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人生三书,创美好未来

2017-09-22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无字论据上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又有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有作家提出人生要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本书,我很赞同这位作家的看法,这三本书即人生之书。

所谓成长,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我。在我看来,“有字之书”就是我们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得的阅读,“无字之书”则是指我们在生活中学到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心灵之书”就是我们在已有的基础上净化自己心灵的一门学问。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从进入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有字之书”。从一开始的声母、韵母到词句再到文章,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我们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中,纵观古今,吸收着文字中的精华,成就更好的自己。不论是课本、名著、小说还是网络阅读,文字都让我们有所收获。人生的第一步,读好文字之书,成就博学多识的自己。

而人生的第二本书——“无字之书”,则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学习、揣摩。不论我们生性是孔子所说的善还是孟子所说的恶,我们都需要从生活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原则。人不是生来就会为他人考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分享的,慷慨大方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人不是生来就讲文明懂礼貌的,彬彬有礼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台湾作家简媜学了“无字之书”后道出了人不可锋芒毕露的道理;蔡元培学了“无字之书”后抛开了学生与之发生口角的不愉快,为该学生写了推荐信。读好“无字之书”,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圆滑世故,而是让自己有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准则。

人生的第三本书也是最难读懂的书,就是“心灵之书”。有人说“把心磨平,波澜不惊”,这是一种境界,只有读懂了“心灵之书”才能达到如此的境界。退休教师韦思浩捐出了自己的退休工资为失学儿童提供读书机会,自己却游走在生活边缘;印度男子库玛虽生活困难,但他乐意为饥饿的陌生兄妹点餐;孔子、颜渊淡泊名利,将富贵看作浮云,一心倡导仁义。他们都读懂了“心灵之书”,不论是对他人还是对整个社会乃至国家,他们都净化了自己的心灵,将大爱传递给他人。读好“心灵之书”,提升自己的境界,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

时光匆匆,漫漫人生路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长。在人生路上,多学习这三本人生之书,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创造出自己美好的未来。

得分: 52分

文章语言流畅、简洁、明晰,文体符合论述文要求,对“三本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有较准确的理解和阐释,并且能抓住题目中的另一个关键词“读”,围绕“读”什么、为什么要“读”展开一定深度的思考与评说。

论述过程体现了较好的因果逻辑思维。比如要读“有字之书”是因为读“有字之书”能“成就博学多识的自己”;要读“无字之书”是因为人不是生来就“会为他人考虑”“懂得分享”“講文明懂礼貌”的,读好“无字之书”能让自己有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准则。

稍有缺陷的是论述为什么要读“心灵之书”的部分,看似论据很丰富,实际上以叙代议,论据与观点间的联系缺少必然逻辑性。另外论据的准确性也有欠缺,“性恶论”是荀子的观点而非孟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无字论据上学
恰当使用论据
无字的情书
不可思议的旅程
上学啦
书从无字读起 路自跬步行出——记甘肃政法学院崇文诗联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探索与实践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