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09-22汤丽洁��
汤丽洁+��
摘要:指出了安徽省是农业大省,秸秆资源丰富,如何更好地利用秸秆资源、缓解环境保护压力,是当代重要的研究课题。分析了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促进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秸秆; 综合利用; 安徽
中图分类号:S21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6021503
1引言
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基地,全省每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亿亩,秸秆资源丰富。长期以来,由于对秸秆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每值收割季节都出现秸秆焚烧现象,严重危害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甚至危及人身安全。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对减轻环境压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2015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量为3955.8万t,综合利用率为81.67%,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10%,其中:农业利用量3409.9万t,占70.42%;能源化利用量515万t,占10.64%;工业原料化利用量29.5万t,占0.61%。
2.1农业利用
一是秸秆还田。各地把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重要先行措施,全年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 6085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量3035.4万t,占秸秆可收集量的62.69%。二是秸秆高温堆肥。作为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有效补充,全年高温堆肥秸秆利用量81.2万t,占秸秆可收集量的1.68%。三是饲料化利用。以秸秆为原料产出青贮饲料,利用量约243.8万t,占秸秆可收集量的5.04%。四是基料化利用。以秸秆为原料产出食用菌、育苗基料、花木基料等,利用量约49.5万t,占秸秆可收集量的1.02%。
2.2能源化利用
一是秸秆发电。截至2015年底,全省建成秸秆电厂20个,装机57万kW,全年利用农作物秸秆约170万t,占秸秆可收集量的3.5%。二是秸秆成型燃料。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年利用秸秆5000t以上的较大型固化成型燃料企業近22家;全年秸秆固化成型利用量约69.6万t,占秸秆可收集量的1.44%。三是秸秆制气。主要包括制秸秆气和沼气两种形式,全年秸秆利用量约25.5万t,占秸秆可收集量的0.53%。四是民用燃料。主要包括工业锅炉燃料和农民炊事用燃料利用,全年秸秆利用量约251.4万t,占秸秆可收集量的5.19%。
2.3工业原料化利用
全年秸秆造纸、秸秆人造板、秸秆木塑、秸秆纤维等工业原料消化秸秆量约29.5万t,占秸秆总量的0.61%。
3秸秆综合利用取得的主要成效
3.1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大幅增加
近年来,随着国家及省里对农机购机补贴和机械化还田支持力度的加大,我省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和还田量均有大幅提升,2015年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 6085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量为3035.4万t,同比2008年增长幅度均为400%。此外,通过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在全省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秸秆腐熟还田等技术,有力改良了土壤结构、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
3.2秸秆利用领域不断拓展
目前秸秆利用由过去仅用作农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饲料,已拓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等“五料化”利用领域,已形成了肥料化、饲料化利用为主,基料化利用稳步推进,能源化利用较快发展的利用格局,构建了秸秆-牲畜养殖-能源化利用-沼肥还田和秸秆-沼气-沼肥还田等农业循环利用模式。特别是秸秆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固化成型等设备加快推广应用,秸秆沼气、秸秆板材等技术逐步推广,极大地拓宽了秸秆综合利用途径。
3.3秸秆综合利用科技水平明显提高
在国家支持和各地努力下,秸秆还田和产业化利用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发不断加快,形成了一批高效技术模式,有效提升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各类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如安徽格义循环经济产业园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农林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成套技术与装备”作为安徽省级新产品和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被国家工信部和科技部列入了《十二五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
3.4秸秆综合利用效益显著提升
2015年全省用于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等领域的秸秆离田利用量约850万t,如1 t售价按300元计算,可使各类收储运组织、企业和农民增收25.5亿元。如在秸秆能源化利用方面,截止到2015年底,全省已建成秸秆电厂20个,年产值近20 亿元;一些秸秆工业化利用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增加了地方税收。
4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秸秆收储运体系不健全
由于目前秸秆收储运服务机制尚未健全,经纪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发育不足,存在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加上秸秆集中收集时间短,离田手段落后,储存时间长,占用场地大,进一步增加了收储运成本。
4.2秸秆规模化、能源化利用比重仍待提高
截至2015年底,全省20个在运秸秆电厂装机容量57万kW,按3万kW装机年消耗15万t秸秆推算,全年秸秆发电项目理论上可利用秸秆约280万t,但实际上仅消耗170万t,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贡献度低于预期。经实地调研了解,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技术水平有限。目前机械炉排锅炉掺烧农作物秸秆散草的比重上线为燃料总量的40%,剩余部分必须添加林业剩余物才能保持炉膛内燃烧稳定,避免反复除焦停机;二是秸秆供应保障不足。地方政府在秸秆流通市场培育及燃料保障方面引导作用发挥不够,秸秆集中收储点布点不足,秸秆收集难度大、成本高。endprint
4.3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滞后
