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昌学射》教学设计
2017-09-22陈瑜
陈瑜
【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专题是“故事长廊”,安排的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在单元导语中已明确提出学习要求是“感受它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还要练习复述。”本课时教学内容《纪昌学射》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寓言。
本寓言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工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纪昌一一照做。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三年级学过《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惊弓之鸟》。他们对寓言已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纪昌学射》篇幅短小,生字不多,语言通俗易懂,对四年级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不大。
二、三年级学习的那四则寓言分别蕴含一个寓意,而此则寓言的寓意可从多角度进行体会。这对学生体会寓言中蕴含的寓意有了新难度与要求。在本组课文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练习复述”这一学习要求,这是对学生进入第二学段后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其中一个新内容、新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
纪昌学射、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故事内容。
3.练习复述《纪昌学射》。
过程与方法:
1.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
2.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学习一门本领要练好基本功。
2.体会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体会《纪昌学射》的寓意并练习复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明确文体
同学们,我们进入第八组课文的学习,走进故事长廊,首先能读到引人深思的寓言故事。
我们从篇幅短小的故事,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读寓言《纪昌学射》,我们写“昌”的时候要注意上窄下宽,要不然把纪昌这个人的名字改了,他就要冒火生气啦!(出示“昌”与“冒”)
二、阅读寓言,把握内容
1.初读寓言,词语正音:妻子 虱子 梭子;把握内容。
2.抓住课文关键语句是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三、多元解读,体会寓意
纪昌学射,最终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你觉得他成功(板书: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认真默读课文。
1.勤奋
(1)“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出示图片及梭子织布小视频)两年,七百三十个日日夜夜,纪昌就这样重复着做同一件事情。
(2)纪昌还勤学苦练什么本领呀?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他练就这一个本领据说又用了三年的时间。“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虱子比芝麻还小呢!古代的车轮可比我们现在看到的车轮大得多呀!
(3)体会寓言特点
这其实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这是寓言故事的第二个特点。让我们感觉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4)学习生字“刺”
①了解字义。
甲骨文是这样写■,像树上的利刺。当“■”右边加“刀”就是“刺”,篆文是这样写■。字本义是用于戳插的尖利刀锋。
②老师范写。
③学生练习。
2.坚持、认真、虚心
还有什么原因使他成功?
3.名师
纪昌这两次练习眼力的内容是谁告诉他的呀?飞卫的话就值得相信吗?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
飛卫就是熟练掌握射箭这一技能的名人啊!纪昌找到这样的名人做老师。
咦,读到这里,我就有个问题想不明白了。明明想跟飞卫学射箭,他却要徒弟练眼力。这用意何在呢?
练眼力是学习射箭的——基础、关键、基本功!
在生活中,你觉得要学好其他哪些本领,首先要练好什么基本功呢?
4.热爱射箭(兴趣)
其实,纪昌学射成功还有一个原因,只要你细心阅读就会发现的! “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
四、练习复述,达到目标
这个寓言对我们很有启发。请你们今晚把这则寓言告诉给爸爸妈妈。
【教学反思】
寓言《纪昌学射》详细讲述了纪昌两次练眼力的过程。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教学:
一、凸显实践,注重读中感悟
我带领孩子层层深入地读,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一读,了解寓言主要内容。二读,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与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纪昌那种坚持不懈、认真刻苦的品质。三读,练习复述寓言。
二、渗透方法,贯穿课堂始终
我以复习导入,和学生一起回顾寓言的学法。我渗透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基本功练习的重要性,提供句式进行训练。让学生联系生活,使课堂回归生活,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