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地性与可能性

2017-09-22何博

中国摄影 2017年9期
关键词:展场摄影展影展

何博

一幅幅俯视景象,多由无人机的镜头框取,最终被投影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文体中心会议室里的幕布上。初到连云区所见的图像,便是这些由航拍爱好者(大多为本地摄影师)从“上帝视角”收纳的海上云台山、花果山、寺庙、城市夜色、港口起重机、渔船。围绕这些作品,连云港国际摄影展组委会的成员正在为“空中看连云”摄影比赛奖项的评选各抒己见,而这些照片也将作为“交汇点—连云港国际摄影展2017”的一部分进行展出。眼前的“拟像”和窗外的实景交汇着,仿佛不争主次地蓄着势,在即将到来的展示之前迫不及待。

7月23日至27日,“交汇点—连云港国际摄影展2017”在位于黄海之滨的连云区举办。摄影展由《中国摄影》杂志、中共连云港市连云区委、连云港市连云区人民政府、连云港市文联共同主办,由连云港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连云港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江苏海州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连云港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同时也是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交汇处,这也正是本次影展主题词的来源。连云港国际摄影展的举办,正是文化助力“一带一路”的重要实践。

用一个最近流行的概念来说,这或许将是一场热闹的“在地”盛会,连云区摄影家协会非常希望在东道主这一平台上,以摄影为中介完成“聚会”“展示”和“推广”三项任务。

此次摄影展共设5个展场,包括连云港老街的中国民间亮宝楼展场、连云老街七一广场教堂展场、连云中学展场,位于江苏最大海岛连岛的连岛游客中心展场以及连云区文体中心展场。总体面积近万平方米,在大约1600米的展线上举行联展、个展共计39个,共展出国内外摄影作品2000余幅。其中包括知名摄影家朱宪民、姜振庆、梁达明以及青年摄影师叶文龙、朱汉举、张言华、林军的个展;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60周年摄影精品展;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地区和国家(福建泉州、浙江舟山、新疆、俄罗斯等地)作品展;“聚焦:中国海关摄影协会作品展”(沈珂策展);河南省青年摄影师优秀作品展(王勇策展);曾在2016北京国际摄影周展出并获得好评的“梦幻的翅膀:欧洲当代名家摄影作品联展”;“珠三角打工者还乡计划”作品展(大胡策展);展现被时间侵蚀后陈年影像的“插花地”影像作品展(絮絮策展);“潛意识:台湾当代摄影联展”(吴天章、谢春德、郭英声、姚瑞中、邓博仁、陈伯义参展,傅尔得策展);表现转型时期的哈萨克斯坦的“虚拟景观:荷兰摄影师迪特尔·塞茨(Dieter Seitz)作品展”;与空间的历史相关的“轨迹追踪:德国摄影师布里吉特·斯皮格勒(Brigitte Spiegeler)作品展”;索尼青年摄影师计划作品展(宋健、陈忠欢、贾代腾飞等参展);“创业在故乡全国摄影大展”入围作品展;连云港市摄影师优秀作品展以及“空中看连云摄影大展”优秀作品展。

为期5天的展览期间,还设置了摄影家朱宪民的讲座、“摄影与旅游”研讨会、“名家面对面”交流会、连云区各景点创作采风、旅游文化主题晚会、连云区精品旅游线路推介会等相关活动。

本地逻辑:看你?看我?

在景区做展览,应该以展示照片还是展示景区为主?主要目的是为来客展示本土(以连云区景观为主的本地图景)还是向本地摄影爱好者展示外界(更多的是摄影文化范畴内,来自“他者”的摄影作品本身)?也许从意在推广本地旅游资源的连云区主办方的立场来说,针对这些问题是心里有数的。尽管国内诸多举办过较大型摄影节(展)的城市(平遥、连州、丽水、大理等)将自己的主要功能设置为展示摄影作品并且逐渐建立自身作为区域性乃至国家层面摄影文化的“集散地”地位,而宣传推广自己的主场本身这一目的则或多或少被隐藏了,不过作为首次举办国际性摄影展的连云港市连云区,还是对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美抱有极大的热情,而国际影展也为连云区摄影人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展示机会。

