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四十载 情缘“119”

2017-09-22吴学华

中国摄影 2017年9期
关键词:消防摄影

1957年出生的我,今年已到了部队最高服役期限,即将告别军旅生涯。

1975年12月28日,我高中毕业应征入伍来到上海公安消防总队。城市里长大的我,原本打算干完五年兵役期后另谋职业。可事实上,五年过后,战友们大都离开了“红门”(消防部队的俗称),而我却扎根下来。常有人问我,是什么力量吸引我赴汤蹈火、浴火人生42年·我由衷地回答:“是摄影的魅力牵引着我,情缘‘119,圆梦火舞台! ”

我出身于摄影世家,祖父早先是照相馆的摄影师。子承父业,父亲15岁就进了在上海享有盛誉的王开照相馆,他退休前是上海淮海路上人民照相馆的国家特一级技师、著名人像摄影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人像摄影展金、银、铜奖。母亲就职于上海蝶来照相馆,擅长照片修整。记得上小学时,家里五口人挤在一间15平方米的小屋内,母亲和姐弟都睡了,唯有父亲用报纸遮挡着灯光在整理他的照片。我出于好奇,跟在父亲屁股后面学习照片冲洗印放,偶尔获得父亲的赞许拿个照相机按几下快门。星期天一大早,父亲就背着相机迎着晨曦的阳光走街串巷去拍照了。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不知不觉也喜欢上了摄影。

当兵第二年,我被抽调到上海公安消防总队办公室任机要秘书。因人手少,常常被老同志拉去看现场,回来试着写火灾报告。多次出入火场,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消防战士勇敢献身的精神,使我越发感到文字难以表达心里所受到的震撼。1978年,上海消防部队在扑救合成橡胶厂火灾中,一辆消防车上的随车消防员全部被烧伤;1979年,上海消防部队在苏州七子山销毁废旧弹药时,发生意外爆炸,一下子牺牲了13名官兵。令人遗憾的是,正当组织宣传报道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时,竟找不出这些英雄们平时训练和战斗的影像。作为战友,我悲痛之余暗下了决心,一定要用相机为英雄讴歌,为战友服务。为了能名正言顺地干上消防摄影,我利用星期天和业余时间,主动下中队拍摄战友们的工作生活影像,勤学苦练摄影技艺。1980年代初期,报纸经常有组织摄影比赛活动,我鼓足勇气投了稿,未料频频斩获大奖,获奖作品和作者单位名字连续上了党报的头版。影响力出去了,我顺势成为了一名专职消防摄影师。

消防成为了我的职业,摄影又如意成为了我的专业,心里自然就多了一份成就事业的责任担当。为了第一时间跟上出警行动,我是有家不回,吃住在单位。结婚以后,我更是主动申请要求把家安顿在消防队里,希望与警铃相伴,生怕错过任何拍摄机会。就是这样,我还是经常为“掉队”而沮丧,因为消防车从接警到出车都不会超过一分钟,常常是等听到警铃声拼命赶到车库时,消防车上的警报声已离我越来越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夜间火灾频发,我索性干脆蹲守在“119”指挥中心,只要看到接警员出警调度,我便迅速超先提前抢上指挥车,才总算赶上第一出动。那么多年,“119”指挥中心的战友更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与我的“热线”联络从未间断过。

我梦想着用摄影去记录变革、前进中的中国消防事业;用自己于千百次地出入火场过程中对生命的体验和灾难的感悟,去探索表现不畏艰险、战胜磨难的人类精神的视觉印证。这种视觉印证的追求,使我摒弃了简单化的火场摄影方式,而把人上升到主导地位。与国外那些注重灾难场景的摄影家不同,我把场景的灾难性设置在辅助抑或是次要的地位,而把与灾难场景对应的人推倒镜头视觉的前沿。

1988年3月24日下午2时许,上海嘉定发生了火车相撞的重大事故,我闻讯已晚了两个小时。赶赴现场的路上,同事为我惋惜,说错过了机会。到达出事地点时,天色虽近傍晚,但抢救仍在继续。各路记者纷纷占据着自己认为最佳的位置,频频地亮着闪光灯。我想,如果继续地面平视拍摄的话,照片效果将是一种简单重复。地处旷野,哪里还有好的拍摄角度呢?突然,我灵机一动:爬上车厢顶试试,居高临下的全景式俯拍,离救援现场更近些。这样既可抓拍到抢救者与被救者人物的情状,又可大视角表现现场气氛。不久,在军警民的携手努力下,有一个受伤的日本女孩即将获救。机会是再好不过了,就看自己怎么把握瞬间。我屏住了呼吸,不敢“轻举妄动”,因为闪光灯亮一下,再等充完电需要好几秒钟,处理不好很可能失去最佳时机。我举着相机,眼睛紧紧盯着取镜框里的动静:受伤的女孩终于被抬了出来,她的一条腿受了伤,白袜洇着血迹。人们小心翼翼地托着、举着、扛着她,尽可能不让她受到二次伤害。接应的担架送上来了,底下的人们手举头顶,上面送女孩的人则分外小心,越是在女孩的身体接近担架时,他们越是用力支撑着……这是最紧张的一刻。此时,我的闪光灯霎时亮起一道白光,诞生了《1988·上海火车相撞事故抢险纪实》这幅作品。

