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兰溪流域湿地生态保护探讨

2017-09-22周莉莉

绿色科技 2017年16期
关键词:湿地保护生态修复水土保持

周莉莉

摘要:结合对木兰溪流域湿地资源的概况调查,阐述了其湿地现状及物种资源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科学的湿地保护措施,以合理利用湿地、促进仙游县整体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木兰溪; 湿地保护; 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S18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6013003

1引言

仙游县境内湿地资源主要以木兰溪水系为主,木兰溪为福建“六江两溪”之一,是福建最为主要的河流之一,也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扩张,对木兰溪流域湿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导致其生态服务功能下降。所以加强木兰溪流域湿地保护,合理利用湿地,对于仙游县整体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

2木兰溪流域湿地的概况

2.1基本情况

木兰溪是仙游县最大的河流,发源于福建仙游县西苑乡仙西村黄坑岭。木兰溪全长105km,其中仙游境内为上、中游,流域面积1017km2。在仙游县境内流经西苑乡、度尾镇、社硎乡、大济镇、仙游县、鲤南镇、榜头镇、盖尾镇、赖店镇、龙华镇穿过9个乡镇和城区,涉及人口近21万人。木兰溪不仅提供重要的饮用水资源,而且为区域内农业灌溉用水、工业用水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用水等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生态基础和保证。

2.2湿地面积

仙游县内木兰溪流域的湿地面积2042.85 hm2,其中河流湿地面积1305.88 hm2,较大的支流有仙水溪(湿地面积243.39 hm2)、大济溪(湿地面积133.76 hm2)、龙华溪(湿地面积103.47 hm2)、柴桥头溪(湿地面积69.36 hm2)。分布在木兰溪流域内的库塘湿地面积734.77 hm2,其中列为仙游县饮用水源地有8个(详见表1),湿地面积为378.57 hm2,以供水为主,部分设立了一、二级或准水源保护区,还具有灌溉、发电和防洪等功能;未列入饮用水源地有10个,湿地面积为356.20 hm2,以灌溉、发电、防洪和供水为主。

3木兰溪流域湿地的物种资源

木兰溪流域内湿地植物有18科29属33种,主要湿地植物有火炭母、狼尾草、葎草、狗牙根、石菖蒲、白花鬼针草、野芋、苎麻、聚花草、五节芒、绿竹、条穗苔草、薏苡、鸭跖草等。主要植被群落类型包括:绿竹群系、凤眼莲群系、狼尾草群系、葎草群系、狗牙根群系、火炭母群系、石菖蒲群系、白花鬼针草群系、双穗雀稗群系、菰群系、野芋群系、苎麻群系、聚花草群系、狗牙根群系、条穗苔草群系、卡开芦群系、薏苡群系、鸭跖草群系、秕殼草群系、水蓼群系等。该流域记录到脊椎动物有42目137科43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3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蟒蛇、黄腹角雉、云豹等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花鳗鲡、虎纹蛙、鸳鸯、白鹇、大灵猫、穿山甲、鬣羚等31种。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斑蛙、眼镜蛇、栗头蜂虎、白鹭、喜鹊、大拟啄木鸟、黄鼬、棕鼯鼠等25种。国家一、二级保护物种中以白鹇、虎纹蛙、普通鵟和褐翅鸦鹃相对多见,其它物种较少见。福建省重点保护物种中鸟类较为多见,主要有小、普通鸬鹚、苍鹭、大白鹭、白鹭、中白鹭。

4存在的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木兰溪流域地势西高东低,河床纵坡较陡,易于产生强降雨引起的水力冲刷,加剧水土流失的潜在危险。加上长期过量采伐林木,森林防护效能减退。尤其是在木兰溪及主要支流过度、无序的开山种果,直接导致了植被的破坏,加速了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

(2)湿地逐步被侵占,面积减少。由于城镇建设的不断扩大,木兰溪流域的湿地面积丧失严重,有的小库塘被填埋,许多小河道也因建成区扩张被填埋,造成全县湿地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较低。

(3)湿地污染问题开始凸显。由于部分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加之畜禽养殖污染和乡镇工业废水污染,部分河流水系个别指标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木兰溪流域湿地污染问题开始逐渐显现。

(4)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近年来,过度地利用水资源发电,过度建设小型水力发电站,造成部分河道断流,河流湿地水文特性改变,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5湿地保护措施

5.1加强森林培育,实施水土保持

(1)对木兰溪流域一重山施行严格的重点区位管理。对木兰溪流域一重山划为重点区位内的林分禁止大面积皆伐,严格控制林分采伐强度,采伐后当年或次年采取不炼山造林方式完成迹地更新任务;抓好源头天然林和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干、支流两侧一重山生态林建设,严格控制水源区坡地开发,大于25°的坡地退耕还林,小于25°的果园开展坡改梯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严禁毁林开荒、陡坡地开垦、草地开垦和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植被的行为[2]。

