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写意人物画中“骨法用笔”的古今变迁

2017-09-22苗薛伟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笔法

苗薛伟

摘 要:对于骨法用笔,推崇以形写神是基于当前水墨人物画在重感受、重形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线的运用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在绘画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骨法用笔的灵魂就在于线的运用。研究骨法用笔在写意人物画中的意义,对于中国画这一完整体系的继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意笔人物;骨法用笔;笔法

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4-0037-01

中国特有的书法技艺源源不断地滋润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使得书画之间结合的非常紧密。书法艺术对用笔方法极致的探究也渗透到绘画中,尤其深刻地影响到了以大笔触水墨为材料的写意画。在以意境表现为要素的写意画中,经过历史的积淀与积累,山水与花鸟在表现手法以及创作思路上日趋成熟,但人物画的发展却非常缓慢,没有形成明确的艺术特色。在晋唐时期,草书的发展,尤其是狂草的异军突起,使得“笔飞墨喷”用笔使转的方法渗透影响“不贵五彩”的水墨山水画,同时,更进一步影响到人物画的领域。但是随着宋代文人画不断的兴起,文人画家将艺术表现的对象更多集中在了寄托情怀的山水与花鸟之间。人物则成为了山水画中的点缀景观的因素。出现了苏轼描述的“一圈是脸,不知是胖是瘦,一点是眼,不知是俊是丑”的人物画畸形发展的趋势。把人作为研究的对象极其缺乏。直接导致了人物画,尤其是写意人物画的衰落。至明代,中国写意人物画又有了新的发展,陈洪绶的作品《水浒叶子》,《西厢记》也成为了中国插画的典范。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代西方绘画的造型方式以及色彩等艺术观念进入中国,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改良与发展。例如,蒋兆和、徐悲鸿先生所提倡的写意人物画教学模式得到绘画界广泛认可,其理念是以西方科学造型作为切入点,以传统山水花鸟画勾、皴、点、染的笔法为主要手段,对物取象。对于写意人物画来说,这一改革有着非常重大的学术意义。因此,长久以来发展缓慢的写意人物画得到了新生。基于水墨写意人物画的特点,创作中注重“骨法用笔”是艺术家对作品意境和审美的至高追求,同时这种审美也显现出中国水墨画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灵魂。“骨法用笔”的继承不仅延续了中国水墨绘画的艺术特色,也使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到达更新的高度。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国际艺术思路的改变,中国传统的古典审美精神得到外界的重新認识,包括中国式造型、构图、笔墨在内的诸多元素引起了大批艺术家更深层次的解读。基于此,“骨法用笔”作为中国画用笔用墨的精髓,倍受关注,如何对其作深入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骨法用笔”不仅是一种绘画形式,也是传统中国画的的外在表现和精髓所在。从黄宾虹老先生所理解的笔力与气韵关系的文字中,能更进一步说明“骨法用笔”在书法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气关笔力,韵由墨彩,气韵生动,画之至难”。针对运笔的方法也作出了具体的阐述,他认为,须“以身使臂,以臂使指”、“力贯毫端”,是用笔之第二妙处,第一妙处,还在于笔到纸上,能押得住纸。画山能重,画水能轻,画人能活,方是押得住纸。黄宾虹老先生对“骨法用笔”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还认为“骨法用笔”中笔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气韵的清浊,进一步强调了“骨法用笔”在书法绘画中的核心地位。在中国画创作时的用笔强调“意在笔先”,“用笔”是由自己的心境与思想所跨出的第一步,是任何艺术形式与作品产生的前提,只有掌握了用笔,心境与形式,它们之间才能自然地融合。

在绘画中,骨法是线条的生命与气质的体现。古人也总结出了“笔端金刚杵”,“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等等,生动形象的比喻。至于画论中尚“骨”的表达,董其昌在评论宋代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时曰:“追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对主体是肯定的。此画如今还在,如果从他的用笔上对照董其昌所评论的,也确实如此。

中国画的绘画过程中在用笔方法上讲究“一波三折”,讲究“金石味”,讲究“力度”,用笔时的转折处要有韧性,要懂得自我控制不轻浮又不造作。用笔不同的力道结合丰富的笔墨干湿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抒发艺术家自身特有的精神气质与内在情感。用精湛的笔墨表现与高度概括与夸张的造型手法表达出画者自己内心所要表达的意境,并掺杂了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与联想赋予所要表达的物象,既表达了画者的心境感受,又与欣赏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

在当前中国水墨人物画不断发展的趋势下,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骨法用笔”和“以形写神”的探究与理解。在中国画创作中,写意人物和花鸟、工笔人物、工笔重彩等绘画形式在绘画所要表现并准求的审美高度是一致的。如果在绘画创作中认真贯彻这些原则,必然能够更好的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并且生动的描绘人物外貌特征及精神面貌,同时也能更好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画这一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钟跃英.气韵论[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张冠印.中国人物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4]韩刚.谢赫“六法”义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5]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endprint

猜你喜欢

笔法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十)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七)
品读
笔法与临摹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无生笔”循序渐进运笔法的运用——吴彦锋书法教学要点解析
笔法至上 以线传神——论我国古代白描人物画的用笔与线质
小篆的特点和基本笔法的练习
硬笔书法“笔法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课堂实录)
写活内美动人的平常人——《人间的声音》的写人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