2010年11月15日14时16分,上海胶州路一场大火拍摄过程令我刻骨铭心。着火公寓有近30層高,外墙四周上下都筑起了施工用的脚手架。在我到达时,整幢楼宇外墙都处在浓烟包围之中。为了能拍到高层逃生或救援的镜头,不少媒体同行急着四处寻找制高点选择登高,虽然一度我也有此拍摄想法,但多年的火场摄影实践使自己清晰意识到:火灾场景只是个表象,而火场中人物的活动、人物的命运才是我拍摄的重点。因此,我坚持“第一时间”选择地面灵活拍摄。

着火公寓位于常德路、余姚路、胶州路三条马路之间,消防灭火力量均有不同程度分布,其中余姚路消防力量分布和围观群众最多,媒体聚集也最多,是最“热闹”的地方。但经了解,着火公寓内的居民真正从大楼外墙脚手架逃生的很少,这就意味着楼道进出口依然是居民逃生和救援的主要通道。据此我选择了看似较为“冷清”的胶州路作为主要拍摄点。由于着火公寓内烟雾大且烟气毒性强,毫无装备的人根本没法直接冲进楼宇,于是我就守侯在楼道出入口。火灾发展进程果然不出所料,我在这个“要点”上,捕捉到了一连串的现场人物表情。这起罕见的高层公寓火灾值得记录的远远不止这些。为此,我的镜头不停地延伸至医院、殡仪馆,扩展到火灾调查现场和受灾居民家庭……总之,围绕着逃生者、抢救者、被救者、受灾者、志愿者等现场人物命运的线索,真实还原大火背后看不见的场景,当时抓拍的人物影像原始素材为我后期追踪报道起到了重要铺垫作用。若不是“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抢拍到这些鲜活的人物,《“11·15”大火救援现场》这组深度摄影报道将无从谈起。endprint

在这起火灾事故中,由于着火公寓外墙蔓延速度极快,外围逃生或救人均难以顺利展开,在保证登高车足够灭火救援力量的同时,众多消防队员按科学施救原则实行着内攻灭火救援战术,这让期待高楼外墙救人场景的媒体记者和周围民众因看不到更多消防力量的投入而产生了误解。事实上,登楼内攻的消防队员为抢救被困者,拼尽了全力。他们挨门逐户搜寻和疏散群众,还摘下自己的头盔和氧气面罩戴在了被困者头上。结果是被困的居民由消防队员背下了楼,安然无恙地获救了,而体力透支的消防队员却因严重缺氧张大着嘴巴,有的还昏倒在了获救者身旁。这些感人画面,如果你不主动深入中心现场是无法捕捉到的。

1990年6月16日上午9时许,上海一老旧平房区住宅发生火灾,火被扑灭后众多摄影记者都回去了,而我留了下来。大白天一名年轻妇女被烧死,总感到有些蹊跷。我细细观察,发现尸体旁的王姓中年男子欲哭无泪、神情异常且脸部和手上有明显被灼伤的痕迹,凭我的职业经验当即判断他与火灾有一定关联。于是,我不露声色地拍摄了这名男子的受伤部位以及他在现场的一系列反常举止和神情。在调查初步确认该男子为杀妻纵火嫌疑人后,我又及时拍下了他现场受讯及法医尸检过程的镜头。为了使这组照片融入更多信息,我又花大半年时间跟踪采访拍摄了嫌犯受审、纵火犯获死刑后的最后晚餐、纵火犯被押赴刑场及受害人家属生活遭遇等案子审理过程各个阶段的不同细节。由于从发现嫌犯到认定案犯,我提前预判摄影介入,在“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紧紧围绕引发纵火命案的主人公,抓住他们命运发展的几个关键点,由人证到物证交叉展开动态化的追踪式报道,情节一环扣一环,强化了图片纪实性和故事性。而且采访过程中,为避免引起拍摄对象的注意,我卸下了制服穿便服,使现场人物情感始终处于自然流露状态。不仅真实生动反映了公安人员火眼金睛破案的全过程,还深刻揭示了火案背后折射出的家庭社会问题,《纵火犯被捕》作品发表后社会影响很大。

2008年7月17日,上海雷盛德塑料包装有限公司突发大火,我见证了几千平方米的熊熊大火如何被我的战友降服,也见证了三位烈士献身时的悲壮一幕:一根烧塌的百余吨大梁压在了余海、史建华、姚磊的身躯之上;这是曾经与我在汶川抗震救灾中患难与共的三名战友。

