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板房”空间形态因应特征研究
2017-09-23张琳琳吉丽蓉
张琳琳 吉丽蓉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云南“石板房”空间形态因应特征研究
张琳琳 吉丽蓉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研究了云南东川汪家箐“石板房”民居进行空间形态的因应特征,从“院落空间—单体空间”进行系统的剖析,论述了其空间构成与布局关系中的典型特征,提炼其内在特质与传承基因,达到了对“石板房”民居较为深刻的理解,完善国内对于“石板房”民居的认知。
石板房,空间形态,因应特征
汪家箐位于云南省东川县,北邻会泽,海拔2 400 m,始建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因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及多样的气候环境造就了具有鲜明石文化特征的“木骨石房”建筑。“石板房”民居以木材搭建房屋结构,以石块堆砌墙体,以石板铺就屋顶。在地势崎岖的高海拔山坳上依山就势,并因其地形的限制,形成了形式多样、活泼组合的平面布局形式,被誉为“原生态的石板房部落”。其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1 村落空间形态分析
“村落形态和空间布局普遍受到宗族礼制、宗教信仰、风水观念、防御意识、诗画境界等人文理念的支配”[1]。牯牛群山脚下的汪家箐村,受牯牛山道教鼎盛时期风水理念的影响,早期建造的房屋都是由风水先生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和每户户主的属相配合来推算建造的,加之地形的限制,形成汪家箐村特有的外部空间形式。东方为木、南方为火、西方为金、北方为水、中央为土,每户房间的朝向便以此五行来划分。
传统风水观念对房屋朝向、布局等的影响,形成了汪家箐“石板房”民居的并列式空间(见图1)。大部分贴合村中主干道路修建,多为东向,院落形式不拘于方方正正,随地势呈不规则四边形状。布局形式多采用纵向与横向双向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组织使用空间,村落空间形态更为聚集,加强了各家各户之间的联系,但也使得村落道路等公共空间缩小。
2 院落空间构成分析
中国民居院落大多为两种,合院式院落与线型院落。汪家箐石板房民居多为合院式院落。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构造简单的石板围墙,以重量较大的石板、石块做材料,由于无法堆砌太高,通常皆为“半墙”与山色相融,构成独特的汪家箐“半墙”院落。它减弱了院落空间与外界的隔绝,使院落空间的私密性降低,但也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邻里之间的联系,有利亦有弊。
汪家箐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其院落空间往往与高差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由于房屋与道路的高差较大,山里人因山就势,空间与高差相配合,“就差修势”形成了2层甚至3层的院落空间。
通过图2我们可以看到,1层院落与房屋空间供牲畜使用,这种形式,使得人与牲畜的空间分配更为分明,且节省了部分墙体的材料。2层或3层供人使用,居高临下,没有牲畜的干扰,卫生条件较佳。村中家庭条件较好的人家,占据着村中更好的地形,有着自己独立围合的院落,正房与牲畜房、厨房等多不在一屋;家庭条件较困难的人家,人和牲畜通常同住一房,仅靠墙体的分割来划分人与牲畜的空间。
高差形成了不同路面高度与空间的关系。有的空间底层高于路面,有的却低于路面,在汪家箐就出现了许多低于路面很多的院落空间形式,形成完全开敞的空间,大大降低了院落的防御功能,也使得院落空间不再那么具有私密性,映射了汪家箐民风的淳朴。正是由于高差的限制,才形成了汪家箐形式多样、错落有致的院落空间形式。
3 单体建筑因应特征分析
汪家箐“石板房”民居功能空间有两种,一是仅供私人使用的“家庭空间”,二是全村甚至游客使用的公共空间。对民居早期及现有建筑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分析其因应演变的成因和内在联系。
3.1 较早期的石板房空间功能
汪家箐“家庭空间”外观仅有1层,内部却有木材分搭的“2层”。通过图3平面测绘图我们可以看到,中间是堂屋“家堂”,供奉祖宗、神仙、圣人牌位,以保佑家庭幸福。因此,堂屋也是家中最神圣的地方。王国维在《明堂庙寝通考》中说:“后世弥文而扩其外,而为堂;扩其旁,而为房;或更扩堂之左右而为厢、为夹、为个,三者异名而同实”。
堂屋的进门左侧设置一个“挖火塘”,用于煮饭、烧火,祭祀与“火塘”通常敞开不进行分隔。堂屋左侧的房间一般分隔两间,皆做卧室之用。堂屋右侧的房间,一层一般分隔出一隔层,下层多用于饲养牲畜,有的也用做厨房,上层“楼板”大多用来住人,由于石板材料的特性,上层空间内部透光性很差,白天仍需开灯补光,常给人一种较为压抑的感受。
