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的遐想

2017-09-23张敏

中关村 2017年9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发展

张敏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人类的发展面临一个新的挑战。

有人说,人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物种,也有人说,人类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技术看起来确实威力无比。比如航天技术把我们古代人的梦想“上九天揽月”变成了现实,通信技术和航空技术把“天涯若比邻”变成了现实,原子弹和氢弹瞬间能把一个城市从地球上抹去。近一百年来技术的发展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人类的生存也屡屡被自己发明的新技术所威胁,若干年前的克隆技术是一次,克隆技术如果大规模泛滥的话,人类社会人伦关系可能会被彻底的打乱,这将会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繁衍;食品添加剂是另一例,人类自古以来是以自然界中的天然动植物为食材的,但自从食物添加剂诞生以来,人类居然可以用自然界中的其他物质来配制食材,那么这样的东西还是食物吗?记得几年前看过哈佛的一个教程,其中就有“食材的定义是什么?”当时看到还觉得蛮奇怪的,仔细想很有道理,人的身体和自然的适配过程是上千万年进化的结果,食材的突然变化会引发身体的很多不适,并导致很多奇奇怪怪的病症,饮用过多的有色饮料会引起青少年的肝中毒,就是一例。

人类和自然的相处中,人也不总是处在优势的地位,1347年—1353年欧洲的中世纪大瘟疫由于鼠疫细菌传播夺走了2500万人的生命, 约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3。是人类真正的大灾难,后来人类发明了青霉素,在和细菌的较量中暂时占了上风,但近几年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病例,居然在人类的身上发现超级细菌所致,所谓“超级”是指人类目前还没有任何办法能够杀死这些细菌,这让人细思极恐,“黑死病”的悲剧会不会再次降临人间?这么说不是没有原因,经过一些实验发现其实细菌对抗生素适应性的进化在11天的过程中就能进化上万倍,而我们研究一种抗生素可能要花费数年的功夫,这么看来实际上我们的研究很徒劳,可能需要更换一个思路,来让自然界的所有物种更加和谐的相处。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人类在和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是总能超越自然,有时候貌似人类占了上风,但时过境迁自然有时候会加倍地对人类进行反扑,所以对自然界要常怀敬畏之心,但人类征服世界的雄心总是时不时会出新的花样。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又使得人类面临新的挑战,它要挑战人类的智商,这是人类的得以成为世界主宰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人类社会由人工智能来管理和运行的话无疑是对现有社会秩序的一个大的颠覆。按照现在可以看见的人工智能的定义,它可以根据大数据做出比人类更优秀的判断。阿法狗在围棋上战胜了人类的顶级高手说明了人工智能在演算推演上的超强能力。信息技术、高速运算技术和存储技术的发展使得大数据的应用成为了可能,人工智能的核心的基础关键技术就是数据要存的下,运算要足够快,信息要能及时地发送给需要的人以及从需要的地方获得数据资源,现在这些基础技术都已经成熟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就是箭在弦上了。

已经演示的技术表明,人工智能不但在脑力劳动上有可能替代人类的绝大部分活,在简单体力劳动上早已被证明了完全取代了人类,比如各种生产流水线上的机械手和机械人,现在又展示着巨大的可能要在几乎所有的体力劳动岗位取代人类,机械人可能完全模仿人类来搬运东西,这里面蕴含着很多精巧的计算,要能感知搬运的东西的重量以决定使用多大的力量,还要决定身体的平衡并随时保持,没有高速的运算就不能快速地反应并在身体失衡以前及时调整,而它在永不疲倦的体力上更是胜人一筹。所有在科技领域内涉及推演计算方面都是人工智能的拿手好戏,人工智能还在向能自己学习的方向发展,我们知道人的学习有快慢之分,和不同领域内的不同天赋的区别,而人工智能则可能会没有这样的区别。另外我们在艺术领域内要求的不断的创新力和艺术风格也在被人工智能逐渐打破,似乎连作品中的情感都能被人工智能精确地模仿。

以作曲为例,史上有名的作曲家每个时代就这么几个人,说明作曲是个极具创造力的工作,加州大学的圣克鲁兹分校音乐教授戴维.柯普(David Cope)花了7年的时间写了一些计算机的程序,能够谱出协奏曲、合唱曲、交响曲和歌剧。这个程序的名字叫EMI(Experimental in Musical Intelligence 音乐智能实验),且效率极高,一天之内就能写出5000首巴赫风格的赞美诗。这样的智能机器自然会被人指摘不会带有人类的情感,来自俄勒冈大学的史蒂夫·拉尔森就发出了这样的挑战。拉尔森认为机器一定是死气沉沉的,而人类的则是来自灵魂的创作,而现实挑战的结果是令人沮丧的,观众认为更具灵魂冲击的反而是来自EMI的作品,而被认为是“不会带有情感”的EMI作品的恰是拉尔森自己的作品。

