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人生之“书”

2017-09-22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无字点滴心灵

人要读三本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三个形象的比喻,表明人的一生所必备的财富:知识之滋养、生活之洗礼及心灵之修炼。

毋庸置疑,“有字之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问一个人如果沒有品读过文字的智慧,感受过知识的滋养,又怎能拥有“充盈之思想”呢?诚然,在如今的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浮躁的气息,他们将读书等同于考试,将读书仅视为一种工具,但读书绝不应局限于此。它不应是与名利挂钩的,而应是思想上的自我提升、人格上的不止追求,更应是精神上的诗意栖息地。

品读“有字之书”,感受知识的滋养!

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一个人的一生还需细细品读一本“无字之书”。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无字之书”指的就是生活中的点滴历练。

史铁生曾说:“真正的归依不在于某一处所,真正的归依在路上。”无独有偶,泰戈尔也曾言道:“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留下什么,只要经历过,便是最大的美好。”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两位大师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人生经历的重要意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人生中有太多的事物等着我们去学习与品味。芭蕉硕大的叶子往往成为人避雨的工具、蚂蚁的游乐园,它也在无形地告诉我们:一味地扩大自己往往会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同理可知,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自然的花草树木等,都在无形中教给我们人生的哲理。

品读“无字之书”,体会生活的智慧!

不过,一切的一切都应建立在一颗美好的心灵之上,即人生须品“心灵之书”。古往今来,流芳百世者有之,遗臭万年者有之。决定两者类别的,不是一个人的才华,而是一个人的心灵。因此,秦桧身为状元依然难逃千夫所指的命运;蔡京书法绝伦,也依旧不受历史的待见。这一切的一切,均源于内心。没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又有何资格来奢求他人发自内心的赞美呢?毫不夸张地说,心灵是人一生成就的基石。

品读“心灵之书”,提升心灵的境界!

但正如《尚书》中说的那样,“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纵使我们知晓那三本书的重要性,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领略个中的真谛。唯有时间流逝下孜孜不倦的行动才能让我们读懂人生的“书”。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唯愿自己品读人生之“书”,做最好的自己。

得分: 50分

文章对“三本书”有明确的定位:知识的滋养、生活的智慧和心灵的提升。全文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三本书”的重要作用。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渡衔接自然,使文章结构严谨,体现出作者严密的论证思维。同时,作者在结尾部分引用“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提出了读书的一个尴尬处境,具有一定的启发诱导意味,值得读者深思。

从结构上看,三个分论点之间的排比式结构,既使文章结构清晰,增强了论证的气势,但也显示出作者对“三本书”关系定位得还不够精准。endprint

猜你喜欢

无字点滴心灵
环保之心 汇聚点滴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无字的情书
不可思议的旅程
詹红丹:点滴感动在心间
砚边点滴
唤醒心灵
喵夭家的环保点滴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