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关村:“往事如烟”不忘初衷今朝更好看

2017-09-23萧惑之

中关村 2017年9期
关键词:往事如烟柳传志中关村

萧惑之

因工作的关系,我曾经“一个字一个字”地拜读过讴歌神州大地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中关村”有关书刊不下几十种,一部《中关村创新谱》及其续编,留下“知识英雄”创业诸如柳传志、陈春先、王选、冯军、王志东、王永民、李彦宏、刘迎建、杨元庆等“知本家”的艰辛脚步,踏石留痕,荡气回肠,撞击心鼓。凌志军的《中国的新革命——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可谓是1980到2006年“中国革命的缩影”。呜呼!我生命中最美好的“第二春”是在《中关村》度过的。

日前,我在网上看到小说家宁肯先生新作《中关村笔记》座谈会的报道,眼前一亮,小说家写“报告文学”吗?我孤陋寡闻,这么多年,一直为没有看到描写“中关村人”的重头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和影视剧感到缺憾。我立即在“京东”“当当”网购《笔记》,却“有价无市”。正在莫名其妙时,《中关村》杂志马文良主编送来一部《中关村笔记》的样书,喜上心头,随手翻看。我有读书先翻阅目录“开头看序”“结尾看跋”的习惯,敲门没登堂,难免竟有一种老调重谈之感;加之“样书”装帧粗糙,页码错位,也就放诸案头了。直到“五一”节小长假期间,实在是不想看电视,也不想玩微信,于是捧起《中关村笔记》开始细读起来,竟然爱不释手了,一杯咖啡伴我读到拂晓。三天假日,终于读完全书,憬然感到“企业难写是精神”,“精神重在塑灵魂”。这些天来,我精读《中关村笔记》时,益发佩服宁肯先生用小说家的形象思维状写人物,笔触细腻;用理性思维指点江山,画龙点睛,重塑中关村人物,平凡中挖掘伟大,让我昔日已然熟知的“知识英雄”、“知本家”们,突然活灵活现生动地向我们走来。我也边读边在书眉码字,感悟落墨笔端,于是有了这篇《中关村笔记》之笔记——中关村:“往事如烟”不忘初衷今朝更好看。

“冯康构图”在“灯火阑珊处”砌筑中关村大地“沉默的基石”博大精深

“冯康构图”用白描的手法让几位举足轻重的中关村人物跃然纸上印记在读者脑海。冯康者谁?我们在中关村南街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里看到了这位神秘的“沉默基石”——“两弹一星”的幕后英雄。冯康个头不高,却很有精神,声音洪亮,气场很足。殊不知他是“21基地”计算机机房的“顶梁柱”、“神算子”。需要赘言一句的是,中国的“21基地”可以和那个时代神秘莫测的美国“51区”、苏联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英国的“马加林”、法国的“穆鲁罗瓦”比肩。还需要看到的是,中国“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诸如邓稼先、于敏、王淦昌、郭永怀等都是“21基地”的台柱子。在宁肯先生的笔下:冯康既是“飞鸟”,又是“青蛙”。“飞鸟”者,他可以从更高的数学角度看待原子弹、导弹、卫星。冯康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兼修电机、物理、数学主课。留学苏联,是著名数学家庞特里亚金的学生。馮康教授还是语言天才,通晓英、俄、法、德、意大利和日语。作为“青蛙”,栖息于泥沼之中,所见不过是附近生长着的花朵,意谓“术业专攻”,观察入微,思维探底。

借用那个年代权威领导人的评语,“两弹一星”的真正功臣,除了人们熟知的那些人物外,“还有一些科学家在不同领域做出贡献,有的还是很重要的贡献。例如原子能所的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物理学家彭桓武、朱洪源,科学院的数学家关肇直和冯康……请历史记住他们!”宁肯先生用“沉默的基石”来形容冯康等科学工作者,既形象又贴切。“没有这一基石,中关村很难像现在这样高楼林立,在世界代表着北京乃至中国的成就”。其实,冯康的科研辉煌凸显在数学领域。他与华罗庚、陈省身构成中国数学的“三驾马车”,正如美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所言,“中国近代数学能超越西方或与之并驾齐驱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个是陈省身在示性类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华罗庚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冯康在有限元计算方面的工作”。“三驾马车”奔驰在数学领域的大地上!

