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勃·曼迪:明日之像
2017-09-22黄嫒嫒
黄嫒嫒
1964年,在美国波士顿一间小旅店的套房里,几个突发奇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玩弄着一个虚拟的“火车头”。火车头实际上并不真实存在,但只要你站在特定的位置,就能通过设备真真切切地看到它。火车头的“拟像”是通过珀金埃尔默公司研发的气体激光器和由密歇根大学研发团队制作的特殊底片完成的“全息图”。全息图是一种能够记录、再现三维空间的图像。和普通摄影不一样,全息影像利用激光和干涉原理成像。由于它是3D影像,所以相比于普通摄影,能夠更真实地呈现现实。当全息影像技术出现后,不仅工程技术人员对此产生极大热情,也有不少企业竞相投资,看好它的市场潜力。
20年后,全息图开始得到创意摄影师的关注。1985年,《艺术论坛》杂志(Art forum)在封面刊登了一张全息图,为艺术家介绍这一新媒介。这种技术也给英国摄影师罗布·曼迪(Rob Munday)带来了灵感,他在十年后开发了Di-Ho空间成像系统,使全息数字图像直接在LCD屏幕上显示成为可能。
当时,曼迪正攻读科技制图(Scientific and Te chnical Graphics)学士学位,临近毕业。在开过几家全息照相肖像工作室后,曼迪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生成全息图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并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协助校方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全息影像硕士学位课程。
这里,罗布曼迪为我们分享他的故事,以及他是如何制作全息肖像的。
创作初期
从小我就痴迷于绘画和动物,这可能是我一直希望将艺术和科学结合的原因之一。1979年,在到处寻找能同时满足我两方面热情的课程时,我发现英国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学士学位,叫作“科技制图”。那时,该类课程第一次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开设,在传统的插图、摄影和制图之外还教授计算机绘图、电视和视频等媒介的应用。大二的时候,我偶然发现伦敦摄影师画廊(Photographers Gallery)的橱窗里陈列着一幅全息图,这个画廊也是英国两个能放映全息图的场所之一,另一个就是皇家艺术学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我被全息图带来的现实感俘获——它完美地呈现了人们所看到的现实。那个作品名为《果皮2》,是斯蒂芬·本顿(Stephen Benton)创作的最早一批全息图之一。如今被广泛应用在多种信用卡和钞票上的彩虹全息条就是斯蒂芬·本顿的杰作。
此后三年里,我自学全息影像技术,创造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全息图。我做的第一张全息图是个看似小而简单的图,却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学会了这门技术。
购买材料后,我在英国普利茅斯大学(Plymouth University)建了一个小型全息工作室,开始学习先锋艺术家弗雷德·昂特赛尔(Fred Unterseher)所著的《全息图手册》(TheHoloEraphyHandbook)。
了解了一些基础知识之后,我开始选择被摄对象。当时非常流行醒目的新型皮带扣,母亲给我买了一个公羊头形状的,这个用来当试验品近乎完美。它不仅尺寸合适,而且金属材质非常稳定,光泽度也很好。我激动地把它放在镭射灯下,但普利茅斯大学没有暗房,所以我每次都需要去普利茅斯艺术学院(Plymouth College of Art)工作。
开始的两次实验都失败了。在以为第三次也失败后,我绝望地走回普利茅斯大学,在路上我突然间发现一道红光出现在眼前——炎热的日光使全息底片充分干燥,全息图像在耀眼的光芒中显现了。在那之前,我不知道感光乳液需要完全干透,全息图像才能显现!我站在人行道的中央,对着全息图足足看了几分钟,好像中了彩票一样。
制作全息影像
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可以制作出全息图这样的三维图像。一种是“真的”全息影像技术,比如你在某些信用卡上看到的3D鸽子图像;另一种是更简单的“逼真”立体成像术,比如通过柱状透镜看到的三维图像和在3D电影中看到的画面。
