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俗九十人造像碑赏析及其文化解读
2017-09-22秦志芳
秦志芳
摘要:本文对河南博物院院藏一级文物,道俗九十人照相碑进行了深度品鉴,并对该造像碑所蕴含的玄学、汉文化及儒家文化进行了深度的解读。
关键词:造像碑;赏析;解读
一、 文物名片
道俗九十人造像碑,雕刻于东魏武定元年(543年),石灰岩雕造。高200厘米,宽80厘米,厚23厘米,河南省新乡县梁村出土。保存完整,由碑首、碑身、碑座组成。碑首为螭首盘绕而成的半圆形,碑身为竖方形,碑座长方体无饰(图1)。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二、 深度品鉴
碑首雕二螭龙,身体盘绕,二龙身与下方主龛隔成二小龛,龛内刻画著名的维摩诘经变图。右龛为屋形龛,龛内维摩诘居士身着褒衣博带斜倚于一长方形榻上,左手持塵尾,右手搭于身旁,面向文珠,嘴巴微张,似在辩说法理。左龛为宝盖形龛,龛内文珠菩萨结跏趺坐于长方形榻上,披帛绕肩,内着僧袛支,左手覆于身旁,右手高持如意,作辩论状。在二人的中间和下方雕刻八名比丘,似在谛听二人的辩说。
碑身主龛内刻一坐佛,应为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圆形莲花宝座之上,座上束腰处往下饰莲瓣两层。主尊肉髻高耸,面容清秀,着双领下垂袈裟,两领侧各引一带,胸前作结交叉下垂,内着僧袛支,下着裙装,舒卷流畅的衣褶下垂于莲花座前,与莲座浑然一体。佛主无项光、身光装饰,面带微笑,似在向人说法。右手屈手上举于胸前,手掌向外,左手前伸,手指向下,施无畏与愿印。
主龛为尖楣圆拱形,龛楣素面无饰,龛楣两侧雕二龙,头朝下呈奔腾下降之势。二龙后爪处有二伎乐天,右伎乐天手弹琵琶,左伎乐天口吹长笛,皆着后扬飘带,腰部束裙。龛柱上小下大,底部饰莲,柱身无饰。龛柱将二弟子二菩萨间隔于外。二弟子皆有桃形项光。二弟子身着双领式袈裟,内着僧袛支,双手合十于胸前,恭立于莲梗之上。二菩萨皆有桃形项光,帔帛覆肩,交叉于腹前一圆环饰物,呈纵X,再绕双臂沿体侧下垂于膝,下着长裙,跣足立于长梗之上。右菩萨头戴宝冠,戴项圈及串珠项饰,右手握莲蕾于胸侧,左手施与愿印。左菩萨面部残毁,依稀可见宝冠,双手合十于胸前。
在佛的底座下方中央,一朵盛开的莲花内有一化生童子以双手与头托举炉盘,炉盘中置博山炉,炉盘上生长出莲花荷叶及放射状草叶纹。博山炉炉身以双层莲花瓣为饰,炉盖亦饰以莲花纹。底座两边盘踞二护法双狮、二护法力士。二狮首向外,昂首侧视,双目圆睁,张口吐舌,前胸鼓起,鬃毛分披,长尾后翘。二力士着菩萨装,桃形项光,宝缯上扬。右力士左手五指张开举于胸前,施五指印契,应为密迹力士。左力士右手握拳放于胸前。
图1 道俗九十人造像碑(东魏)正面
碑阴也分碑首、碑身和碑座。碑首也有两条螭龙盘绕,龙身下方有一小龛,龛内刻两坐佛,皆有圆形头光和火焰形背光。
碑阴碑身部分为五层,上三层浅地阴刻佛本生佛本行故事12副,故事旁皆提字。碑阴第四层刻造像记,共二十一行,每行八个字。碑阴第四层两旁刻四道俗像,第五层刻九道俗像,像旁各列姓名。碑左侧面和右侧面分别浅地阴刻十八道俗人像,分六层,每层三道俗人,共三十六人,像旁亦各列姓名,格式对仗皆采用“邑子×××侍佛時或邑母×××侍佛時”,题旁从略。
三、 文化解读
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西汉末、东汉初从印度传入我国,佛教传入我国之初,佛教只是跻身于儒家思想、道家文化等哲学理论中的一种宗教观点,并没有得到快速的传播。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佛教逐渐在中国扎下根来。佛教的发展与佛教造像碑的兴盛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大乘佛教流行后,佛像的雕刻塑造开始盛行,佛教造像因其耗资少,便于移动,受到中下层民众的喜爱,激起了中下层民众高昂的宗教热情,因佛教造像具有纪念、宣传作用,佛教造像的空前发展有力的推动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东魏时期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魏晋时期玄学、中国汉文化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文化影响在道俗九十人造像碑中皆有体现,以下着重说明。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之风笼罩了整个社会论坛,玄学名士们标榜远离实际,终日优逸清谈,不务世事。名僧们亦参与清谈,不仅钻研玄学,而且用玄学来解释佛理。东魏时期的佛教造像受到玄学的影响。道俗九十人造像碑中维摩诘手执塵尾,侃侃而谈的形象就契合了当时名士的清谈风流。当时的名士为了显示自己的名士身份,清谈时常执塵尾(塵为糜之一种,体大尾长,用其尾做成半圆形,饰之以玉柄,称作塵尾)。而名僧亦把捉塵尾参与清谈。如僧人康法畅,“亦有才思,善为往复,著《人物始义论》等。畅常执塵尾行,每值名宾,辄清谈尽日。”(《高僧传·康僧渊》)。
北朝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汉化以及汉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阶段。道俗九十人造像碑中释迦佛着“褒衣博带”式双领下垂袈裟,衣褶下摆舒卷流畅,骨秀清像、嘴角微微上翘露出神秘微笑的造型受到汉化政策的影响,明显具有“汉化”特征。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于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政策,学习南朝文化,上层士大夫多穿着南朝衣冠,佛像也披上“褒衣博带式袈裟”,外衣宽博,袖口肥大,衣纹褶皱具有深刻的装饰意味,层层叠叠,着重体现汉服的真实感和优美的韵律感。
道俗九十人造像碑中的维摩诘经变也反映了北朝时期儒家文化對佛教的影响。维摩诘题材经常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佛像造像碑中。究其原因,这于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密不可分。在印度,僧人见了在家父母和王者都不跪拜,在中国,王者要求僧人跪拜。印度佛教有治外法权,中国佛教则必须受到世俗法律的治理。“忠”“孝”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两面最高旗帜,是人们生活和行为的最高准则。佛教的教义于中国的儒家思想发生了严重的对抗,这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非常不利,佛教不得不转变方式,至少在形式上表现出对中国固有文化的顺从。而维摩诘的观点之一就是:俗人在家也能修行,不必去国离家,不必剃发,不必孤守青灯,照样可以达到成佛涅槃的至高境界。此时维摩诘不仅调和了士大夫阶层的个人信仰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而且使他们摆脱了出世脱俗还是尽忠尽孝的两难尴尬境地,这也是维摩诘经变图的雕刻在南北朝时期造像碑中非常受欢迎的原因。
总之,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能逐渐被中国各个阶层的人士,上至文武百官,下至老百姓和僧侣等所接受,并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一方面与佛教造像对佛教教义的广泛宣传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佛教为了求得自身的传播,和中国的本土文化如玄学思想、汉文化以及儒家思想的妥协和调和有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