冯康教授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伟大贡献更在于培养数学精英。宁肯在“冯康构图”的描述中,仍然用“沉默基石”的笔调,不显山不露水的素描手法,揭示了“冯康学派”传人在数学领域的重要贡献。《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是冯康教授与助手秦孟兆先生的合著,这一学派的继承人之一就是冯康的博士生尚在久。1984年,在北京“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国际研讨会”上,冯康教授公开了“哈密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尚在久聆听了这个屈指可数的听众才能听懂的演讲,热血沸腾,受到很大的鼓舞。在冯康教授的眼里,尚在久这位来自内蒙古草原脸上挂着风霜的年轻人,是一块璞玉,可以雕琢为“器”。于是,才有“十年寒窗苦,教学相长甜”,情同父子、师道尊严的故事留在中关村大地上,让后人品读。是年,冯康教授为尚在久指定攻关的题目十分清晰——“你把辛算法的稳定性证明了,这就是你的博士论文。”尚在久在“冯康学派”的“圈子”里,读完博士和博士后,结婚成家,过常人的日子,“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喧闹”。“好学生”尚在久终于作为助手和参与者,协助导师冯康教授完成了《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之研究,这个成果,在199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冯康教授鼓励大弟子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弟子不负老师所望义不容辞。“冯康学派”在这一领域取得好几项举足轻重的成果,尚在久独有两项,葛忠一和唐贻发各一项,当时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宁肯先生既用“小说家”的眼光观察感悟“中关村人”情怀,再用简洁的白描手法作采访“笔记”,又用“评论家”的哲理思维为“冯康学派”作结——

理论、实验、计算,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活动的三种主要手段。特别是计算,是20世纪后半叶才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科技进步之一。冯康学派不仅是中国计算机数学无可争议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播种者,不仅在有限元方法、自然边界元方法、哈密尔顿辛几何算法上对世界做出贡献,还带出一大批计算数学学者。以冯康教授为核心的这批学者与业界公认的“冯康学派”,为世界科学界瞩目。“冯康学派”中至少可以举出这样一些重要名字:黄鸿慈、石钟慈、崔俊芝、林群、袁亚湘、秦梦龙、张关泉、王烈衡、余德浩、尚在久、汪道柳、葛忠、唐贻发、朱幼兰、桂文庄……先不论他们各自在计算数学领域的贡献,这之中仅院士就有五位,又有多人曾经担任过数学所的所长、副所长,这样的学派不要说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不多见。endprint

我之所以一字不差地“笔记”(照录,更准确)宁肯先生“笔记”中的文字,只是因为不想让这些“沉默的基石”埋没在地下,没有如此的“基石”,又何言登高“摘取皇冠上的明珠”,何言“甘为登天人梯”!

“联想中国”诞生在中关村大地的底蕴缘于“知识英雄”群体寻梦“炼狱”

《中关村笔记》中有两个人物之魂弥漫全书,一个是数学家冯康教授,一个是实业家柳传志先生。柳传志是“联想的缔造者”、改革开放“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天下无人不识君”!重读《中关村笔记》中柳传志的故事,自始至终地想起孟子的箴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宁肯先生的“笔记”中有几句“1969年‘四五运动,他在天安门写过东西”——“自有擒妖打鬼人”的记载,可见柳传志是一个爱憎分明“能够把握大势的人”。柳传志伉俪三代人蜗居在计算所东墙根自行车棚里搭建的“爱巢”,美其名曰“东交民巷”,其乐也融融。想当初,联想20万元的开办费一下被骗走16万,“书生遇到贼”,被逼无奈之下,“柳传志亲率员工摇身一变成了卖小商品的二道贩子”。1987年的春天,联想同港商做生意,倾囊投入300万元,疑似被骗,柳传志急火攻心,住进海军医院,被形容为有点像《追捕》中的“横路敬二”,吐词语焉不详。柳传志为追讨2万美元的利润,在广州的小旅店里给港商写信,彻夜难眠,写到伤心处,“男儿有泪不轻弹”,却也控制不住,泪流满面,暗夜长叹。天下毕竟好人多,“香港中银”的老板竟然“微服”到内地“私访”,考察柳传志信中内容的真伪,结果大受感动,柳传志的信,句句实话,感叹之余,把2万元美金如约付给联想。读到这里,我蓦地想起柳传志《致杨元庆》的长信,有些像“锦囊妙计”,更像对企业经理人的“便宜对策”。其言也谆谆,其情也深深,对年轻的接班人寄予厚望。由此联想开去,我脑海里又浮现出柳传志在央视《朗读者》节目中朗读给儿子婚礼的致辞,既像诸葛亮的“诫子书”,又似曾国藩的“家书”。宁肯用“第三只眼”观察记述了柳传志与孙宏斌的“爱恨交加”的心态,道出些许新的故事细节。“挥泪斩马谡”实出于联想大事业的需要;继而上演了“捉放曹”乃是“惺惺相惜”,剑拔弩张对峙时,暗暗佩服孙宏斌的带兵能力。如今看来孙宏斌当年“挪用1万元公款被判有期徒刑5年”而成为阶下囚的教训,千秋功罪,只能留给后人评说罢,毕竟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宁肯先生在《中关村笔记》中,难能可贵的是用极其简练的手法勾勒出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诸多“擎旗”人物。着墨不多,却有剪影之效果;寥寥几笔,却勾勒出人物性格,在我脑际定格,正是因为他们与柳传志比肩奋进,方构成了中关村的“清明上河图”。