其上部多余的空间,也有人再隔出第2层较低矮的空间用以堆放粮食或杂物。2层的“楼板”多用竹类编制铺设,俗称“甸巴”,是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用以堆放农具、粮食、不用的家具或其他杂物等。因此,堂屋与右边卧室之上层高是相对较高的,牲畜房之上的2层层高相对较为低矮。
3.2 汪家箐现有的石板房空间功能
昆明理工大学的朱良文教授对“传统民居”核心价值的概括是:“适应、合理、变通、兼容”[2]。改良过的现有石板房形式,外观与内部空间格局上与早期石板房无较大差别,但由于功能的需求与经济条件的改善,多扩建出围合的院落,功能的划分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图4平面测绘图我们可以看到,1层由堂屋、卧室、厨房和楼梯空间等空间并列组成,高度大约在2.3 m;2层则以楼板分割,多用于储存粮食或其他物品,通常敞通不分隔,最高处屋脊约为1.7 m,最低处则不足1 m,空间相对较为低矮,且从外观上是看不出来的。
圈养牲畜的空间也进行了新的划分(见图4),在院落其他位置专门修建牲畜使用的空间,但距离不会相隔太远,以便于人对牲畜的照料。使人牲畜空间有了更为独立的分割,改善了人的居住空间环境。
厨房的空间也从堂屋分割出来(见图4),有了单独用于烧饭的厨房,并加置了庭院空间。由于功能的需求,堂屋空间在宴请宾客时也用于吃饭。
现今汪家箐村的2,3层空间大多用于堆放粮食和一些杂物(见图5)。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楼下不够住的情况下,2层楼板上也是可以铺上被褥住人的。3层的“楼板”多用竹类编制“甸巴”,因为竹子的特性及编制的方式,“甸巴”通风较好,多用于堆放粮食。
4 因应特征总结
通过对云南东川汪家箐“石板房”民居进行“院落空间—单体空间”的系统剖析,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其因应特征与传承基因。
村落空间规划上:道路系统、五行理念是主导其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建筑贴合主要道路而建,向心聚集;
院落空间构成上:院落布局、围墙、高差等呈现重要的民居特色,顺应地势、因地制宜;
建筑空间形态上:石板房的功能从人畜共居向人畜分离演变,民居功能随人的需求而嬗变;
建筑材料上:材料到营造工艺,处处应用当地石材,具有明确的地域特征。
民居空间形态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与现实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可以体悟到: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构成研究,包含着人文因素、现实因素两大方面,随着这两方面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传统民居内部环境的改善与外部环境的修缮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话题;对于传统民居空间环境的改善问题,应更多的研究其空间形态的形成因素,结合这些因素来创造符合传统民居特点的适宜人居环境。
[1] 刘沛林.论中国古代的村落规划思想[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1):82-90.
[2] 朱良文.不以形作标尺 探求居之本原——传统民居的核心价值探讨[A].中国民居学术会议[C].2009.
Researchonthecopingcharacteristicsofspatialformof“stonehouse”inYunnan
ZhangLinlinJiLirong
(DesignSchool,YunnanArtsUniversity,Kunming650000,China)
This paper researched the coping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form of Wang Jiajing “stone house” residential in Yunnan Dongchuan, from the “courtyard space-single space” made system analysis, discussed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ts space structure and layout relationship, refined its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ance genes, achieved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stone house” residential, improved the cognition to “stone house” residential.
stone house, spatial form, coping characteristics
TU241.5
:A
1009-6825(2017)24-0020-02
2017-06-13
张琳琳(1983- ),女,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