就观展环境来说,连岛游客中心展场因宏大的建筑空间、充足的自然和室内光照以及便利的出入交通而为观看者提供了不错的观展体验,在此能看到“空中看连云摄影大展”优秀作品展、连云港摄影师张言华个展和“创业在故乡全国摄影大展”入围作品展。配有中央空调的连云区文体中心则是最为惬意的展场,本次展览中作品数量最多的单元“连云连海连天下:连云港市摄影师优秀作品展”便被安置于此,按照自然风光、海港与码头、城市景观、道路、人文活动以及动物的潜在线索,占据整个展场的展线三之有二且为最主要的展示空间。布展之时,连云区摄协的一些成员和当地其他摄影爱好者穿梭其间,不时指着幅照片会心一笑:“这不是某某的片子吗?”“这拍的是某某地方。”“我也在这里拍过。”分享回忆与彼此交集的社交氛围延续在整个布展过程中,由此或多或少可以体会到主人们在期待的同时流露出的自豪。

从“连云港市摄影师优秀作品展”和“空中看连云摄影大展”优秀作品展中的作品本身来看,大多由以摄影爱好者的美学趣味为主导,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许多作品都体现出对摄影(照片)“指示性”特征的强调:标志性的自然景观、建筑和人文痕迹,以及依循着像场内景物的地势、路线、时节色彩、光线明暗等线索而建立起的对外部世界的确认。场内照片与展场外景观的形成互文,在参展摄影师和后来的观展者的视线内满满当当地填充着连云区大大小小的文化符号,并引导观看者前往照片拍摄之处完成“确认”这项任务—摄影展期间,当地主办方也确实为来访者采风和短期旅游项目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且安排了便捷的交通工具。如此,这些位于最佳观展环境下的连云港本地图像成为了激发观众观看欲望的引子,找寻景致并留念的索引,或者说被强化了广告层面的功能。这些影像在为他方来客制造想象的同时也催促着来客去将想象与现实对接。到连云来,参连云影展,看连云图像,逛连云景点,一条龙。无论你看向何方(展板还是窗外),不管你身处何地(展场抑或户外),都能通过不同方式感受连云之美。来自深圳的摄影人絮絮留下了这样的观感:“此次国际摄影展,作品精彩纷呈,质量高,信息量大,除了2000余幅国内外名家名作外,更为重要的是连云港本地及外地影友们拍摄的连云港作品,让所有的摄影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全方位了解了连云港的风土人情及自然风光,非常好地宣传及提升连云港的知名度、美誉度,扩大了连云港的影响力。”endprint

相较于连云区文体中心和连岛游客中心,设置于连云老街的三处展场就略显寥落了,不甚完善的制冷设施和光照条件让它们无法成为最主要的观看处所,而本次影展中相对更有分量、更具活力的作品都汇集于斯。隐于老街巷陌之中的中国民间亮宝楼、连云老街七一广场教堂和连云中学三幢建筑收纳了除上文提及的展览以及“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地区和国家作品展外的所有作品。本区域的作品展基本呈现出了一个综合性摄影展应有的结构和面貌:作品覆盖了建国以来的经典影像、大陆和台湾当代名家作品、青年摄影的新气象、欧洲当代摄影、地域性和行业性影像项目的集合以及对现成照片(拾得物)的再创作。在连云区所有的展区中,老街三展区的这些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输出和装裱形式都是最丰富的。老街展区成为了一个临时图书馆,隐没于本次影展的热闹之中,观看者需要花一些时间在其中徘徊并消化。影展期间,老街上的游人并不多,展出场馆周遭更是少有妨碍观看和思考的干扰物(比如流动摊贩、建筑施工、繁忙交通之类)。因此,尽管并不处于高光位置,但这也为观者提供了参与连云港国际影展的另一个选择。毕竟在某种程度上说,观看作品、接触自身经验之外的图像信息并让自己与之对话,是一部分前往影展发生地的观看者的主要目的—虽谈不上“朝圣”,至少也是一次摆脱惯常摄影经验的陈词滥调的好机会。

浏览、拍照、上车、下一个展场:摄影师的扫视和游客的步伐

本刊在影展开幕当日的微信推送文章曾提到:“逛连云港国际摄影展,也是一种在景区看摄影展的体验。当旅游与摄影交汇,二者相互促进又共生,摄影展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延展。”旅游与摄影的交汇实际上在《中国摄影》之前主办的河南永城芒砀山摄影季就得到了体现,而此次二度相交更加突出地展现出二者是如何“共生”的。

