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如何“情”满课堂

2017-09-22董玉梅

新课程·中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课文文本阅读教学

董玉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抓住情感的激发点去“以情激情”“以情带情”“以情悟情”,学生才能“动之以情”“悟之以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深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使一堂语文课充满“情”呢?

一、巧设情境,以情激情

知识好比白开水,既可淡而无味,又能香醇可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愿学的学生。好的老师,懂得将知识之水,加入感情之蜜,酿成甘露,使饮者如品香茗,回味无穷。尝一口,想要一杯,喝一杯,还想一桶。“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这可以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S版语文第九册名著之旅这个单元中的《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由于课文是节选原版的《西游记》,学生对于文言文比较难理解,对课文不感兴趣。于是我这样设计情境:同学们都知道《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一根如意金箍棒,他用这根神通广大、变化莫测的金箍棒,闯入阎罗大王的地府,大闹玉皇大帝的天宫,弄得鬼神不安;还用这根棒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排除了路上九九八十一难,不知降伏了多少妖魔鬼怪。但是,你们可知道他用这根“如意金箍棒”大战二郎神呢!这样子将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引到了课文上来,教室里如炸开了锅,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文里去了。教师应该要有这样一个认知,自己的情绪以及教学态度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保持愉快、饱满、振奋的主导情绪状态;同时,在上课前一定要仔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因素,深切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美、所抒发的情,上课时一定要先动情入境,在教学中全身心投入,借助作者的感情,营造美的情感氛围,拨动学生的情弦,促使学生心中发出动听的声音。另外,教师还应时刻观察学生对课堂的反应,密切注意学生听课的情绪,以便可以随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由教学环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例如,在每星期一早上第一节语文课上,学生往往由于周末作息时间的非正常性影响而精神萎靡,昏昏欲睡。如果这时候还按正常的教学方式进行,那么打瞌睡的人将不断增加。于是我往往会适当地引入题外话,以幽默的形式营造一种轻松自然的氛围,以达抛砖引玉的目的。这种以情激情的方法,往往可以由教师良好的主导情绪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二、动情诵读,以情带情

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诵读,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带情,让学生们感觉到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中有真情实感。这种真情实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真正体验到,真正认识到优秀的文章是人生生命的真实体现。只有反复的诵读,才能读出情感、读出意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加强对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强烈的情感,让他们的灵魂受到感染和震撼。比如,在语文S版第十一册课文《怒吼吧,黄河》这篇课文情绪激昂,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为此,整堂课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于读中悟情,读中入情,整体领会文义,培养语感,激发并强化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通过放声地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师生合读,孩子们渐渐地走进了两位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光未然同“激情”、同“哀伤”、同“欢快”、同“悲壮”、同“怒吼”,与冼星海同心潮澎湃,同乐思如潮,感受《黄河大合唱》的作词家、作曲家旺盛的革命激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融入文本角色,到课文中去体会、去领悟文本的情,学生把情境带入文本情境,把生活情感融入文本情感,从现实世界投入到文本世界中,使文本描述的万物在内心成为鲜活的形象,最终使学生、教师、文本能有效地对话,实现了学生情、教师情、文本情“三情共振”的效果。

三、文本移情,以情悟情

情感是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孩子们在这片土地上既收获知识,又收获真情。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感性的认识,已经动情时,我们必须引导他们品读课文的精彩语句,启迪其思维,将他们的情感推向高潮,使他们进一步感悟,在感悟中受到感染、熏陶,并与作者产生共鸣,以达到物我为一的境界。当今教材上的课文文字优美,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散见于每册教材和每一篇课文中。因此,就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文字中,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中,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于笔尖,书写心得和发现,在生长言语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小学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多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对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思想素养大有好处。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加强课外比较阅读,寻找感动,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积累。这样,学生在与课文相关文本的比较阅读中,更容易找到情感的触点,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我先把课文认真读好几遍,又阅读了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等文章,对作者的命运和他对生活的态度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再来读课文时,发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就不一样了,我能切身地感受到作者下肢瘫痪后那种对生活的失望,也更能体会到一个平凡母亲的切切爱子之情。当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课文时,我忍不住流泪了。在我的感染下,学生的心很快地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走进了文中那位母亲的心,他们也深深地被感动了。由此,我想到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内心世界很丰富的人,要想让学生受感动,自己首先要被感动,然后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两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也只有当教师与学生共同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思想产生了共鸣,语文课才能有浓浓的

情味。

总而言之,没有“情”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只有让情感的旋律在语文课堂中流淌,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融融乐趣。只有情感这条“根”扎深、扎牢了,才会有“枝繁叶茂”的语文阅读教学,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的情怀、蓬勃的活力。

编辑 温雪莲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文文本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