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分析新闻事件,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2017-09-22周健华

魅力中国 2017年39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

周健华

摘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时事新闻,深入思考、分析评论,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体现的是一种关照社会的态度和勤于思考的勇气,彰显的是作者思辨的力量。学生应当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真正激活自己的思辨能力,善于概括,提升认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表达自己独特新颖的感悟和思考,显示出理性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深度分析新闻事件可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思维深度,可采用追根溯源法具体引导学生学会关注时事新闻,深入思考分析评论。

关键词:高中语文 ; 提升思辨能力 ; 新闻事件分析

纵观当前学生作文,那种关注生活现实,对生活注入自己真性情、真思考,有自己独特新颖的感悟和体验,朴素平实却给人一种真实感动的文章越来越少,而尤其学生的议论文在感性思维泛滥的同时普遍存在理性思维的欠缺。选众人熟知的古今中外的名人逸事来作论据,以贴标签式的名人事例来代替自己思考,文章中响彻着高调价值观,却缺失了写作主体的独特感悟和理性思维。而培养学生理性观察、分析事物的思辨能力是新课标的明确目标之一,也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力的重要思维品质之一。

《高中语文新课标标准》指出:“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而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也提出了关于“深刻”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这实质都是强调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也是高考作文的命题意图所在。

在媒体资讯高度发达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的高中生不是缺乏生活,也不是缺乏对丰富多元生活的体验,而是缺少对自我的关照和对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辨能力。作为一名高中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这就需要教师强化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意识,需要教师不断地激发学生思辨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并试图超越生活,提升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需要教师提高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避免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想方法。

要培养思辨能力的方法有很多,诸如:立足教材,挖掘丰富的思辨素材;提供话题,组织学生辩论明理;提供材料,引导多角度提炼观点;提倡阅读,品读报刊杂志哲理小品文、评论文章等;关注生活,就时事新闻深入思考分析评论……在诸多方法中,笔者认为时事新闻分析评论是对缺乏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的高中生进行思辨能力训练、提升学生思维深度的极好途径。

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时事新闻,深入思考、分析评论,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体现的是一种关照社会的态度和勤于思考的勇气,彰显的是作者思辨的力量。学生应当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真正激活自己的思辨能力,善于概括,提升认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表达自己独特新颖的感悟和思考,显示出理性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

深度分析新闻事件可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思维深度,可采用追根溯源法具体引导学生学会关注时事新闻,深入思考分析评论。下面简要介绍笔者教学中使用的追根溯源分析新闻事件的训练方法。

第一步,选择新闻、简洁概括

纵观最近发生的国内外时事新闻事件,选择那些百姓关心的贴近民众生活的,能小中见大的社会焦点或冰点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事件。

第二步,細观行为、探寻原因

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如果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使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就会缺乏思辨性。分析新闻事件还需抓人物、看行为、寻原因,追问“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提高思想深度。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注重思辨性。

第三步,分析利弊、关联话题

由于新闻事件,尤其是引发公众争议的新闻热点事件总是有其复杂的原因,对各方的影响有利有弊,不能简单地判断是非。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其利弊,综合判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方能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也利于我们就存在的弊端寻找解决的方案和措施。同时,单纯一个事件,我们获得的判断和认识难免局限于该事件,而不少具体事件能反映折射一定的社会现实,此时我们可由此及彼关联话题,从此现象推及关联到相似的此类社会现象,不停留于就此事论此事,就此人论此人,进而从个体到群体,从个性到共性,理性分析,利于深度挖掘此类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洞察人生百态,分析出行为背后反映的社会心理、社会道德、社会制度等问题,从而体现思辨的深入性。

第四步,表明观点,理由建议

就探寻的原因和分析的利弊,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表明我们的态度和观点并陈述理由,同时针对存在的弊端提供改进解决的方案和措施,进一步体现思维的思辨性。确定观点时需考虑关联的话题,结合关联的社会现实,体现观点的现实针对性和社会价值。

如此,学生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引发自己独特新颖的感悟和理性深度的思考,可养成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时事新闻,深入思考、理性分析评论的习惯,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提高思辨能力和思维深度。在这样的习惯坚持中,面对如今的驱动型作文便不再无话可说,便能在作文中针对问题和现象表明观点,陈述分析,解决问题,在行文中彰显逻辑和思辨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舒.《新闻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2)杜涛.《新闻评论:思维与表达》,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双减”背景下基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作业布置高效化的探索
暗藏玄机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浅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优化高中语文作业讲评方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