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维导图帮学生练就一双慧眼
2017-09-22陈映彤
陈映彤
摘 要: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验))中,位列学生必备的四种能力之首,是学生发挥其他三种能力的前提。但在实际教学与检测中,不少学生存在信息获取不全、信息读取错误、信息不会运用等障碍。文章立足于课堂实践,分别介绍了思维导图在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三种常见课型上的运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思维导图;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能力培养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是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查目标之一,也是学生正确解题的前提,是学生有效发挥另外三种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基础。同時,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除了依靠在校所学的知识,更需要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然而,每次的学习与检测,总能暴露出不少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不足,如信息获取不全、信息读取错误、信息不会运用等。
政治课可以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在这三种课上,都可以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一、思维导图在新授课上的运用
(1)在新授课上,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代替传统板书,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传统板书设计大多罗列条款,不形象、不直观,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思维导图则不然,它使思维过程可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在新授课上,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深度解读并画出充满个性的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意见经过互相碰撞,不断产生新的观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新课的认知和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感知。
(3)在新授课上,教师给出关键词,学生运用思维导图从不同角度概括书本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延伸自己的思维,把握教材的深层结构,从而实现课程目标。
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经济生活》中“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相关知识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抓住两个关键词“生产”“消费”,再用“双气泡图形”列出思维导图简图(如图1),最后要求学生根据问题的指向细读课文,共同完成本课知识的详图(如图2)。
这样,中心或主题被明确定义,重点突出,方向明确,相关知识点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也能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既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信息获取不全”“信息读取错误”的困扰,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上的运用
在复习教学中,思维导图形象、直观的特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重新整合所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知识,而且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1)在复习课上,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和提炼过程,整合旧的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体系化、庞杂的知识精练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当学生将书本越读越薄时,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也将随着知识建构能力的提升而逐步提升。
例如,哲学模块历来令学生发憷。面对它,学生常常分不清原理,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原理框架不明晰,被未经思维加工、散落在各单元的知识点困扰。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哲学原理浓缩在一张“树状型”的思维导图中(如图3),这样便于比较也便于理解。当所有的重点知识呈现在同一个平面时,记忆也就容易、轻松了许多。而且正因为知识在同一平面上,便于比较、便于理解,自然也就便于知识的调动和运用,有助于解决学生“信息不会运用”的困扰。
(2)在复习课上,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已学过的但不容易掌握、比较混乱的知识点打乱,以若干个关键词的形式呈现在PPT或黑板上,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认识与理解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点画成思维导图,并让学生复述自己的思维导图以进一步厘清思路。
例如,针对学生哲学模块知识混乱、对之心存惧意的现象,教师可以分别将唯物论的三个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和认识论的三个关键词“实践、认识、真理”随手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组成两幅思维导图。学生经过一番回忆、手绘、比较、讨论,多数倾向于用“气泡—流程型”组合图呈现唯物论知识(如图4),用“多重流程型”思维导图呈现认识论的主要知识(如图5)。
利用思维导图,保留了关键、重要内容,删除了杂乱、冗长的信息,大大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加速了知识的累积,并且使知识的管理和应用得以系统化。如此,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迅速检索出所需的知识,逐渐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学生当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教材、把握知识时,就掌握了政治学科的学习方法。
三、思维导图在讲评课上的运用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考查考生对所学的课程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面对高考试题不知所措,不会综合思考问题,审题思路不清晰,逻辑思维不严谨,只会简单罗列知识。还有的学生基本上不会审题,背什么就答什么。这是因为教师疏忽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答题技巧的培养,而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思维导图在试题讲评中的运用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审题能力,即学生通过情境材料和设问发现、收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和命题意图(立意)的能力。在试卷讲评课中,一定要借助讲解试题的过程告诉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三步走”方法,即:从试题的条件和问题中找出关键词,并将其列举出来;根据关键词展开联想,逐级扩散,尽可能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横向思维);逐一思考,逐一排除,最后找到解题的思维路径(纵向思维)。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多次比较,笔者认为采用“双气泡图形”的思维导图进行审题训练最为理想,因为它便于比较和对照(如图6)。
如果学生把这个“三步走”过程内化为习惯,每次都这样思考问题,久而久之,也就用不着画图,一看到题目,条件反射般地按照这个思路想问题,就大大提高了思维效率。
2.思维导图在审题强化中的运用
对于那些老觉得思路不够清楚,做题时总是找不到方向的学生来说,除了按照上述三个步骤进行解题训练,还要做针对性的审题强化训练。教师可以将一些相近、相似、易混淆的问题并列一起,请学生判断、作答。例如:
(1)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加强国际合作?
(2)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加强国际合作?
(3)用走近国际社会知识就……合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这几问虽相似,但指向各不相同,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极易混淆,教师很有必要将其并列一处让学生审读、判断(如图7),指导学生回归已有的思维导图,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总之,绘制和运用思维导图,是一个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超越的过程,它通过碎片整理、零存整取,使学生的知识系统更加条理化、清晰化、结构化,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同时,在思维导图的启发下,学生更容易发现自己学习上的漏洞,能够及时进行检查和更新,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图是简单的,但厘清思维并不简单。画图不是目的,厘清思维才是目的。思维导图启发思维的效果毋庸置疑,作为一种工具、一套方法,它是帮助学生在有积累的前提下,去归纳整理,让所积累的知识、思想变得可视,然后再变得更清晰、更有条理。
当然,教无定法,教学方式需要不断更新。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运用哪种模式,这个模式有着怎样的美称,而是教师要有意识地采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方式去帮他们“练就一双慧眼”,学会独立地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获取信息、解读信息。
参考文献:
[1]李小琼.浅议思维导图在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中的运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版),2013(3).
[2]夏丽波.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课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版),2016(7).
[3]齐 伟,卢银中,黄 斌.思维导图:高中政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第七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