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三书,创美好未来
2017-09-22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又有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有作家提出人生要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本书,我很赞同这位作家的看法,这三本书即人生之书。
所谓成长,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我。在我看来,“有字之书”就是我们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得的阅读,“无字之书”则是指我们在生活中学到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心灵之书”就是我们在已有的基础上净化自己心灵的一门学问。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从进入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有字之书”。从一开始的声母、韵母到词句再到文章,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我们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中,纵观古今,吸收着文字中的精华,成就更好的自己。不论是课本、名著、小说还是网络阅读,文字都让我们有所收获。人生的第一步,读好文字之书,成就博学多识的自己。
而人生的第二本书——“无字之书”,则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学习、揣摩。不论我们生性是孔子所说的善还是孟子所说的恶,我们都需要从生活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原则。人不是生来就会为他人考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分享的,慷慨大方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人不是生来就讲文明懂礼貌的,彬彬有礼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台湾作家简媜学了“无字之书”后道出了人不可锋芒毕露的道理;蔡元培学了“无字之书”后抛开了学生与之发生口角的不愉快,为该学生写了推荐信。读好“无字之书”,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圆滑世故,而是让自己有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准则。
人生的第三本书也是最难读懂的书,就是“心灵之书”。有人说“把心磨平,波澜不惊”,这是一种境界,只有读懂了“心灵之书”才能达到如此的境界。退休教师韦思浩捐出了自己的退休工资为失学儿童提供读书机会,自己却游走在生活边缘;印度男子库玛虽生活困难,但他乐意为饥饿的陌生兄妹点餐;孔子、颜渊淡泊名利,将富贵看作浮云,一心倡导仁义。他们都读懂了“心灵之书”,不论是对他人还是对整个社会乃至国家,他们都净化了自己的心灵,将大爱传递给他人。读好“心灵之书”,提升自己的境界,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
时光匆匆,漫漫人生路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长。在人生路上,多学习这三本人生之书,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创造出自己美好的未来。
得分: 52分
文章语言流畅、简洁、明晰,文体符合论述文要求,对“三本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有较准确的理解和阐释,并且能抓住题目中的另一个关键词“读”,围绕“读”什么、为什么要“读”展开一定深度的思考与评说。
论述过程体现了较好的因果逻辑思维。比如要读“有字之书”是因为读“有字之书”能“成就博学多识的自己”;要读“无字之书”是因为人不是生来就“会为他人考虑”“懂得分享”“講文明懂礼貌”的,读好“无字之书”能让自己有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准则。
稍有缺陷的是论述为什么要读“心灵之书”的部分,看似论据很丰富,实际上以叙代议,论据与观点间的联系缺少必然逻辑性。另外论据的准确性也有欠缺,“性恶论”是荀子的观点而非孟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