(2)强化对开发建设项目和采石、采矿项目的水土流失日常监管,并形成制度化,发现问题及时限期整改,开展打击非法矿山和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专项行动。

(3)开展“青山挂白”专项治理活动,建设挡土墙、排水沟,种植水土保持植物等,以减少雨水对山体土壤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

5.2保护和改善水资源环境

(1)加强水文水质及污染源调查监测工作,督促污染企业及时改造陈旧的污水处理设施,对流域内排放废水的企业安装监控,杜绝污染、回潮和偷排、漏排现象,继续严格执行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2)流域内畜禽养殖业要进行合理规划,推行“生态养殖”的模式,使资源能得到有效再利用,不排入河道内,有效保护环境。

(3)加大对农村“脏、乱、差”的治理力度,加快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步伐,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对污水进行统一集中,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推广使用无害化卫生户厕和公厕;生活垃圾定点堆放,不再堆积到河道两侧,施行统一收集,无害化处理。endprint

(4)开展农药污染的监测,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止农药、农膜、化肥等造成水源污染。

5.3增强湿地排洪调蓄功能

(1)河道清淤疏浚。通过清淤疏浚,逐步改善河道水质,对木兰溪干流、柴桥头溪、龙华溪等主干流河道改造、清淤工程,增大河流过水能力。

(2)维护堤防安全,严禁河道无序采砂。在木兰溪主河道内普遍存在无证开采砂砾石,甚至利用工程机械进行开采的现象,过渡无序采砂导致部分区段河床陡降,损毁了其他水利设施及桥梁桥墩,同时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因此,河道采砂必须加强管理,严禁无证采砂,同时对批准开采的采砂场要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堤防安全。

(3)严禁非法占用、填塞河道。严禁开发建设项目非法占用、填塞河道,同时禁止滩地耕作、种植果树、建房、河道网箱养殖以及垃圾堆放等,使河道通畅,提高涝区河道调蓄功能[3]。

(4)水库除险工程:采取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等综合治理措施,实现中型水库能正常运行,小型水库病库率降到5%左右。

5.4保持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1)尽量保持河道形态的自然性。对河道进行清淤,还原河道的原有自然形态,以保护河道上丰富多样的生境,维持河流生物群落多样性[4]。

(2)维护木兰溪洪泛区的多样性。木兰溪中游形成不同的洪泛区,必须禁止在洪泛区进行的破坏行为,维护洪泛区的多样性。

(3)恢复高地边缘过渡带植被,禁止对河岸过度硬化,对村庄区段修建堤防工程,可规划修建滨水景观带,但村庄外的河岸以维护自然河岸为主,恢复高地边缘过渡带的植被,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5.5库塘水体天然生态链修复

(1)實施生态养殖。采用无饲料养殖技术,科学管理,全面控制水产养殖污染。

(2)合理调整鱼类品种结构,控制肉食类鱼种数量,增加以浮游生物、浮游植物为食物的鱼类品种,并特别增加食藻类鱼种(如白鲢、花鲢),建立鱼类藻类天然生态食物链,并加强监测水体藻类种类和数量,恢复库区藻类生物多样性,使库区水体天然生态食物链达到平衡,从而改善水质。

5.6湿地动物栖息地恢复

(1)森林保育。临水森林是保护湿地的第一道生态屏障,森林具有巨大的水土涵养功能,同时又是动物栖息地。流域一重山内森林实行全面保育,禁止砍伐,实施生态公益林管护,与针叶林阔叶化改造相结合,发展阔叶林,重点开展生态公益林中针叶林的阔叶化改造、近库边桉树林的其他阔叶化改造,提高阔叶林比例,形成树种种群、群落类型、植被景观多样性,并且分布格局合理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促进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动物栖息环境。

(2)岸线修复。因不规范的公路、机耕路建设等,造成库边、溪边部分湿地岸线破坏,不利于两栖类等动物活动,降水时存在较严重的水土流失。

5.7建立湿地公园

为加强木兰溪流域的保护模式,规划于榜头镇的坝下村至盖尾镇的盖尾村段溪流较宽阔、湿地景观较丰富的河段,社硎乡塘西村的塘西水库及其木兰溪一级支流上游的水体景观资源和塘西村人文景观资源,西苑乡溪尾水库水库及其上游的仙水洋景区为湿地主体,利用周边的旅游资源建立3处湿地公园,以湿地公园的模式进行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林国富.福建莆田构建生态水系的措施分析[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11):133~135.

[2]方东阳. 莆田市木兰溪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对策[J].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7(3):27~30.

[3]黄金志. 浅析莆田南北洋水环境的整治[J]. 能源与环境, 2009(1):58~59.

[4]董哲仁. 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多样性[J]. 中国水利,2003(11):53~56.endprint

猜你喜欢

湿地保护生态修复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措施解析
试论水土保持方案落实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南宁市湿地保护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对张掖湿地科普教育工作的思考
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模式研究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