在《中国摄影》杂志官方微博7月23日推送的关于连云港国际摄影展开幕组图的留言里,有一条写道:“配图好像Martin Parr(马丁·帕尔)拍的。”这似乎是个很有意思的评价,而这种被类比为马丁·帕尔式的“有意思”确认了帕尔所捕捉到的旅游者的形象和姿态是普遍存在的。连云港国际摄影展将观展者的身份默认为了爱好摄影的游客(由主办方邀请的观展对象多是摄影界人士和当地及周边摄影协会的成员)。这些来客一方面用相机或拍摄自我或他人以留念,或框取着影展上的照片以及照片所指示的现实景致;另一方面又成为其他摄影师“shoot”的“猎物”。影展为这种心照不宣又其乐融融的“黄雀在后”营造了很好的氛围。就这一现象来说,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管是否依托于拥有旅游资源的承办地,“影展”本身便已经具备了景观的内涵,它和参与其中的人的胸怀必须足够宽广,以接受其他参与者的凝视、消费以及借助相机的侵入。

当然,影展中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共同身份依然是游客,这也是他们多重身份中最主要的部分。于是,影展开幕当天的连云区见证了这一大批手持照相机的游客的迁徙之旅。

影展设定的展期是5天,由于本地主办方希望保证引导获邀来宾游览景区的时间,故分配给来宾半天的时间统一乘坐主办方安排的大巴浏览几大展场。分处三地的展场彼此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从连云区文体中心出发,到连云区老街和连岛游客中心分别要经过12.9千米和10千米的路程,而连云区老街与连岛游客中心则相距16.4千米),因此大巴成了转场的最优选择。在这小半天的时间内辗转三地五处展场,事实上留给观看者端详和思考的时间并不多,所以“速览景物(影展照片)、拍照、上车、下一个景点(展场)”这种熟悉的“跟团”旅游模式得以再现。

完成第一个展区连云区文体中心的“打卡”后,大巴载着观展者前往设置于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游客中心的展场。连岛位于黄海之滨海州湾畔,与连云港港口隔海相望,是江苏省的第一大岛,由6.7千米的长堤与陆地相连。据连岛海滨旅游景区网站介绍,岛上的游客中心是“国内单体建筑规模最大、功能设施最先进的游客集散中心”。这里鼎沸的人声将影展的热闹调至了最大分贝。观展者与纯粹的游客进入大厅前原本分离的角色产生了重叠:受邀来宾融进单纯前来连云港度假休闲的游客穿梭不止的人流中,而一部分游客在开始连岛的正式游览之前也在展板前或驻足或徘徊,当然,还有人用自己的手机或者相机在展览大标题前自拍、与他人合影留念。展览成为了景观和留念标志地,成为了显示马丁·帕尔镜头中的人以及马丁·帕尔式图像的双重屏幕,在摄影镜头的注视之下,被添加了确认旅游行为和塑造记忆这两项功能。

可以与连岛游客中心展场作对比的是老街七一广场教堂展场。教堂展场是一个较为独特的存在,它独居一隅,且只承载了由傅尔得策划的一个展览;“潜意识:台湾当代摄影联展”。该展览中呈现的吴天章、谢春德、郭英声、姚瑞中、邓博仁、陈伯义六位臺湾当代摄影师的作品,无论是影像本身的质量还是文化内涵层面,都属上乘。这些作品表现并试图探讨庙宇信仰、生死、灾害、文明和个人记忆等主题,同时借助教堂自带的关于“信仰”的语境,强调台湾当代摄影中对于本土文化的多层次的“信仰”和反思。它值得观看者专门前去,停留并静观。而新近装修的教堂本身的肃穆感(尽管该教堂并不会被用于宗教活动)也能为观看行为的独立性提供保障。纵观几处展场,似乎也只有教堂一处能够让观看者暂别游客之身份,全身心沉浸于纯粹的图像世界中。

综上,在设置于旅游景区的影展中,照片自身的角色定位是一个很重要且很有意思的话题,而对照片不同功能的把握,更是一项关乎影展效果和目标达成的关键事务。对于连云港市而言,向公众展示本地旅游资源、摄影资源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但是如何在未来几年举办的国际影展中,更有效地进行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结合本地实际更有策略、更具体、更多样性地尝试展览的“在地性”,如何更精准地打造自己的品牌,这些方面都值得期待。endprint

猜你喜欢

展场摄影展影展
张超摄影展
最初的面孔 肖全摄影展
Designing the Exhibition Space for "The New Normal", Beijing, China, 2017
公益摄影展《走进走近》福州开展
2016年各类国际影展金奖作品鉴赏
布达拉宫外的摄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