在技术规范方面,一些地方普遍存在着秸秆还田还多少、还多久、怎么还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不明确的问题,实际操作中凭感觉、靠经验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肥料化方面,秸秆生物腐熟技术效率低,大马力拖拉机、秸秆抛撒、深翻等专用配套设备普遍缺乏,配套性差,无法实施秸秆深翻还田和高效作业;在秸秆工业化方面,由于技术的初期投入普遍较大,市场认知度不高,稳定的消费市场尚未形成,使得现有技术推广缓慢。
4.4龙头企业培育不足
受秸秆收储成本高、启动资金缺乏、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目前可推广、可持续的秸秆利用商业模式较少,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作用明显不足。
2017年8月绿色科技第16期
汤丽洁:安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经济与管理
5对策建议
5.1多途径增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效益,引导农民积极参与
以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为核心,积极开展招商引智工作,通过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引进高附加值的秸秆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现代环保产业,增加秸秆综合利用效益。从维护农民的权益出发,依据以生态补偿原理、农业清洁生产原理,引导秸秆加工企业与农民达成秸秆置换意向,如1亩田秸秆置换25 kg有机肥等,确保农民经济效益,制定鼓励措施,让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得到保障。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全方位、多元化地开拓秸秆处置渠道。用经济法规手段,推动引导群众在合适的区域范围内,在粮食种植之初就自主选择最经济,最有效的处置措施,减少秸秆处置成本。
5.2培育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兴产业,扶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结合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全省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项目实施,扶持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培育秸秆综合利用新兴产业。以试点县作为抓手,建立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重点项目库,超前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带动成熟项目落户本地,加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步伐。根据当地农作物秸秆资源品种,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现有的先进技术和模式,以龙头企业引领区域秸秆综合利用,培育秸秆综合利用新兴产业。复制格義循环经济产业园模式、国能生物质天然气模式、康桥秸秆综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模式、凤阳县神光生物质电业有限公司生物质炭基肥料和气化发电联产工程项目模式、大型秸秆制沼气集中供气模式、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及小型清洁炉具模式,让农作物秸秆产业成为农村经济有效的经济增长点,初步形成以秸秆为原料的现代环保产业格局。
5.3建立收储体系,鼓励社会化力量参与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利用的原则,完善秸秆收储体系。积极扶持秸秆收储运输服务组织发展,建立规范的秸秆储存场所,促进秸秆后续利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组建专业化秸秆收储运机构,鼓励有积极性、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参与秸秆收集和利用,逐步形成商品化秸秆收储和供应能力,采用企业主体模式、经纪人模式、村委会模式等,实现秸秆收储运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当前,秸秆收、储、运、用企业普遍“小而散”,在资金、人才、设备等方面储备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企业运行更易受关联产业调整等外部因素影响,出台方便秸秆运输的政策措施,提高秸秆运输效率。
5.4完善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
按照宜还则还原则,提倡午季秸秆以还田为主、秋季秸秆具备深耕条件的区域以还田为主,大力推广油菜秸秆旋埋还田,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旋埋还田,玉米秸秆深耕翻埋还田机械化技术;加强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完善机械化秸秆还田农艺配套措施,提高秸秆还田技术应用效果;制定病虫害和土壤可耕性及地表水污染预警和预防措施。政府应加大科研投入,继续大力扶持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创新,合理确定科研投资比例逐步制度化,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者保持合理的比例,加速此类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应用。
5.5完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政策,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设立综合利用秸秆专项资金,以企业和社会组织投入为主体,政府利用资金扶持,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做好现有秸秆运输绿色通道、秸秆初加工、利用电价优惠、财政奖补资金等政策的宣传,确保各级政府、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农民充分了解政策,使相关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制定完善具体可操作、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秸秆处置环境管控政策。制定普适性的终端产品补贴政策,对以秸秆为原料的沼气、沼渣沼液、饲料、成型燃料、生物炭等终端产品进行补贴,调动全社会使用秸秆的积极性。将燃煤锅炉改造为生物质锅炉给予资金支持,以实现“控煤”、“秸秆能源化利用”双赢。
参考文献:
[1]
常志州,靳红梅,黄红英,等.“十三五”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策略与秸秆产业发展的思考[J].江苏农业学报,2016(3):534~541.
[2]李珊珊.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初探[J].绿色科技,2016(14):188~189.
[3]江洪.合肥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决策,2011(12):110~111.
[4]李兴平.浅析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11.
[5]王伟,马友华,石润圭,等.秸秆综合利用的生态价值及其经济补偿机制研究——以安徽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2):350~352.
[6]叶宏,陈军辉.四川省秸秆综合利用困局及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12):37~40,61.
[7]白洁瑞,朱彩云,顾国洪,等.浅谈秸秆综合利用与低碳经济[J].上海农业科技,2015(5):26,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