音乐如此,绘画方面也不逊色,人工智能可以随意组合出你想要的艺术风格并能不断创新。由此我们看出人工智能正在超出我们过去认为它只能在简单思维上进行替代的认识窄区,迈向全面替代人类思维的新阶段。一旦到达这个境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有可能都会被人工智能所掌握,人类有可能变成这个社会体系的附庸者。这是对人类社会的极大挑战,人类发明新技术的本意都是为了更加方便地生活,但真实的历史发展却往往与人的愿望南辕北辙,人类不断地被自己的好奇心所驱使去探索越来越多新奇的知识,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产品,但同时也被这些产品所带来的副作用所困扰,技术的发展即方便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困扰着我们的生活。

人工智能可能是我们即将面临的最大的一次挑战,我们要内省自己,我们的求知和发明创造的目的到底是为了啥?有朝一日我们有可能会完全被我们人类的高智商者们所创造的新的智能化的社会所主宰,其他人都只不过是被主宰的一个棋子,那么人类社会就将会被控制在极少数的几个高智商者的手中,这样的图景并非完全的空想。在逝去不远的2003年8月14日下午,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电网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原因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叠加,该事故是北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导致的经济损失更是高达三百亿美元,五千万人的生活受到影响,大面积停电造成了八人死亡,二十一座發电站受损。这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电”,日常生活中我们仅能感受到电为我们提供着方便,仅仅是个能源的提供者,没有任何智能,这样的一次由于系统累加导致的停电都对我们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很难想象如果一个社会是由人工智能在替我们决策着的社会机制一旦停止了运转对我们人类社会将有什么样的重大灾难。endprint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由于导航系统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慢慢习惯于开车使用导航系统,对道路的辨别能力在慢慢减弱,有时候我在想,离开了导航我还能找到地方吗?有一次山里的旅行让我很是恐惧,有些山间道路在导航上是无法显示,那次我在山里绕了半天才出来,路上也遇不到人。那么如果我们的社会体系是完全依赖机器在替我们操作,我们大部分人的各项能力肯定会减弱直至退化。从群体来看,这样的人类完全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的资源消耗者,从极少数控制技术的精英来看,大部分人对未来的社会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那时就连是否要被允许继续存在可能都是个值得考虑到问题了。

美国技术哲学家大卫·科林格里奇在1980年就出过一本书,名字叫《技术的社会控制》科林格里奇发现,一项技术的社会后果不能在技术生命的早期被预料到。然而,当不希望的后果被发现时,技术却往往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以至于对它的控制十分困难。这就是控制的困境。当变化容易时,对它的需要不能被预测;当变化的需要变得明显时,变化却变得昂贵、困难和耗时间,以致难以或不能改变。这就是所谓科林格里奇困境。从哲学的层面看正是如此,人类往往看中的都是技术发明带来的短期效益,而长期的副作用往往要过若干年才能看得出来,而个体生命有限的人们往往更加看重短期的效应而对未来或看不见或假装看不见。而看不见的后果有时候很严重,等到后果出现的时候往往事态的发展已经变得完全失控,比如像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

人工智能给人类及其所构造的社会形态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它已经脱离了技术发展“为人服务”的轨道,取而代之的是要取代人类的大部分活动,那么人类将如何定位自己的未来,人类社会的形态将会如何发展都是我们要急迫面临的新问题。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也要对这些新问题展开研究,以便能在副作用问题出现苗头的时候及时地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同于其他技术的发展,这项技术发展的应对的措施不可以滞后,需要同步进行研究。试想一下,如果全社会已经完全被人工智能的机器全体所控制,人类的大部慢慢失去思考的能力,当这些机器做出了完全错误的决定的时候,人类怎样才能停止这样的灾害呢?很多关于未来的恐怖世界大片的图景可能就要真实再现了。

这又让我想起中国古代倡导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人是自然中的一份子,人对自然的改造从历史的长河中来看都是微不足道的,历史上的四大古文明有三个消失了,虽然消失的原因不详,或许就是一次小小的地震,地球在局部地区稍微晃动了一下不太舒服的身軀而已。人类要对自然的规律有所敬畏,过度就容易毁灭人类自身,那就不是我们发展的初心了,所以“前行的路上要勿忘初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人类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工智能与就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