“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是中科院物理所核聚变专家。1974年他以核专家的身份带队访问美国。著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会见了陈春先,一句话语启迪心智——“科学实验的结果,往往会出乎人们原来的想象,产生出新的粒子,新的世界。”在访美期间,陈春先发现的“新世界”已然超出“专业”范围。诸如,美国核聚变的研究是军事和民用两条腿走路,既提高军事实力,又推进民用核发电,促进经济发展,互为源头。今天看来,陈春先当年感兴趣想弄明白的问题,恰是今日中关村“军民融合”理念的启蒙者。陈春先的硅谷之行,参观过几十人的“小公司”办的是国人需几千人完场的“大事情”,教授、大学生办公司,亘古未闻,见所未见,“小的总是美好的”,在陈春先的脑海里埋下神奇的思想种子。当逛完美国的128号公路,他联想起北京的二环路,“一个新粒子”撞击脑海,诞生的是一个名字怪里怪气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陈春先和纪世瀛是中科院走出“象牙塔”的先驱,为日后“中国的新革命”擎起火炬,为中关村的发展吹响了进军号。陈春先思想的核聚变导致对旧体制的扬弃和创新。“陈春先的一小步,是中国科技改革的一大步”。这是成功后的认知。人们必须记住,“那个年头”,当把陈春先逼得几乎无法生活的时候,我们要感谢新华社著名记者周鸿书先生,“文章合为时而著”,秉笔直书,反映真实情况,得到高端的认可。胡启立同志的批示,可载入史册——“陈春先同志带头开创新局面,可能走出一条新路子,一方面较快地把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条渠道使科技人员为四化做贡献。一些确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以先富起来,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当然还要研究必要的管理办法及制定政策。此事科协要大力支持。如何定,请耀邦酌定。”让人兴奋至今仍然怀念的是,同一天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就做出明确的肯定批示。

“技术为王”的倪光南是联想“技工贸”时代的台柱子。柳传志“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简言之就是联想汉卡、联想微机、走出国门“蛇吞象”。倪光南正是前两者技术为本的带头人。可以说,联想汉卡的问世,赚取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研发经费,联想微机扩大了战果更在培养队伍,是走向世界“蛇吞象”的基础。倪光南的命运“性格”使然,他为联想的贡献光彩照人,已然载入中关村史册。

“当代毕昇”是对北大王选教授的最贴切评语。曾遭遇死神眷顾的一介文弱书生,幸有“姐弟恋”和“师生恋”之浪漫,与陈堃銶“小先生”结为伉俪,相濡以沫,得以全身心地攻克科技堡壘,问鼎“激光照排”,实现梦想,享誉世界。

“爱国者”冯军乃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走进市场“人情练达皆文章”,把小本生意机箱、键盘……做到极致。只赚五块钱的信条,彰显诚信,浪得美名“冯五块”,直至“爱国者”誉满神州走遍天下。

