施了换大泵措施(φ57 mm 换φ70 mm);2016年 12月,油井大修后由于含水上升而采取堵水措施,根据堵后产量适时转 GLB500 型螺杆泵生产。

2提高举升能力

2.1措施前泵况诊断

油井液面一直在井口,泵效达83.8%,测试示功图显示为抽喷图。现场抽压 1 min 压力上升至 3 MPa,且稳压 15 min 压力不降 ,同时抽压功图显示正常;所以,诊断确定油井为产液量增加导致出现抽不下去的现象。

2.2注入量变化情况核实

为了找到A井产液量增加的原因,对注入端注入量的变化进行核实。与油井相连通的注水井有2口,其中,注入B井于 2009 年 12 月— 2016年 6 月间待大修,处于停注状态,2016年 6 月大修开井后,对油井的注入量为 50 m3/d;注入C井于 2016年 6 月实施了压裂措施,对油井注入量由压裂前的 55 m3/d 增加压裂后的 90 m3/d。2 口注入井对油井的注入量分别增加 55 m3/d 和 35 m3/d,合计增加注入量 85 m3/ d,增加 154.5%。由此可见,地层注入能力增强是导致产液量增加的直接原因。

2.3实施换大泵措施

根据A井地层注入能力的变化,及时调整油井工作制度,实施换大泵措施,以恢复油井的正常工作状态。在实施过程中,优化工艺配套。在充分考虑供排关系的前提下,以“大泵径、长冲程、低冲速”为设计原则。泵径由φ57 mm 提高到φ70 mm,冲程调至最大3 m,冲速由9 min-1 下调至8 min-1,理论排量由99 t/d增加到133 t/d,增加34t/d;实际产液由83 t/d增加到102 t/d,增加19 t/d;泵效由83.8%下降到76.6%,下降7.2百分点。进行安全系数校核,实施杆、管合理匹配。抽油杆杆径和管径相应提高一个级别。其中,杆径由 φ22 mm 增加到φ25 mm,增加 3 mm,最大载荷由372 kN 增加到 481 kN,增加 109 kN,相应安全系数增加 0.5;管径由φ73 mm 增加到φ89 mm,增加16 mm,最大载荷由 329 kN 增加到 496 kN,增加 167 kN,安全系数增加 1.1;过流面积由 1357 mm2 增加到 2160 mm2,增加 803 mm2。开展杆柱运行频次分析,实施参数优化。泵径由φ57 mm 提高到φ70 mm,提高了 22.8%;冲速由 9 min-1 下调至 8 min-1,下降了 11.1%;检泵周期由 457 d 延长至 521 d,延长 64 d,延长了 14.0%。

2.4 换大泵措施效果

根据开发形势,及时调整油井供排关系,优化油井工作制度,并实施“增泵径、降参数”的设计原则,有利于油井科学、合理和高效运行。油井实施换大泵措施后,产液由83 t/d增加到102 t/d,增加19 t/d;产油由1.4 t/d增加到3.8 t/d,增加2.4 t/d;液面由井口下降到 605 m,下降 609 m,增液有效期达 392 d,由于含水的变化增油有效期达 150 d;系统效率增加到 37.9%,较平均水平高 6.1 百分点。

3转换举升方式

A井于 2016年 11 月 进行大修,套铣至 731.65 m,下新套管 69 根,对扣深度 724.40 m。油井大修后,针对含水上升实施堵水措施,堵后预产为 40 t/d;同时,结合地面设备老化、维修难度大、维修频次增加、成本增多、影响生产时率等问题,确定将其转换成螺杆泵生产。在实施转螺杆泵生产方案设计过程中,优化工艺配套。

3.1 合理设计泵型

针对转速对偏磨的影响,采取“靠近上级”的选泵原则。根据地质提供的预产 40 t/d,泵型设计有 2 种方案:设计泵型为 GLB400,转速应达到 116 r/min 方能满足生产,且继续上调参数空间较小;设计泵型为 GLB500,转速需 93 r/min 即能满足生产,且继续上调参数空间较大。因此,设计采用第 2 套方案,不仅减缓杆管偏磨,而且留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可有效治理高沉没度井。

3.2个性化布置扶正器

采取“下密上疏、大泵多小泵少”的扶正器布置方法,结合井眼轨迹,进行個性化设计。针对 GLB500 型泵、φ25 mm 杆径,转子以上 20 根每根设计 1 个,其余每 3 根设计 1 个。

3.3 设计应用等壁厚螺杆泵

等壁厚螺杆泵与常规螺杆泵对比,橡胶衬套厚度为 8 mm 均匀相等,提高了泵的工作稳定性;定子泵筒外观呈双螺旋曲线形状,散热性能较好,提高了螺杆泵的工作寿命;单级承压能力 1.0 MPa 以上,提高了系统效率[3]。油井转螺杆泵生产 212 d 后,发现产液由 41 t/d下降到 32 t/d,下降 22.0%;液面由 454 m 上升至 291 m,上升 35.9%;电流由 5 A 上升到 9 A,上升80%。针对产液下降、液面上升、电流上升的情况,立即开展了泵况诊断。现场抽压 1 min 压力上升至 3 MPa,稳压 15 min 压力不降,停机能稳住,且驱动杆有反向转矩,结合生产参数确定为结蜡。及时采取洗井措施,洗井后恢复正常生产水平,目前已平稳运行 1401 d。优化油井工作制度,实施“大泵径、低转速”设计原则,有利于高效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 贺清松.抽油机井调参措施优化方法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6(4):22-24.endprint

猜你喜欢

系统效率优化设计油井
新型油井水泥消泡剂的研制
一种油井水泥用抗分散絮凝剂
基于simulation的医用升降椅参数化设计
CO2混相驱油井产能预测方法
抽油井间抽周期的灰色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