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笔墨与后印象派色彩的比较研究
2017-09-22梁婷
梁婷
摘 要:传统的中西方绘画由于受到了不同民族、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文化等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使传统中西绘画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而色彩作为绘画形式语言中重要的因素之一,二者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宋代文人画与西方后印象派绘画在东西方绘画体系中均占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一个对“墨”情有独钟,一个对“彩”如痴如狂,虽然有着各自文化背景的相異性,但是作为绘画语言的集中体现,二者有相似之处。
关键词:文人画;墨;后印象派;主观性
中图分类号:J2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4-0043-01
一、文人画和后印象派绘画的发展道路和历史地位
(一)中国文人画的发展道路和历史地位
文人画的观念在魏晋时期初步形成。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绘画理论。王维以诗入画,使得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当今的绘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的心源”主张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相统一,对后世的绘画理论影响极大。宋代宋徽宗赵佶建立了皇家画院,画家追求形象的逼真与构图的提炼。很多具有很高文化修养的画家从理论和实践上寻找新的方式方法。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宋代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二)后印象派绘画的发展道路与历史地位
谈论起后印象派,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塞尚、梵高和高更的艺术观念和他们的作品。塞尚钟情于立体构成,能使由直觉体验到的东西系统化和理性化,梵高痴迷于色彩,将色彩代替物体形象,运用色彩表现人的情感。高更提醒后来的艺术家应该在艺术里始终保持对世界的纯真感和质朴感。后印象派画家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审美习惯,从原来的客观描写转变为开始注重画家的主观内心世界的表现。后印象派绘画在西方绘画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在文艺复兴艺术思潮的影响之下,为现代艺术架起坚实的桥梁。
二、文人画与后印象派绘画的美学特点与色彩表现
(一)中国文人画的美学特点和笔墨表现
宋代是绘画美学理论发展比较昌盛的一个时代,但是文人画论对社会影响最大。文人画的核心特点是形的简约,意的深化,手法随意自然,笔墨简淡空灵,是书画同一、水墨为上,意兴万端。“写意”真是文人画的最独特的审美特征。中国文人画发展至宋代,用墨己经形成一个独立的审美内容,墨不仅仅是造型目标的媒介,墨在画中的渗透、运用己经成为文人精神的展示过程。
(二)后印象派绘画的审美思想与用色表现
后印象派的画家们摆脱了物象对人的羁绊,充分的体现了主体的重要性。但是在强调主体的同时,却又源于自然不脱离色彩本身的真实性。后印象派绘画拉开了现代绘画的序幕。塞尚的色彩既自然又单纯,是经过主观细致的推敲后产生出了呼应、协调的画面效果。梵高的绘画传达了自然的激情,梵高用内心的激情作为绘画的主题,坚定不移地用绘画来表现自我。高更的绘画是用线条和色彩象征地概括客观物象,强调绘画的原始性、象征性、概括性与装饰性。后印象派的画家们注意到了比瞬间更深层的色彩关系。
三、宋代文人画与后印象派绘画中“用墨”与“用色”的相似性
(一)墨与色在绘画中的主观性
从绘画的本质来看,宋代文人画与西方后印象派绘画又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宋代文人画是基于线,后印象派绘画基于面,前者是线与墨的结合称为“笔墨”,后者是面与色的结合称为“色面”。在宋代文人画的作者都是以独特的视角和心灵体悟,对物象进行提炼与超越,重在传情达志。他们的色彩是由“心”而来。以墨代色的色彩观既是对自然感悟的结果,又是高于自然地艺术境界。后印象派的画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他们共同创造了主观主义艺术,是主观主义的先驱者。他们脱离了客观的写实,使具象逐渐转向抽象、意象。而他们的意象就是通过最基本的绘画语言—色彩体现出来的。
(二)墨与色在绘画中的独立性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影响着色彩审美的取向。“墨分五色”不仅是强调墨多变的特性,也是对墨在文人画中“色”的角色的正视。墨自身具有独立的审美性格,不再是绘画造型的附庸,墨的表现力是最强的,在后印象派绘画中,色彩相对于其他绘画因素是“独立”的。在塞尚的作品中色彩是对结构的解析,是对第二自然的呈现。在梵高那里,色彩是艺术家深刻的生活哲理和可贵的艺术思想的集中表现。在后印象派绘画这里,色彩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它只是表达画家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可以说,到了后印象派绘画时期色彩得到了真正的、完全的解放。
从绘画本质来看,作为绘画形式语言中重要的因素之一—色彩,两者自身都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文人画以墨代色,用单纯的墨色概括绚丽的自然,强调了文人挣脱繁复多变的外象和“心源造象”的绘画理念后.印象派绘画在总结前人的美学基础上,以一种新思维方法和观察方法,开拓出了一片更为广阔的绘画天地,强调人的主观情感色彩,阐释了绘画的真实性。但“墨”与“彩”都是画家“心象”的流露。
参考文献:
[1]李广元,李黎.中西美术比较十书中西色彩比较研究[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
[2]绍彦.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