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向世界打开中国之窗

2017-09-22章开元

摄影世界 2017年7期
关键词:慈禧摄影

章开元

尽管世事变迁,科技进步一日千里,但在人类视觉感知领域,摄影的吸引力和作用还是凭借诸多优势而雄踞前列。其实,人的视觉器官并不总是适合观看活动影像。相比视频传播,有时摄影所产生的固定影像画面更加富有价值与吸引力,如果再加上历史条件,摄影的力量更是不可替代。

在反映中国社会面貌的历史照片中,外国人觉得最珍贵的大概要属两个阶段:一个是清朝末年,再一个就是文革至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在这两段时期中,虽然摄影在世界发达国家已不算新鲜事物,但因各种原因,外国摄影师在中国从事摄影活动都有相当的难度,这致使本应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真实面貌的现代工具,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便如此,仍有许多执着的摄影人按下了相机快门,用照片向世界提供了解中国的宝贵资料,这其中,既有中国人的得意之作,也有外国人的猎奇之选。

近代摄影技术的传播,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相互了解做出巨大贡献。在摄影术进入中国以前,外国人只能通过绘画了解中国,虽然西方画家的写实功底非常了得,但将中国的风物人情画得靠谱的却没几个,因为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真正到过中国。即使来过了,到过统治中心一带的人也很少。西方画家隔山买海,听你说着就敢画的人并不只针对中国。从没到过美国的德国画家当年也是凭着想象,画了一幅表现开国总统华盛顿夜波特拉华河袭击英军的写实油画,结果是虽出了不少低级错误,但仍被美国奉为国宝,至今还挂在白宫里。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视觉表现再离谱,也要强于文字描述。

相比之下,中国想要了解西方的热情却少了许多。据说18世纪末期,英王特使抵达中国的时候,将一部有关英国社会发展的巨著呈给乾隆皇帝。这部大约15本一套的巨著,全部由绘画编成,将英国这个只有24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家的方方面面全部画在纸上,不远万里送给中国的皇帝欣赏。而乾隆大概只看了豪华的封面,便束之高阁,再不过问。如果当年中国也将这么一部描绘中国风貌的巨著送给英国,想必英国人一定会好好研究一番。

虽然写实风格的绘画作品已经非常接近真实,但比起摄影来,在反映人物事件、风土人情方面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大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段时间,在中国尤其是在北京拍摄风物人情的西方人实在就那么几位,能够完好保存至今的照片林林总总也不过几百张,对于熟悉此类照片的人来讲,照片中看到的都是老面孔。

说起来,当时的慈禧太后肯定是最有条件接触摄影这个新玩意儿的中国人,尽管她不是第一人。但算来数去,慈禧也就留下了为数不多的“正规”照片,全算起来不过20来张。慈禧第一次出现在照片中是1902年从西安回北京时,当时慈禧自永定门入京,在正阳门内举行回朝仪式,一群欧洲人聚集在城墙上观看,其中有携带相机者,顺便将正在抬头张望、举手帕致意的慈禧拍了下来。这张照片后来被广泛刊登在西方报纸上,算是流传最早的一张有关慈禧的照片。后来,慈禧开始接触人像摄影,摄影师有裕勋龄和日本人山本赞七郎,故宫内务府还为此设立《圣容账》(宫廷账簿的一種——编者注),专门记录慈禧的衣服、首饰以及照片的装裱、使用情况等。这些照片现在大多保存在故宫博物院,数量极为有限,有机会看到原件的人甚少。慈禧的照片大致可分为4类:一是化装照,比如扮观音等;二是与后宫妃子、格格、女官及外国公使夫人等人的合影;三是起驾与乘舆前往仁寿殿的照片;四是20余张标准特写照,均摄于颐和园乐寿堂。大约在1904年6月前后,上海《时报》陆续登载了正书局贩卖慈禧照片的广告,差不多同一时期,上海的耀华照相馆也开始出售慈禧照片。1905年,天津的照相馆也开始将慈禧相片放到橱窗里以供人们选购。1904年,慈禧照片刚上市时,值洋元1元,未标明尺寸。而在当年10月后的广告中,标示8寸的慈禧照片标价1元,6寸的5角,多购还可以打折。基本可以猜测,买这类照片的人,不是洋人就是中国的有钱人,平民百姓只有看看的份儿。

