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问题”方能擦出火花

2017-09-22魏宝文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7期
关键词:橘子洲沁园春问题

魏宝文

在讲解《沁园春·长沙》的练习时遇到两个有争议的题目,详录如下:

1.诗歌为了诗意浓郁、节奏和谐,常常使用倒装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词的正常语序是(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2.词的下阙“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曾”和“忆”两字在表达上起什么作用?

对于第一题,按照正常的表达习惯,此句应表述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学生的问题有两个:其一、此处的省略,尤其是省略关键的主语、谓语会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其二、两处倒装是否必要?对表达有什么样的作用?第二题主要考查的是词的结构,学生们提出,相较于“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有过渡的效果和作用。

第一个问题涉及到诗词作品中意象的选择、诗词作品的音韵节奏。首先看意象的选择。意象的选择体现的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趋向,作者撇弃了人与事,将读者置身于自然的境界中,寒秋时节,湘江之上,橘子洲头,以景物和画面的视觉冲击来增强对比的效果,表达情感。其次看词的音韵和节奏,词是韵文,讲究语句工整、音韵和谐,此处的倒装恰恰体现了合辙押韵的要求。

类似的例子作品中还有一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第二题考查的是作品的结构,这里涉及到的上下片的过渡和衔接的问题。从下片的内容来看,下片主要是抒发情感,表达以作者为代表的年青一代的革命豪情,因而更为恰当的过渡句应当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回顾这两道习题,我对诗歌教学的内容选择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诗词作品的内涵是丰富的,课堂教学的容量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希望对作品有更深层次、更全面的解读,这是对课堂有效教学的要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教学双方双向选择的过程,教师需要选择最能体现作品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教给学生;而学生则选择最感兴趣、最有意思的内容来接受和学习。这两者之间有交集,自然也有分歧。交集是我们教学的切入点,分歧则考验着教师的处理教学困难和问题的能力。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传统的诗歌教学无外乎由外到内,从题到文,从文到人,具体而言,以诵读感知文本,串讲字词以明其旨;从介绍词的文学形式,到介绍毛泽东其人其事,最终将文与人,情与事实现无缝对接,让结论自然,让情感自然,完成课堂教学。粗略看来,教学环节齐备,教学思路清晰,一节课的内容丰富而充实。然而,我们总会发现,无论你讲得多么精彩,设计得多么完美,语文课堂上神游物外者有之,昏昏欲睡者有之,在他们看来,我们想说的他们不感兴趣。

换个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练习中的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鉴赏词作,在与老师的交流和争吵中学生明确了两点内容,一是了解了词的创作形式,明白了词的音韵和节奏之美;一是了解了词人意象选择的匠心,培养了阅读诗词作品应当具备的思想和想象能力。学生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尝试解决问题,收获新知。

那该是什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呢?

一、找到学生的“问题”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是课堂活力的原动力,找到学生的“問题”就找到了走近学生的方法,就找到了引领课堂的钥匙。

1.预设的问题

“问题”可以是教学的重难点。如何让学生积极面对教学的重难点呢?我也把它设计成问题。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诗中景物描写。在教学过程中,我就把景物描写的手法进行了淡化处理,只是在学生热烈讨论前三句的省略和倒装时多了一句嘴:同学们可注意到作者所写湘江之上、橘子洲头的景物了?写了哪些景物?怎么写的?学生们没有了心中的芥蒂,思考、回答也主动多了。

2.生成的问题

“问题”更可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碰擦出来的火花。对《沁园春·长沙》上下阕的过渡句的讨论就是这样的火花,这样的讨论生成于课堂之上,也加深了学生对于诗词作品结构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于文本思想与主题的认识,是课堂生命力的体现,是课堂衍生价值的体现。

二、教师处理“问题”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面对学生形形色色、错综复杂的问题,教师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其一、筛选,把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出来,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学需要进行选择,以组织课堂教学;其二、分类,把同一类型的问题集中起来,把重点和难点的问题集中,凸显出不同教学内容的特色,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围绕词的教学,可以讨论的问题很多,比如说诗歌的语言艺术、诗歌的意象选择,景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情景关系、诗歌的结构艺术等等,这些问题不可能集中在一节课解决,也不可能集中在一首词中体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也是五花八门,这就需要教师的处理了。这里就是筛选和分类的问题,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能够凸显词作特点的问题,带进课堂,师生研讨、交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反思存在的“问题”

从教伊始,对于一个年青教师而言,上好每一节课是我的终极追求,严格按照教参认真准备,尽可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内容讲完整,讲清楚。而当我第四次翻开这册课本,翻开这篇《沁园春·长沙》时,我想的却是如何用好这篇文章上好我的语文课,讲些什么内容呢?是讲诗词鉴赏,还是解读毛泽东这位历史人物;是上成古体诗,还是当体现新诗的单元教学目标。为此,我在不同的班级进行了不同的尝试。但结果却是学生的“问题”,学生只对自己的“问题”感兴趣,只愿意参与自己“问题”的讨论,就连身为教师的我,也不得不顺从学生的要求,把学生的问题组织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我的课堂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橘子洲沁园春问题
沁园春.雪
沁园春 雪
无人机告白
沁园春·民富国强、时代新篇章
橘子洲头桃花飘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赵学敏学法作品《沁园春·雪》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