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作业的设计和使用
2017-09-22董玉明
董玉明
学生作业,是常规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设计和使用学生作业,也是学校教研的重要主题。
多年来,我县学生作业存在着重知轻能、重负低效等问题。传统的作业本,作为主要的作业管理形式,是学校和上级检查常规教学的主要依据之一,它由学科教师统一选择题目,让学生完成,重知识性,讲究书写,规范要求,曾经在常规教学中发挥过巨大作用。然而它的统一性、限制性较强,加之认识的差异、使用和管理缺失,已无法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这种作业在一些学校逐渐成为应付学校和上级检查的工具,成为学生和教师的沉重负担,因而越来越受到质疑。教学辅导用书,现在使用的是《两导两练》(小学)和《问题解决导学方案》(初中),由山西传媒集团·希望出版社出版,它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达标、课后检测和拓展延伸等部分,因其新颖的设计和完整的训练,成为教师指导学生预习、完成课堂教学、布置课外作业的首选。这种作业容易使教师形成依赖性,缺少独立思考;因学校所处地域和基础的差异,在使用中也存在作业选材生活化针对性不够、部分练习无法完成等情况。对课外家庭作业,尽管上级教育部门对各年级课外作业量和完成时间有明确规定,但由于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师迫于考试压力等原因,不可避免存在着作业机械重复、作业量大等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进行作业设计和使用的探讨研究,为学生设计出适合的、恰当的、有创意的作业,势在必行。
如何设计和使用作业呢?
首先,取决于对作业的认识。认识决定态度,态度影响行动,行动决定成效。作业的本质是什么?新课程改革下作业的功能有怎样的变化?学生应该做什么样的作业?学生应该怎样做作业?如果不能解决认识的问题,只是想了想就算了,对作业的设计和使用也就只停留在老路上。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类,它具有认知、育人、评鉴、发展等功能,年级越高,作用越大。作业的本质和目的,不是作为检验老师教学成效的工具,也不是为了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从学生的角度看,它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教师的角度看,它是为了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帮助,为以后的教学和活动做好准备。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作业,还要重视课外作业。研究表明,课外作业的价值,在于超越了在校学习的限制,有助于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拓展学习资源、调整学习策略、养成良好习惯,课外作业完全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财富,而非是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元凶。
学生应该做怎样的作业?学生应该怎样做作业?《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业设计必须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要求。作业设计的理念应遵循以能力立意、尊重差异转化、选材生活化、学生参与设计、重效益和过程、内容与形式多元化等原则(省教科院张林改《有效作业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学习的成果,应该成为完成作业的主导。
其次,教师要具有设计作业的能力和技术。作业命题是教师应掌握的一门技术,每位教师都应该有命制作业题的能力。作业编制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求教师深钻课程标准,每一道作业题都能在课标中找出依据;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以能力为导向;贴近生活,注意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重视探究性学习;注意书面作业與活动作业的结合。每种题型都有其特点和编制的技术,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指导教师学习掌握作业命制的基本技术,提高编制作业能力,为课堂教学改革打下基础。
最后,作业的设计和使用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多与少。减负是手段,促进发展才是目的。学生作业减少,并不只是数量的简单减法,教师必然要做更多准备工作,面对可供选择的题海,教师不仅要精挑细选,更要结合学生实际,恰当设计,实现低负高质。二是主与从。学生是完成作业的主体,不是教师教学的试验品,应以学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好作业,让学生在快乐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三是知与能。学以致用,知识是基础,能力是目的,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四是异和同。作业设计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又能针对不同学生,分层要求;学校既有统一要求,又能区别对待,贯穿落实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
我县在作业改革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多数学校及教师已经认识到作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且开始研究解决,一些学校和教师已进行了有益尝试,一些实效性强、有创意、倡导动手实践性的作业逐渐出现。如某小学的口语交际训练作业,每天一句,简短省时,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某学校尝试语文课文思维构图作业,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某学校使用学案卡,将一课的作业浓缩在一张A4纸上……他们不懈努力着,正在为改变我县作业的现状,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