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多少乡愁就有多少希望

2017-09-23文/杨

幸福 2017年26期
关键词:窑洞图纸乡愁

文/杨 明

有多少乡愁就有多少希望

文/杨 明

201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了一次主题为“艺术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型论坛,邀请北京大学等各高校著名教授出席,其中有不少人是“研究中国乡村建设鼻祖”费孝通的弟子。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却不是这些大名鼎鼎的专家、学者,而是一名普通的设计师彭志华。论坛上,彭志华在一百多座破旧窑洞里建设而成的图书馆,惊艳全场,被媒体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图书馆”。

彭志华是个地道的农村娃,后来进城求学,经过一番艰苦打拼,顺利成为设计师,他的工作就是不断设计图纸。一次放假,彭志华与朋友们去莫沟村旅游。途中,彭志华发现一座座独具魅力的窑洞。经过了解,窑洞竟然是明清时期留下来的,代表南太行窑洞文化的高峰,村里还有近百座。蹲在窑洞前,彭志华忽然感觉自己回到了童年。那时候,彭志华就像这样蹲在窑洞前,眼前是烂漫的野花、青草,耳边是悦耳的鸟鸣。随手扯起一把杂草,彭志华脑子里冒出一个大胆的主意:秉持传统建筑文化理念,把窑洞变成图书馆。自然,彭志华的提议遭到了朋友们的劝阻,一些窑洞早已完全坍塌,重筑十分困难,还有传统建筑工艺、大笔资金等等,都是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等朋友们说完,彭志华笑笑,看着窑洞不说话。随后,彭志华考察了其他窑洞,发现竟然有村民在里面养猪养羊,窑洞里臭气熏天。彭志华找来负责人,经过协商,负责人答应让彭志华用一组窑洞做试验。

得到允许,彭志华兴冲冲地跑到窑洞前。只见窑洞完全坍塌,一点传统建筑的影子也看不见。彭志华脱下外套,蹲在地上,一点点拔除杂草,扒出淤泥。经过三天忙活,彭志华终于把窑洞从杂草和淤泥里刨了出来。结果令彭志华震惊,窑洞里的门楣上还写着四个苍劲大字--“耕读传家”。

经过走访,彭志华发现村里竟然还有一群老工匠,精通传统建筑工艺。于是,彭志华冒昧上门,请老工匠出山帮忙。最开始,老工匠怎么也不肯,说窑洞已经塌了,不值得耗费精力。三番五次被拒绝后,彭志华抱了床铺盖,睡在老工匠门前。终于,老工匠被彭志华用心绘制的一摞厚厚的设计图纸打动,决定帮助彭志华建设图书馆。

一切准备就绪,资金却成了大问题。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仍然不够,彭志华拉下脸跟亲戚朋友们借钱,还去银行贷款。好不容易筹足资金后,彭志华带着一摞设计图纸,住进了窑洞旁的简陋工房。

经过昼夜施工,图书馆有了大概模样,但室内空气流通不畅,采光也严重不足。彭志华突发奇想,决定把大厅拔高,做成双层屋顶。饶有趣味的是,屋顶还被彭志华有意设计成一艘船,寓意“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保证窑洞坚固,彭志华在屋内结构上用了钢材,又特意在钢材外面包了一层木材。如此一来,整个图书馆既坚固又舒适,整体结构浑然一体。工程最后,就是图书馆室内修复。彭志华完全秉持传统工艺,守在老工匠旁边,一点也不敢马虎。终于,图书馆建成了,不仅保留了窑洞原有的文化内涵,还增加了韩愈书屋、书法室、接待室以及电子阅览室等。随后,图书馆正式对村民开放,一时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窑洞图书馆在北京的论坛上亮相后,彭志华和他的图书馆一下子火了起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纷纷前来考察、学习。一个图书馆并不能改变村里的生活风貌,彭志华心里清楚,图书馆只是第一步。随后,经过当地政府的扶持,以及同行们的帮助,彭志华带着村民把其他窑洞改建成图书馆、餐厅、咖啡厅。再后来,村里通了自来水、天然气、互联网、公交车,甚至还建了养老院、银行网点。村子一下子具有了现代气息,但也没有丢失传统乡村的内涵。后来,莫沟村成为全国乡村重建、复兴的典型。对此,他说:“复兴乡村靠的是热爱,而热爱源于乡愁。所以说,有乡愁才会有复兴乡村的希望。”

摘自《做人与处世》

猜你喜欢

窑洞图纸乡愁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永远的乡愁
乡愁
浅谈汽车线束产品图纸管理
看图纸
九月的乡愁
模具图纸在全生命周期内的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陕北窑洞民居
回头一望是乡愁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