2014年2月4日,在扑救上海环震包装制品有限公司仓库火灾中,起火建筑数十吨重的横梁、楼板、墙体突然发生整体垮塌,罗店消防中队战士陆晨、孙络络不幸被埋,壮烈牺牲;同年5月1日, 关港消防中队战士钱凌云、刘杰在登高扑救上海盛华景苑居民楼火灾中,因受热气浪推力影响,从13楼坠落而英勇献身。短短几个月里,有4名90后消防员先后殉职,送别战友的悲痛气氛令我窒息和动容。

像这样拍摄背后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在42年的消防职业生涯里,我经历过无数次的震撼和感动。而每一次的震撼都猛烈冲撞到了我内心的深处,而每一次的感动,都让我油然升腾起一种超越年龄的力量。40年的消防摄影创作实践让我深有感触:头脑比照相机更重要。对灾害事件摄影报道能否把握全局,直接反映出作者是否具备用心灵去感受和描绘自己所处时代和环境的能力。

我的消防成名作《烈火金刚》,已是当代中国消防形象的符号。这幅作品获得了美国《大众摄影》举办的“伟大的1994”国际摄影大奖赛一等奖,还获得了英国白兰地美好生活国际摄影大奖,成为了1996年法国阿尔勒世界摄影艺术节的宣传海报。众所周知,早些年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摄影沙龙比赛,盛行的是唯美主义艺术表现形式,灾难性的纪实摄影作品与它都沾不上边,但我注重挖掘消防纪实摄影新闻与艺术双重融和的审美价值,力求抓住光与影、色调与透视对比及人物行为瞬息万变的典型情状,使消防纪实摄影作品既有新闻性又有艺术感染力,从而进入到人类精神共有的人道情感领域,彰显了消防纪实摄影作品独特魅力,颇受评委们的青睐,比如,1986年我拍摄的《咫尺搏击—上海二轻局大火》获第30届英国埃赛克斯国际摄影沙龙比赛金牌奖,中国消防摄影作品第一次出现在国际沙龙摄影比赛的最高领奖台;1995年《抢救》获美国西北國际摄影沙龙比赛最佳作品奖,同时获美国摄影学会金牌奖。在国内外新闻摄影界也获得不少殊荣,《1988·上海火车相撞事故抢险纪实》获由世界新闻摄影组织和国际记者联盟为纪念摄影术发明150周年在匈牙利举办的大型国际新闻摄影展览会的金奖,我有幸成为新中国首次赢得国际新闻摄影大展金奖的摄影工作者;《“11·15”大火救援现场》获2010年度全国新闻摄影年赛金奖;《痛别战友》获人民摄影(2014年度)新闻摄影“金镜头”评选金奖。2008年,我拍摄的汶川抗震救灾画册《生命的力量》被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授予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特别奖,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我《危境中的力量》汶川抗震救灾摄影展的全部240幅图片。2011年,我10幅消防摄影获奖作品和1778幅上海世博会消防安保摄影作品被中央档案馆专题收藏。

我能用相机追寻于人道主义职业印迹40年,得益于中国摄影事业蓬勃发展,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中国摄协于1992年向我颁发中国摄影艺术最高个人成就奖—金像奖,中国文联于1996年授予我摄影界唯一的“世纪之星”荣誉称号,其间还联合在北京和上海两次举办“世纪之星”—摄影家吴学华作品展和研讨会,推荐我代表中国参加第24届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代表大会……激励鞭策着我坚持立足本职,站在国家意义的高度,以更宽阔的视野,从人性视角、文化立场、艺术眼光、职业情愫,关注和思考中国消防事业发展历史进程,布局中国消防影像文化新一轮创作规划。

让沉寂的影像说话,让历史告诉未来。2014年,随着自己历经18年编创的《中国消防百年图录》正式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消防影像专著,标志着本人首创的“中国消防影像文化工程”全面完成。这项影像文化工程由我在不同时期摄影创作和编辑出版的《生命的力量》《浴火人生》《难忘精彩》《中国消防百年图录》构成,犹如创建了一个生动鲜活、可以带回家的中国消防历史影像“博物馆”。对于宣传普及消防知识,提高民众防火意识;传承中国消防文化,丰富警营文化生活;加强对中国消防史研究,助推消防博览事业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防火灭火工作,促进中国消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填补了中国消防发展史的影像空白。至今已获中央档案馆、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中国警察博物馆等众多中央国家级文博单位收藏。

如今60岁的我,依然充满着战士情怀,火场成为了我人生无法离弃的战场。因为自己深知:只有在生死线上历练过的蹈火者,才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消防员。我敬佩英雄的战友,纯洁无瑕;我敬佩英雄的战友,勇者无畏。我因他们而感动,我因他们而骄傲,我因他们而坚守。

相比战友们的伟大壮举,我做的这些尽管微不足道,但由此却为中国公安消防事业未来聚积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沉甸甸的文化成果,不仅是本人对公安消防部队多年培养的真情回报,更是我四十二年消防军旅生涯价值所在。endprint

猜你喜欢

消防摄影
《消防界》征稿启事
“消防体检”保安全
全国消防日11月9日
一架MQ-9收割者正在执行消防任务
漫画说消防
消防也幽默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