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2017-09-22陶海燕
陶海燕
摘 要:初中的语文教学内容繁多,这一年的语文学习与复习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中考成绩,抓住语文学科特征,培养语文能力是应对中考最有效的办法。获得良好的“语感”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意义重大,教师应在对学生的“语感”培养上下功夫,在语感的培养中提升课外阅读效率、优化做题成效。语感培养应抓住朗读、语言品味、整体感知等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尝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对情感的探究。“语感”把握准了,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作文对学生来说,都不是那么难了。因此,在中考冲刺阶段,初中的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在“语感”的培养上下功夫。
如何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回归朗读,读中体悟
语感非先天所得,试想,一个从不接触文本的人,如何获得语感?语感的获得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具有直觉性特征,是一种直觉感受,而此种感受最直接的获得途径便是朗读。回想语文教学,自八年级以来,非诗歌或短文,一遇长篇文本,学生便很少再去朗读了,多半采取默读讨论的方式学习,其实长篇文本中的长难句亦是需要在读中把握的。
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也很适合在读中感悟,教师在引导读之前应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对于其中艰涩难懂的句子,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解读。文中加点的语句其尖锐犀利可见一斑,在朗读中应当把握好语气节奏,读出鲁迅先生的嘲讽之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今的语文课堂确是“剖析讲解”占领主要地位,抹杀了课本中多数文本本来的美感。初中的语文更应重视在朗读中培养学生语感,用自身的语感收获的理解是持久的,也是最可靠的。
二、含英咀华,品味语言
语感的获得还需要阅读者对文本反复揣摩、体味。很多学生到了初中,随着阅读速度的增加,不管是课内文本还是课外文本,往往一两遍即可领略其大意要旨,但是问究细节、人物语言的深层含义则不知所措。品析要点应抓住关键语境,如九年级上的重点小说篇目《我的叔叔于勒》,一个手头拮据的家庭,终于在二女儿的婚礼之后开始了去哲尔赛岛的旅行,做着有朝一日见到“有钱”叔叔于勒的梦,终于“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可是在噩梦般地发现了于勒的悲惨境地后,面对同样的海,全家人则感到“天边远处有一股紫色的阴影从海里升起来”。其实海仍旧是那片海,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反差,全由人物心境决定,正是这样的描写,烘托出一家人截然相反的心境,从而展现了人性的自私。两处细微的环境描写在整篇小说中所占篇幅很小,但作者之所以在不经意中加以描写,全由不同心境造成,正是心境的不同,造成了语境的各异。抓住类似的关键语境,帮助学生联系人物心境展开思索,是一条有效的语言品析路径。品味语言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展开也是不错的选择,如展现父爱母爱的文本,可以看看作者是怎样选材叙事的,是如何从生活小事中撷取有意义的浪花进行描写的,较之于学生陈旧的选材有何优势,引导学生思考其写法、构思,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丰富素材、完善习作,让他们能够在习作中提升语感。
三、关注整体,收获感悟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的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因此,对一篇文本的把握除了讀、析之外,还要关注整合,在对整体的把握中把握主旨要义,探究作者情感。引导学生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是初中语文教师应关注的教学要点。可以借助名人评价帮助学生感知文本。如九年级下的《乡愁》一诗,可谓乡愁诗的经典诗作,但对初中学生来说,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很难领悟诗中情感。不妨借助名人的点评,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如李元洛在《新诗鉴赏词典》中对《乡愁》的评价“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借助此评价,出示“回忆曲的柔美和哀伤如何体现,海外游子对何深情,如何眷恋”等主问题,继而从全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把握方能更有效。
总之,语感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具体情境,抓住文本特征展开,读出精髓,品出要点,领悟全局。在不断地品读中形成的语感是稳定的、持久的,也是语文能力大幅度提高的保证,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面对升学才能应对自如,才能在今后的岁月里为自主阅读与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徐国荣.教材解读:应首先注重教学内容的确定[J].江苏教育,2008(9).
[3]朱绶青.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情感熏陶和培养[J].初中教学研究,2009(11).
编辑 曾彦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