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高职人力资本培养协调发展研究

2017-09-22陈振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4期
关键词:人力资本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陈振

摘要: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主要是基于高技能应用型人力资本的供求关系,才使得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耦合”关系,其协调度可通过双方协调性分析得以反映。探寻两者协同发展新路径,主要是以人力资本为视角,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横断面——产业、行业、职业,审视高职教育的三个维度——专业、学业、就业,从而提出优化人力资本配置结构、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能、明确人力资本职业导向等措施,以增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力资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08C-0088-05

“十三五”规划强调,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形成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1]人所共知,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高职教育凭借着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实践技能通过人才培养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型人力资本培养重要供给者。固然,作為“教育”与“职业”高度耦合“共同体”与“集合部”的高职教育,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增长重要的解释变量。[2]

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国家大力倡导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应用型人力资本的需求,无论是在总量或结构上都愈发显得不足。尤为重要的是,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由于两者之间缺乏统一协调的动力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难免造成双方发展失衡困境,即出现错位、缺位和资源浪费等方面问题。高职教育技能型的人才培养如何顺应及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新常态,当前及未来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一、高职人力资本培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

社会协调的理念是对系统耦合关系的认识与描述,源于自然领域“耦合”现象的发现——这是一种基于两个以上系统彼此影响的现象。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可用投入产出率进行测算,而高职教育作为高技能应用型人力资本的生产方,其区际人力资本水平差异即成为区域经济之间发展差异的根本原因。那么,如何把握高职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生产培养的实质?怎样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技能型人力资本培养的驱动?高职教育技能型人力资本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机理又何在?显然,洞察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成为必备之前提。

(一)把握高职培养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实质内涵与具体特点

“人力资本”,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对于“人力资本”,经济学诺奖得主舒尔茨的解读最早、也最经典和权威,舒尔茨把它阐释为凝集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3]由于“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进行一定的学习培训,所以只有掌握了知识技能并投入生产体现为价值创造能力才能被称为“人力资本”。如前所述,具有“耦合”关系的社会系统,如果协调得当,就能相互促进以提高效率;反之,则难以发挥协同效应。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其所需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进行强“耦合性”的投入,只有两者比例协调才能形成合力,使其良性发展。这是我们把握高职培养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实质内涵时,需要首先明确的。

高职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也是广义的培养机构),是区域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与市场经济最为接近,所以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表现为相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高职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教育需求和技术型人力资本作为动力支撑,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为高职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和实践平台作为发展后盾。二者的协调,不仅意味着高职教育要与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相协调,高职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相协调,高职人才培养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用人标准相协调;还意味着双方要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形成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营造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环境。[4]

高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力资本,具体表现为三个特点:首先,资本能动性。物质资本价值实现需要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投入与推动。固然,技能型人力资本自身也在此能动过程中创造着超出自身价值量的经济效益。其次,技术专用性。高职教育主要是依据某一社会岗位的专用性技能,从而培养生产第一线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其本身就具有明显的专门职业化特征。第三,操作直接性。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目标是能够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技术型人力资本并应用于生产性活动,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效应。

(二)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人力资本培养的驱动机理

当代经济发展对技术型人力资本提出更高要求,而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可通过双方关系的分析得以反映。一方面区域经济提升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也驱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业和就业模式的转变。

第一,驱动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产业分工和生产流程决定人才岗位的设置。伴随产业结构升级分工渐趋精细,对技术型人力资本需求多样化产生。这在客观上就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要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其类别与总量必须与区域从业人员的结构相适应。第二,驱动高职教育“学业”模式改革。由于市场筛选对不合需求人力的淘汰,使“一纸文凭定就业”观念大打折扣,迫使学生改造自身学习以提高就业能力。与之相关,高职教育要想实现自身培养技能型人力资本的“畅销”,须对技能教学等实践维度进行“学业”模式改革,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第三,驱动高职教育“就业”分类导向。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新科技应用于生产生活必然会出现新职业——区域经济结构对“就业”有风向标作用。一些新职业,由于适应发展形成所谓热门职业。由于热门职业人才紧缺往往有较好待遇,这必然会成为学生择业时的首要考量,也成为高职专业扩招时于学生而言所谓的前景吸引力。

(三)洞察高职教育人力资本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机理

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力资本积累的结果。高职教育作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供给者,它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致力于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显然,作为技术型人力资本重要供给方的高职教育,其发展将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endprint

