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潜在风险的对策分析
2017-09-22崔欣欣
崔欣欣
【摘 要】目的:分析和评估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潜在风险的防范对策。方法:2014年11月—2015年11月间收治的93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为A组,给予常规护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94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为B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比其护理风险发生率、患者投诉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A组的各护理风险发生率均高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患者投诉率为8.60%,B组为1.0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护理满意度是88.17%,B组是97.8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护理工作管理,以此分析护理风险因素,并给予及时、科学的防范对策,可显著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几率,并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工作;潜在风险;防范对策
引言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心血管内科患者具有年龄老、病情多变、猝死率高等特点,稍有不慎即可引发护理纠纷。因此,如何有效地避免和降低护理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治疗护理环境,对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及防范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11月间收治的93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为A组;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94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为B组。A组中,男61例,女32例;年龄范围是46~78岁,平均(52.16±2.36)岁;病程范围是4~11年,平均(6.22±0.15)年。B组中,男60例,女34例;年龄范围是44~79岁,平均(52.38±2.15)岁;病程范围是3~9年,平均(6.10±0.25)年。对比以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1.2方法
A组给予常规护理,即环境护理、用药监督、生命体征监测、注意事项告知和应急处理等。B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措施,首先综合分析护理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全面的防范对策,详细如下。
(1)提高护理水平
应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入手,制订各种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章和制度,通过规范化的操作,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处置前、中、后均对医嘱和所配药物及用药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格检查。在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过程中,严格监控滴注或静脉推注速度,防止因过快引起不必要的危险。在掌握护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护士专科知识技能的培训,及时请专科主任进行讲座指导,从而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能力。
(2)加强护理文书管理与护理记录的书写
医疗文书是医疗活动的惟一记录,对整个诊疗过程有着很大的意义。护士必须高度重视并严谨记录,要求做到说、写一致,及时、完整、真实地完成一切护理记录。同时应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培训,按照相关条例写好医疗文书,使医疗文书能反映客观真实情况。
(3)加强医患沟通
主动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就医环境。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事做起,从患者的切身感受出发,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感受。使用文明语言、规范操作和贴心的关爱,努力提高自身的医德,操作中应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或出现的状况,要耐心解答。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以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血管疾病的认知教育。对因病情变化而改变的诊疗方法和用药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避免漏收、错收费等现象,坚持发放一日清单制,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各种治疗和护理费用。坚持对患者或家属的告知制度,及时通过用药卡告知监护、吸氧费用及较高的检查费用等,消除和化解因费用误会引起的护理纠纷。
(4)加强器械及药物安全管理
正确使用医疗器械,需要护理人员研究,掌握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并把握注意事项。新药物使用过程中,还应当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5)病区环境管理
针对患者的主要活动区域,应当设置相应的防滑、防跌倒措施,早晨做好检查工作,同时对病房病床等进行检查,确保床档以及脚刹都已经固定好,并保证患者的日用物品在指定的位置,从细节出发,积极做好护理工作,有效防控风险。心血管疾病的治理,属于风险较高的疾病之一,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存在各种风险,在本文中,笔者对护理风险予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目的在于提供临床护理质量,更好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具体包括给药问题、违规操作、非计劃拔管、碰伤、文书问题和跌倒等。记录护理2个月内的投诉例数,以此计算投诉率。利用自拟表格判定护理满意度,包括护理态度和蔼度、护理措施针对性、护理服务全面性等。满分是100分,满意计86~100分;较满意计66~85分;不满意计0~65分。
2 结果
A组的各护理风险发生率均高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风险贯穿于护理操作、处置、抢救配合等各环节中,心血管内科属于医院中存在医疗风险相对较高的科室之一,其相关疾病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的特点,使得其护理更有特殊性,极易出现因护理不当而引发的护理纠纷。因此,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更应提高风险意识,规范操作规程、护理记录及护理行为。加强各治疗环节的规范化护理,可有效避免患者在住院的整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总之,通过提高自身专业护理水平,增强法律意识和护理安全意识,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制度,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结果中,A组的各护理风险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患者投诉率(8.60%)高于B组(1.06%)(P<0.05);护理满意度(88.17%)低于B组(97.87%)(P<0.05)。因此,护理工作管理措施可有效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而实施及时、科学的防范对策,其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且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蔡丽梅.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J].大家健康,2015,6(4中旬版):194-195.
[2] 杨福兵.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分析与安全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5(4):136-137.
[3] 杨玉霞.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和安全防范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4(18):107-109.
[4] 章小馨.老年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J].大家健康,2014,7(1中旬版):308.
[5] 李桂芳,凌晨,王丹,等.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4中旬刊):2265-2266.
[6] 王艳.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与安全防范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