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即人生

2017-09-22毛其华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菜根前人读书人

毛其华

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出身贫寒,连一本书也买不起,但他坚持在教室外旁听,流连于邻居家的旧书,用燃烧后的木头在粗糙的木板上一遍遍涂抹……在快乐的读书中,林肯一步步成长为赫赫有名的执业律师、美国总统。

大凡林肯那樣的成功人士,无不从读书起步,以读书为乐,而成就辉煌的人生。与书为友,以读书为乐,诚如朱熹所言:“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真正做到了,人生之路算是有了一个正确的起步。继之以不懈的努力,尽可能地多读书,吸收前人的思想养分,人生大致能有个不错的结局。“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世间读书人无数,能有所建树者寥寥,也是事实。鲁迅先生说,书读得多了,文章自然也就写出来了,可鲁迅终究只有一个,其中缘由,无非怎么读、读什么。

读前人之书,是谓读“有字之书”,是读书做人的必由之路,可以增进知识,启蒙智慧。然而只读有字之书而忽略了社会实践,躲在书斋里独自沉醉,“两耳不闻窗外事”,难免读成书虫。鲁迅先生也曾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如此读书,只能在前人的故纸堆中徘徊而迷失。

明代林希元说:“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经典的作品,无一不是来自实践。达尔文亲身实践而成《物种起源》,创立进化论;马可·波罗遍游中国,才成就他的游记,对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典来自生活,来自社会,是人生这本无字之书的高度结晶。读书者在博览群书的同时,既要体味作者的精神人格,更需用学到的知识细察人生、社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唯其如此,才能化知识为力量,走出书斋而能指点江山。

王阳明先生首倡知行合一,认为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称得上“善”;陶行知先生直接就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读书人只有将有字之书读到烂熟于胸,化而为社会实践的起始资本,进而细读社会人生这本“无字之书”,不断提升自己,铸就自己的“心灵之书”,才能成为合格的读书人,也才敢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点评

文章以“成功”为标杆,倡导读书以“有字之书”始,同时重视实践,体味作者精神人格,细察人生、社会,最终“知行合一”,铸就“心灵之书”,层次推进顺畅,论据充实。

从各部分论证来看,文章重在解释“为什么读”,关于“怎么读”的问题提出来了,却未作深层阐述。将“成功”作为读书的目的,立意上也有些单薄。标题“经典即人生”与文章内容不太切合。

另外,第2段的引用从作者到内容均有误,“布衣暖”一句应该是宋代郑思肖的话,“菜根香”应为“菜羹香”,“读书滋味长”应为“诗书滋味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菜根前人读书人
最忆扬州菜根香
陈洪渊院士:为科学“嚼得菜根” 为国家“做得大事”
锦句
我是快乐读书人
打渔人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趣味古文
菜根谭之《平常心是道》
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