“志东品网”踏石留痕清晰可见。王志东17岁考入北大无线电系,学生时期校外攒电脑,写软件,赚外快……北大多有才子,“朦胧诗”入心博得少男少女的眼球;“软件”入脑同样抒写网络迷的情怀。王志东加入王选团队,因破译密码结缘。“志东品网”的第一篇杰作是交出了“Windows1.0”的中文版“视窗1.0”。……之后,王志东不想再跟洋人后面亦步亦趋,于是把自己关在屋里苦思冥想,几个月足不出户,“孤傲如此壮丽”,终于拿出了“BDWin”即“北大视窗”——这是一个年轻人公开对微软的叫板,自古英雄出少年!王志东的外挂程序名曰“中文之星”,着实让比尔·盖茨先生大吃一惊,微软高端给予的评价是——“这一发明,至少让微软的产品提早五年进入中国市场”。至于后来“西门吹雪”的天才高手又怎样创办“新浪”,又如何被“资本”伤害,那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俗套故事,谁也不忍“复盘”观浪,卷起“千滴泪”,我们期许“志东品网”的后续新篇章,想来一定更精彩。endprint

……

往事如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滴滴出行”的创始人程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排头兵,预示着中国很有可能成为全球“分享经济”的领军国度。程维,这位而立之年的创业者有“入太庙,每事问”的谦虚。问师柳传志,得到的回答是,“必须发挥本土上的优势——游击战,拖住他!”问师马化腾,得到的指点是,“正面拉开架势,占领他!”问师马云,回答一如其人,“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程维在“集‘师广益”后,还是得结合自家的实际,走自己的路——“从痛点开始”,“刮骨疗毒”,“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勇于解剖自家,亮出伤疤,“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遇到了“知音”独角兽——朱啸虎。这位“啸虎”,并非虎啸,话语不多,惜字如金,问了几个问题,便接受了程维的所有条件。从商谈到签约到打款200万美元,用时仅一个星期。看似“天上掉馅饼”,实则“加重了吃饼人的负担”,创“大业”的人最看重的信条是诚信,“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啸虎”如此大度豪爽,“滴滴”必将涌泉相报。程维的另一个好运气是遇到了“知己”“画中人”柳青。拉萨之旅,看似游玩,实则交心,经历风险时把生命交给了司机,那是信任。感悟人生,人生难得一知己,柳青毅然绝然地放弃“高盛”投行优渥天使般的仙境生活,“一切归零”,“决定上路”,为“滴滴出行”添翼,远思,远望,远行,神州大地,任凭君驰骋!牢记父辈“老柳”的教导,“不做改革的牺牲者”!“小柳”的信念是,“滴滴必须创新”,否则“梦断魂”。宁肯先生不愧是“性情中人”,用小说家的彩笔和政论家的“解剖刀”,对程维和柳青这两位新时代的“圆梦人”作出描述——这是程维的梦想,也是柳青的梦想。这两个人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绝美配对,互相欣赏,互为补充。程维和柳青两个人都是罕见的冰雪聪明、正气果敢。程维草根出身,从底层的推销员一步步成长起来,对市场的敏锐度、深入一线的执行能力,是柳青所缺乏的;柳青出身名门,大家风范,国际视野,广阔的人脉、呼风唤雨的能力又是程维羡慕的,所以,他们这个“组合”很快见到了化学反应和叠加效应。滴滴一声响,行者赶路忙。联袂舞新姿,双飞更奋强。

寄语“小说家”宁肯:盼君早日付梓描绘中关村人灵魂深处的文学作品

我在首善之区北京中关村这方丰沃的土地上度过了退休后的15个春夏秋冬,几乎每天和文字亲密接触。恕我直言,至今还没读过打动我心灵描写中关村人精神面貌尤其是揭示灵魂深处的文学作品,简言之,就是小说或影视文学作品。读完宁肯先生的《中关村笔记》这部厚重的“文学笔记”或曰“采访手记”,突然燃起希望,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喧闹,“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预感到一部以中关村为背景的偉大作品即将问世。宁肯先生,真希望您用“小说家”的情怀和笔墨塑造“中关村人”之魂,让他们像“战魂”一样飘荡在神州大地和地球星空。还是套用一句您的话说——“中关村什么都不缺,但缺失在打动心灵的文艺作品中”。我想,即使不是出自“小说家”宁肯先生的手笔,也定然会有他人泼墨,“十年磨一笔”,码字留后人。我不相信神州大地出不了“诺奖经济学得主”,我更不相信中关村出不来像曹雪芹《红楼梦》那样的传世巨著。让我们用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的教导激励自己共勉罢,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中关村的文艺工作者,“你们尚欠书写中关村人精神和灵魂的一部伟大作品”!endprint

猜你喜欢

往事如烟柳传志中关村
周光召的大气度
中国“IT教父”功成身退75岁柳传志告别联想
往事如烟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山西古长城摄影作品选萃
往事如烟
柳传志也曾脾气大
展望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