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裁有术
2017-09-22王晓红
王晓红
一部好的影片,离不开剪辑师的剪辑;一幅完整的布料,需精心的剪裁,才能做出得体的衣服。同样,一篇好的作品,也需要作者对材料做出取舍,截取精要。
高一学生在写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素材问题。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作文时要么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要么仿写范文,编织故事,文章显得干巴巴的,缺少真情实感。有了丰富的材料,则又往往面临着取舍问题,不会精心剪裁,作文则可能又臭又长,读起来枯燥无味,文章就不能成为好文章。
《文心雕龙·熔裁》:“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古人写文章讲究熔炼剪裁,即用尽可能少的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同时,又讲究铺张扬厉,即表情达意务求淋漓尽致,因此好文章有时泼墨如云,有时惜墨如金。可见,“删”和“敷”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什么时候该简,什么时候该繁,要根据文章的内容而定。契诃夫说,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剔掉罢了。
如何剪裁材料,中国的史传文学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一、围绕突出人物形象来选材
在描写人物时,注意突出重点,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以此作为材料取舍的标准,把能表现人物性格主要特征的事件写得具体而详细,把不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主要特征的事件摒弃不写或简单带过。
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廉颇和蔺相如一生事迹甚多,司马迁只选取了三件代表他们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予以集中叙写,因而不仅使文章显得选材精当,剪裁贴切,而且避免了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从而成功地突出了廉、蔺二人的性格特点和鲜明形象。在具体描写中,作者又有详略主次之分,集中详写蔺相如,穿插略写廉颇。根据展现人物性格形象的需要,有分写,有合写,有明写,有暗写。其次,作者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本文以对秦斗争为主线,以三大事件为重点,以廉蔺矛盾的冲突和解决为中心,把他们放在秦赵斗争这一历史环境和二人内部矛盾中,通过人物自己在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中的言论和行动,戏剧性地表现了鲜明形象和性格特点。
二、围绕文章中心精心选择合适的材料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这篇文章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苏武传》一文,作者重点表现的是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的民族操守,所以详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的曲折经历而略叙回国以后的事迹。苏武在匈奴一共十九年,作者对这十九年的生活也没有采用编年纪的方式来描写,而是详写匈奴方面劝降、逼降和苏武的拒降。至于苏武在匈奴娶胡妇生子的事情只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略提一笔,这同样有利于突出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略写的第三部分,作者也不是一味简略,对于苏武身后得以画图麒麟閣的荣宠就写得很详细。由此可见,本文不仅做到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而且详中有略,略中有详,充分显示了作者在剪裁方面的精思。
三、围绕观点选材,用观点统率材料
《伶官传序》全文想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作者对材料进行剪裁时,把重点放在“晋王三矢”的故事上,此处并没有写李存勖如何“忧劳”,又如何“逸豫”,因为这些内容已经被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会造成文势的拖沓。作者详写“晋王三矢”的故事,一是要遵守史家“有闻必录”的原则,弥补《庄宗本纪》未用此材料的疏漏。二是突出强调庄宗的天下之艰难。作者再剪辑庄宗亡国的画面,“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两相对比,读者对他从“忧劳”发展到“逸豫”已留下深刻印象,这就叫做“存大而略小,举重以明轻”,表现了相当高的写作艺术。
《过秦论》作者的观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故在剪裁时作者围绕“攻守之势异”来取舍,并对史实做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公子印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力拒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赵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也可以学到做文章的方法和技巧。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学会剪裁其实不难,只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紧扣文章中心,凡是和文章中心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材料,就要舍弃,而那些内涵丰富,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具体材料要充分加以利用。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主次要分清。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