首先,促进产业结构协调。区域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竞争力,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技术结构的完善是以发展优质教育和劳动力素质提升作为前提条件的。[5]高职教育凭借着与经济尤其是产业结构紧密结合的天然特性,将其专业设置纳入到区域发展规划中,使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培养一线所需技术型人才,从而引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次,促进经济迸发活力。高职教育通过与企业进行技术人才的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知识技能,从而实现将科技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驱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推进向技术推进过渡。同时,高职可利用自身的技术及人才优势,对市场运营中所遇到的难题进行开发性研究,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

二、审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的现实问题

人力资本决定经济增长,而人力资本结构则决定了人类活动功能。以人力资本为视角,动态分析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之间互动协调的耦合关系,由此提升高技能应用型人力资本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效应。

(一)从产业布局审视高职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当前,本应面向社会办学的高职教育,其在专业设置上常常“闭门造车”,置市场即产业、行业发展于不顾,造成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相互脱节,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人才“过剩”与“缺乏”矛盾并存的尴尬局面。事实上,早在90多年前,黄炎培先生就强调:“办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了门干的,也绝对不许理想家和书呆子去干的”。[6]这是一种典型的基于供需脱节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前者造成大量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后者导致人才资源的严重缺失。

其一,传统的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转型不协调。高职教育受到主管部门的管制,其学科与专业结构的设置及更新缓慢,使得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专业较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无法得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注入。同时,快速变化的市场人才结构需求,强烈要求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结构更加具有前沿性和灵活性,但现实是,不仅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自主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而且又受到教育人才培养固有的滞后性特点的影响,导致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结构跟不上产业优化对人才需求结构的行进步伐,造成许多人才短缺及浪费并存现象的产生。

其二,产业布局失衡导致专业人才产生“冷热效应”。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受教育程度与获得收益呈现正相关关系。很多学生在市场热点牵引的作用下而极力选择热门专业,期望就业时能体现自身“市场价值”。于是,导致专业“热门过热”“冷门太冷”的极端现象与不断转换现象。前者表现为人才过剩或缺乏反过来加剧这些产业的过剩或落后,后者表现为冷热之间过快转换的过程中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钟摆性伤害”,最终产生双向互动负效应恶性循环的现象,这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结构性制约。

(二)从行业规范审视高职“学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行业规范审视高职教育在“学业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内部看,是人才技能培养模式与市场技能需求的供需失衡。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本应同属于一个动力机制,但我国现实国情使两者之间缺乏了联动的魂,造成“价值观”上产生巨大差异。换言之,两者的差异,造成了学业模式与行业规范间产生矛盾:区域经济发展强调功利的形成,追求的是专用性知识;而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通用性知识,追求文化素质培養。更为严重的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趋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关联度极低,未能真正体现出职教自身应然的技术性实践课程。

从外部看,是供需失调、利益脱节——“买卖不同心”。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发展,身为高职学生,大多重学历获得而忽略实践环节,使其素质能力脱节于行业规范。身为高职教师,大多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操作,这使得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区域就业岗位的实践能力要求。于是,产业转型缺乏人力资本保障,导致区域发展内驱力不足——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产生“错位”,高端应用技能型人力资本缺口不断加大,“用工荒”常常转变为“技工荒”。

(三)从职业效能审视高职就业导向存在的问题

职业效能,也称职业自我效能,是基于个体能否胜任职业活动信念基础上而形成的自我效率感。[7]作为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具体应用,职业效能的核心完整诠释了个体预判自身能力及实际具备的能力而选择某目标致使其目标失败的原因。在班杜拉看来,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受制于个体成败体验、替代经验、社会说服和身心状态等信息源,个体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认知进而形成自身效能判断。与此相关,职业效能反映的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职业相关目标任务能力的信心。

当前,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专业受到区域市场“冷”“热”的评价,加上自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化”现象,导致“冷”专业学生面临就业时职业效能感低下。事实上,造成职业效能感低下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专业的“冷”“热”程度,而在于是否能有效地将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本的应然素质要求顺利转化为自身所具备的实然能力。同时,对于部分学生认为自身只需拥有学历不用努力就可找到很好岗位,在校“坐享其成”,所以个人未能通过受教育将自身素质提高到社会所要求水平,大批毕业生素质与企业要求不匹配,使得许多学生职业效能感低下。