除了拍摄中国当权人物,有条件玩摄影的西方人对任何阶层的中国人都感兴趣。19世纪,英国人在中国拍摄的照片里就会出现乞丐和小贩。在他们看来,这些人的形象跟慈禧太后一样重要。西方摄影师们渴望通过照相机,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厚重之窗,记录下这里的真实情景。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西方人很快将其运用到媒体、医学等领域,从了解自己到了解别人,摄影无不一一渗透。而在1920年代以前,摄影的作用与价值在中国人的意识中还是一片空白,好像除了在影楼拍个全家福之外,摄影就没什么其他用途了,至于用相机记录与己不相干的事情与人物,更是根本没想到。末代皇帝溥仪爱追时髦,以他的财力,照相机和那点儿耗材肯定不是问题,但他除了给皇后婉容拍些人像照片之外,似乎没再留下什么影像记录。溥仪的英文老师、苏格兰人庄士敦曾建议他闲来无事时把故宫的宫殿建筑和皇家历代所藏珍贵画作拍成照片,一做永久保藏,二可编辑成册,供人随时欣赏,三是自己有多少宝贝,有照片为证,心里也有个底。故宫里的珍贵物件岂止万件,总不能叫人取来一一观赏。溥仪听后也觉得有道理,便请了北京一家美国人开的照相馆每天下午到故宫拍照。可惜没拍多久,故宫就着了一场大火,将准备拍摄的许多文物付之一炬。而这个时期,英美等国家博物馆里的藏品都已有照片存档。早在1880年前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就命人将英国王室的居住环境和重要物品拍摄成照片,以供过目备查。相传在她的宫殿里,特别是已故丈夫的房间,每撤掉或换上一件物品时,都要拿出照片来比对,尽力保持原样。

进入20世纪后,中国的上层统治阶级开始对摄影有了“好感”。在北京使馆区外国人开设的商店里,人们可以方便地买到照相机和摄影耗材。不过,彼时的摄影仍与大众无缘,只有一些特权阶层和有实力的摄影专业人士,才能用得起昂贵的摄影耗材,拍摄大量与己无关的新闻纪实照片。此外也有一些外交官、商人、富有的旅行者,拍摄了不少有关中国的照片。只可惜这些照片被发表得极少,大多隐匿民间,或被毁掉。

我曾在美国密歇根州大学的一所小图书馆里看到上千张摄于1908年前后、有关中国的照片,拍摄者为当时的美国胜家牌缝纫机驻华销售代表。美国于20世纪初研制成功的廉价照相机和胶片,使美国人参与摄影的热情高涨,人到哪,照片就拍到哪。今天看来,出自美国人之手的、有关中国的照片数量应当相当可观。

西方人可以通过他们发明的摄影术进一步了解中国。而相比之下,由中国人拍的外国照片非常少。中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在英国待了7年,后来又到美国待了3年多,却没看到老舍在这两个摄影很发达国家拍的照片,在他多少万字的著作中也没提到。老舍是个典型的文化人,当年都没想到利用摄影这个最有说服力的手段去描述一个陌生的社会,一般人就更甭提了。

虽然摄影行为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误导眭,但有一点值得肯定,在中国摄影尚未普及的时代,外国摄影师所拍摄的有关中国的照片,是佐证中国近代社会、军事、政治以及风貌民俗变迁发展的重要影像资料,不仅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也为如今我们了解自己的过去,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endprint

猜你喜欢

慈禧摄影
慈禧喜欢野大夫
第二十三回 东阿镇盛产东阿胶 慈禧后喜得小皇子
慈禧:真的是个“好吃家”
20世纪初慈禧肖像的对外宣传及跨文化传播
多面慈禧:亲民也得看对象
多面慈禧:亲民也得看对象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