制作一幅“真的”全息影像,需要用激光照射被摄体,并将其记录在特殊的感光底片上。这个过程很复杂,成本也高。它需要用相机沿着特定轨道以45度角对焦被摄对象,并移动拍摄近200张照片作为素材。当然,拍摄照片是有顺序的,这被称为视差图像序列(parallax image sequence)。最后,所有的素材图像合在一起,生成一幅全息影像。因为各素材照片是有视差的,所以合在一起时,我们能看到三维画面。
我使用的全息图摄影系统叫作视差视频图像系统(VIP-Video Images with Parallax),它是我在2003年独立设计制作的。同年,我用它拍摄了英国女王的第一张全息图肖像。
在过去几年,VIP系统有所发展,拥有了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分辨率。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系统配备两米长的线性平移台,平移台上有一个线性旋转台,全都由电机控制。拍摄过程中,它们非常快速且极其平滑的运动,能让放置在旋转台上的数码相机高速地左右移动,同时也能转动相机以对准所拍摄的物体。在移动过程中,相机从所需的各个角度自动拍摄所需数量的画面素材。整个系统由一台计算机通过配套软件控制。目前,喜欢全息摄影的人可以在网上买到VIP系统(可访问www.sitech.co.uk,sitech是曼迪成立的专门制造和销售全息影像设备的公司——编者注)。
目前我用在VIP系统中的相机是佳能EOS-1DX Mark II,理由是它具有很快的连拍速度。使用其他类型的相机也可以,例如能够极高速录制RED数字电影摄像机。高速连拍能将被摄体在曝光期间移动的风险降至最低,确保记录下所需的50~200张素材图像。
实践与挑战
世界上第一张人像照片诞生于1839年,如今平面人像摄影技术可谓日臻完美。如果说还想在技术上有什么突破的话,我认为就是全息影像技术,它可以拍摄更为逼真的肖像。自从1984年出现第一张全息照片以来,我便一直对这种媒介着迷,也一直希望借用这种技术改变肖像摄影的方式。endprint
在这么多年的拍摄实践中,我有幸为英国女王陛下拍摄肖像,这段经历至今难忘。那是泽西遗产信托基金会委托我拍摄的,但我只有6个星期设计拍摄系统和相应软件。拍摄当天,我带着全世界上仅有的两台VIP系统原型机之一到达皇宫,而在那之前,我还没有用它试拍过。最后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后来我还为安吉丽娜·朱莉和其他一些名人拍过全息肖像。
拍摄全息肖像和拍摄一般肖像有两个不同:首先,在相同的拍摄时间内,拍摄全息肖像,得到的成品更少,这就对拍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拍摄全息肖像需要更长的后期制作时间,而且不可能像一般照片那样通过电脑软件修图。我拍过一些明星经常跟我说拍的照片太写实了,有点不好看,比如英国演员约翰·佩尔维(John Pertwee)就跟我说过照片中他的鼻子显得太大了。不过,正是因为全息肖像极为写实,我才喜欢它。
制作全息影像还有一个挑战,是控制图像畸变。全息影像包含一系列照片,且它们是有视差的,因此比传统拍摄方式更难控制畸变。而且,全息影像的畸变还涉及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观看者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影像是一样的。2004年,我编写了能够纠正畸变的软件,它也是确保得到高质量和真实三维图像的基础。
三维影像在艺术和商业市场的地位尚未确立。拍摄全息影像既困难又昂贵,还需要专门的照明设备。因此,我觉得全息摄影还不是很有市场竞争力,但具有发展空间。目前已有多个机构或个人尝试研究和建造全息图像显示设备,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而且,在艺术市场上,已经有画廊开始关注全息影像的价值,比如去年,我的作品被伦敦的“小黑画廊”(The Little Black Gallery)代理,这几年在伦敦摄影博览会上也有展出。《全息视觉》(Holograph~Visions)的作者肖恩·约翰斯顿博士(Dr.Sean F.Johnston)曾说,全息摄影师的作品融合了科学、工艺和文化,是属于当下的艺术。我要补充的是,全息影像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前途,因为它不但可以记录真实世界中的人与物,也能借由电脑生成现实中不存在的人与物的全息影像。
或许,未来的图像都会是全息的,就像2012年的電影《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展示的那样,借助全息影像技术,只要按一下按钮,客厅里就能出现热带海滩或者北极雪山,我非常期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