三、构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

高技能应用型人力资本的投入是区域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向技术驱动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基础。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协调发展,必须抓住优化人力资本配置结构、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能和明确人力资本职业导向三个环节,这也是构建两者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优化人力资本配置结构

人力资本配置结构,是人力资本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与组合状况。[8]事实上,高职教育要想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中求得生存与良好发展,必须通过“专业”这个枢纽直接切入到产业结构与人才培养间的结合点,从而为产业优化升级服务。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对区域人力资本需求结构做出准确预判,并以此为基础来设置专业,实行专业设置的“加减法”:及时加上与区域特色资源配套的新兴专业,以备减去淘汰落伍的专业。通过这样合理的建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专业结构体系,从而保持专业结构设置的前瞻性。[9]endprint

与此同时,对专业招生比例适当控制。主管部门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分类对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实际需求,有效保护与管制“冷”“热”专业招生比例,实现均衡发展——热门专业要未雨绸缪,适当地加以管制,重在“防热”,预防“过热”出现过剩,造成人才资源无效浪费;冷门专业要有所坚持,适当地加以保护,重在“防冷”,预防“过冷”出现断层,造成人才资源青黄不接。进,以降低学费;出,以就业优惠等方式对农林、环保等冷门专业升“温”。进,以提高门槛;出,以专业预警等方式对经济、管理等热门专业降“温”。主管部门引领/干预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生就读专业的行为,实现高职教育专业招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能

“追求目标和效益(质量)是人类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的必然”。[10]高职教育要想适应区域发展,必须提高人力资本的“效能”才能站住脚。根据我们的调研思考,当前要做好两项工作:

其一,由业界代表主导设置高职教育课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输送到市场中去,对于人才素质状况市场有绝对话语权。所以,高职教育课程开发要看业界的需要:定什么样的课程,用什么样的教材,要听听业界的意见。[11]因为业界代表是各行的权威,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把握高职教育应然的课程设置,从而提升所学技能与未来职业岗位之间的契合度。同时,为了加深对相关职业胜任力传授的理解,也需要有一定的教育专家参与。

其二,建立兼顾传承与借鉴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学徒制的实质是教学责任的个体负责。要在坚持“三主”地位即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校主办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倡导现代学徒制。学校可根据岗位要求的知识结构,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动态教学体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符合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对接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就业前沿,努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的理想状态。“现代学徒制”还要由传统的“教师教程”逐步向“学生学程”式转化,从而努力让学生与岗位连接,招生与招工衔接,上课与上岗对接。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能力的契合度,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新常态。

(三)明确人力资本职业导向

高职教育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社会实践。黄炎培先生指出:“办理职业教育,必须注意时代趋势之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12]

政府不仅要有管理监控意识,而且要强化责任服务意识。应努力搭建职教人才一体化平台,主要负责收集人才供求信息,把对接平台搞“活”,从源头上实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销衔接”,以进行系统地预测分析;同时,改善学生只为“学”而不为“职”的状态,使高职学生能更好找准目标,合理规划自身当前学业及未来职业生涯。

随着科技进步,技能型岗位变更周期日趋缩短,而技术含量高的复合型职业岗位不断涌现,所以高职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技术能力培养,还要考虑他们未来岗位对综合素质变化的需求。因而推之,作为高职教育须“聘请教员,利用职业界的人才”[13]來强化推行校企合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人才培养过程各环节无缝对接于市场人才的技能需求,从而达成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联的地步,最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高技能应用型人力资本。

四、结语

总之,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强耦合关系的动态协调作用——基于技术型人力资本的供求关系。一方面,高职教育作为技能型人力资本的重要供给方,培养并造就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技能型人力资本的需求方,决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发展规模和速度。伴随着区域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其对高职教育技能型人力资本的供给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从侧面驱使着高职教育应努力提升自身对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培养水平,双方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协调互动发展。但是,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破旧立新”过程,固然,我们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以寻求最实用、最快速的问题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03-18.

[2]高峻岭.论高等职业教育在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5).

[3]杨葆焜.教育经济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董维佳.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协调与互动关系[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5]李薪茹,韩永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及其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6).

[6][11][13]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J].教育与职业,1926(1).

[7]常雅宁,等.浅谈职业效能感在稳定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中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

[8]李福柱.人力资本刍议[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9]陈先运.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10]吴玲,吴支奎.有效生成根植于精心预设——新课程视阈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审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7(7).

[12]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曹鸿骅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力资本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